【奧運知識+】亞洲人奧運奪牌天堂 一探羽球發展史

談及奧運歷史所有球類運動,不少都是歐美選手吃香,不過有少數運動可稱為亞洲球員奪牌天堂,有別於桌球長期被中國壟斷,羽球在奧運可說是亞洲球員天下,歷屆奧運羽球奪牌榜前10名多達7個國家代表團來自亞洲。

「小戴」戴資穎將在本屆巴黎奧運結束後高掛球拍,退下選手身份。(Photo by Shi Tang/Getty Images)
「小戴」戴資穎將在本屆巴黎奧運結束後高掛球拍,退下選手身份。(Photo by Shi Tang/Getty Images)

源起2000年前 19世紀末現代發跡

說起羽球這項目,有一說是起源最早可追溯至超過2000年前的板羽球,雙方用木板打類似毽子的球體避免落地,理念跟當今羽球類似,在多個地區都曾流行過。

但現代羽球發明最被採用的說法是在1860年代於英國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在博福特公爵(Duke of Beaufort)的家中所進行,後續傳到印度,再回到歐洲以及東亞,如今成為全球各地十分親民的運動。

最早的羽球比賽則出現在1898年,且這項比賽至今仍在舉辦,那就是BWF超級1000系列大賽全英公開賽,最一開始還只有雙打比賽,1900年進入20世紀才加入單打,成為現今存在歷史最久的羽球比賽。

慕尼黑奧運首見 巴塞隆納晉升正式項目

約莫到1930年代,羽球這項目逐漸推廣到世界各地,並在1934年由英格蘭、威爾斯、愛爾蘭、蘇格蘭、丹麥、荷蘭、加拿大、紐西蘭以及法國等會員,共同成立世界羽聯(BWF)前身國際羽總(IBF),並在1948年舉辦首屆湯馬斯盃。

1960年代羽球已經是家喻戶曉的運動,但相對其他運動,羽球較晚加入奧運,直到1972年慕尼黑奧運,才以表演項目亮相,且當時還沒有混雙比賽,且當時參加羽球奧運比賽不過少少25名球員。

1985年國際奧會(IOC)拍板,經過1988年漢城奧運再次以表演項目現身後,自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起,羽球成為正式奧運必辦運動。首屆奧運羽球最終印尼成為最大贏家,在男單、女單、男雙都取得成功,特別是男單4強有3人是印尼選手,帶走2金2銀1銅。

21世紀改21分制 單雙打界內不同

1996年混雙加入奧運羽球項目,進入21世紀後,羽球再次迎來大變革,原先單局採先搶11分制,自2006年起全面改成當今21分制,當進入Deuce後必須要取得2分領先或率先達到30分才算勝出。

羽球在單打與雙打規則略有不同,發球方得分為單、雙時,分別要在面對球網左側、右側發往對角場地,且單打有效發球區為球場中線至內側邊線、外側底線至網前白線的長方形區,雙打則是中線至外側邊線、內側底線至網前白線的方形區域。

當發完球後,單雙打邊線稍有不同,前後距離一律為外側底線,左右側則是單打內側邊線、雙打外側邊線(即全場)都是有效區域。

拚速度、反應 亞洲球員吃香

在奧運賽場,羽球成為亞洲隊伍天下,譬如印尼正是因為羽球拿到團史奧運首金,在巴塞隆納奧運後仍不斷進帳獎牌,團史8面奧運金牌全部來自羽球。

歷史在羽球最會拿金牌的隊伍仍屬人才濟濟的中國,總計抱走20金,其他亞洲國家如韓國、日本甚至中華代表團,都在奧運有過奪金歷史,馬來西亞雖然沒有金牌,但6銀3銅總計9面獎牌跟丹麥一樣多,奪牌數僅次於韓國、印尼與中國。

羽球的加入對亞洲選手是一大利多,由於相比其他運動,從事羽球無論技術、經濟與場地條件門檻都較低,且從歐洲傳入後,一直長期在亞洲發展,因此亞洲從事羽球運動人口不在話下;也因為羽球非常吃速度、敏捷跟反應,比起身材較高大的歐美選手,亞洲球員在應對上會更出色。

台灣黃金世代 巴黎最後一舞

今年巴黎奧運中華代表團共有4組人馬出戰,分別是男單周天成、女單戴資穎、男雙李洋/王齊麟、混雙葉宏蔚/李佳馨,上屆東京奧運中華代表團在麟洋配摘金、小戴獲銀,相繼摘下歷史首面男子羽球、女子羽球獎牌,是台灣羽球歷史最風光時刻。

不過巴黎奧運將會略顯感傷,對已經宣布是最後1次參加奧運的李洋、小戴而言,甚至是最後的賽季,小戴因為長期征戰已經累積不少傷勢,麟洋配也不如東京奧運強勢,就算是號稱要打到40歲的周天成早已過巔峰,台灣羽球最輝煌的時代即將落幕。

眼下還沒有後輩能夠追上前輩腳步,在今年巴黎奧運之後,台灣羽球恐怕要進入一段換血潮,球迷們也該好好把握這機會,抓緊最後欣賞羽球黃金世代的終章。

◤看更多◢

👉是技藝也是運動 一同認識射箭規則

👉關注更多巴黎奧運新聞

免責聲明

奧林匹克、奧運、奧運五環、“Faster Higher Stronger”、“Games Wide Open” (英文及法文)、及相關標誌與吉祥物為國際奧委會、奧運會和帕運會巴黎組委會、或其相關機構所擁有。本網站與上述該等機構並無任何贊助或其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