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拓影評專欄】《藍調天后》與《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的奧斯卡訂做痕跡
整體而言,類舞台劇的形式就像為演技巨星打了聚光燈,將他們的表演放大、拉長,同時在這些戲劇背後的「作者」,又彷彿真正的主角,不論是《藍調天后》的原著劇作家奧古斯特.威爾森或《芝加哥七人案》的艾倫.索金,存在感都極強烈,這樣濃厚的「表演家」與「藝術家」氣味,都會讓一部片「很可能拿獎」。
《藍調天后》與《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是 Netflix 發行的兩部美國新片,也是今年奧斯卡賽場上的強棒,前者入圍包括最佳男、女主角的五個獎,後者更是入圍了最佳影片、男配角、原著劇本等六個獎項。如果將這兩部片擺一起,似乎可以看出在這當下,作為非傳統片廠的 Netflix 一心「衝奧」的操作痕跡。
對台灣觀眾而言,今年奧斯卡有個前所未有的現象:幾乎所有入圍片都已經上映過、或在串流平台上看得到了。這和以往只有一半左右可以先看到非常不同。不過另一方面,對一般大眾來說,這批入圍片大家「聽過」的比例,可能前所未有地低。
背後的遠因,終究要歸到疫情身上。疫情讓過去一年好萊塢的發行計畫大亂,許多電影延後,甚至連奧斯卡典禮本身都比往年晚兩個月;更重要的是,疫情為英美影視工業(原就已經)逐漸向串流傾斜的態勢,大力踩下加速器——戲院沒開,在家看片最安全,於是發行不受影響的串流原生內容越發蓬勃,甚至連原訂上戲院的電影們,都轉投片廠自家的串流服務(譬如迪士尼的《靈魂急轉彎》直接上 Disney+),或賣給串流平台(譬如《芝加哥七人案》)。
於是,Netflix 在今年奧斯卡總共提名了 37 個獎,足足比去年(已經是年度霸主)的 24 個又再成長 54%。亞馬遜的串流平台 Amazon Prime Video 也提名了 12 個。但另一方面,比起傳統好萊塢片廠為全球上映打的廣告,串流平台的歐美電影宣傳,幾乎不會面向台灣大眾市場。這就造成了《曼克》、《靜寂的鼓手》、《讀報人》、《邁阿密的一夜》等等參賽作品,幾乎只有影迷圈認識。
回到本文焦點。自 2014 年初試啼聲,Netflix 這個顛覆好萊塢規則的數位少年,就一心想要一座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來證明自己,但至今無法如願(今年眼看機會還是不大)。這股積極,似乎也反映在《藍調天后》與《芝加哥七人案》上——兩部片都是「史實改編」,都發生在芝加哥,前者描寫 1920 年代的唱片業與黑人音樂家處境,後者是 1960 年代末的反越戰運動與審判不公。主題大不相同,卻在許多面向上,一致有一股「我要得獎!」的氣味。
這包括類舞台劇形式、「史實改編」的感染力、強而整齊的卡司、還有議題力量。
先說舞台劇形式。《藍調天后》是影帝丹佐.華盛頓擔任製片,準備把劇作家奧古斯特.威爾森的「世紀劇組」(Century Cycle)——描寫 20 世紀不同年代的黑人生活的 10 部舞台劇——全搬上大銀幕的野心企劃之一。本片多數情節發生在「錄音室」與「排練室」兩個場景,由演員間的互動以及獨白組成,理所當然非常像舞台劇,也讓演員可以恣意展露演技。
而《芝加哥七人案》是好萊塢最有作者(Auteur)地位的編劇艾倫.索金自編自導之作,擅長描寫多人對話、快速機鋒的索金,他的電影當然很有舞台式的魅力,全片的核心場景是法庭,此外被告們兵棋推演的基地、以及入圍最佳男配角的薩夏.拜倫.柯恩在戲中表演單口相聲的場地,也都是「舞台」,讓眾多演員得以好好說話,互飆演技。
整體而言,類舞台劇的形式就像為演技巨星打了聚光燈,將他們的表演放大、拉長,同時在這些戲劇背後的「作者」,又彷彿真正的主角,不論是《藍調天后》的原著劇作家奧古斯特.威爾森或《芝加哥七人案》的艾倫.索金,存在感都極強烈,這樣濃厚的「表演家」與「藝術家」氣味,都會讓一部片「很可能拿獎」。
再來說史實改編。今年不只這兩部,連 Netflix 提名最多(10 項)的《曼克》,也改編自 1940 年代的好萊塢軼事。一直以來,「擬仿史實人物」都是演員拿獎的捷徑,不只因為這讓演技多了一個「逼真度」的評量軸線,還因為「這是真人真事」的想像,讓你我在看的過程(不知不覺)更容易被打動。然而,不約而同地,《藍調天后》與《芝加哥七人案》的改編,又都屬於「改很大」的案例。
《藍調天后》的主角瑪.雷尼是距今 100 年前真實存在的藍調之母,但關於她的史實紀錄相當少,這就給予了劇作家近乎無限的創作空間,得以把想說的議題都塞入;《芝加哥七人案》則雖然是轟動一時的歷史實事,但艾倫.索金本身就是編造情節的高手,從人物性格到法庭上的對話都經過大量更動,以服務故事。
於是,那個「我在看歷史」的下意識想像,其實更像是附帶價值,是創作者選題的加分,可以更有效地討好評審。
這進一步連結到:兩部片的議題力道也都很強烈。《藍調天后》的原著創作,就是為了描寫黑人的生命經驗,整齣戲從人物的階級關係(白人唱片公司 vs 黑人歌后的看似追捧實則剝削之關係),男主角的生命故事,到充滿抱負的籠中鳥最終展翅不成只能波及無辜同類的悲劇⋯⋯都從不同面向編織一個特定時空裡的族群輓歌。而這是直到現在,都依然位在公共議題核心的關懷。
《芝加哥七人案》則是更直接地,在川普時代尾端再看一次公民運動的價值。尤其在 #BlackLivesMatter 風起雲湧的一年,這般審視更是從紙上談兵變成這當下的必要——剛好片中也在反戰運動之外,放了相當篇幅去談被莫名捲入的黑豹黨大將巴比.希爾。可以說議題即時性已經強到不能再強,如此特性,自然也會在自由派為主的好萊塢得到寵愛。
上面的分析,也果然成功反映在演員表現,以及得獎態勢上:《藍調天后》的男主角查特維克.鮑斯曼在漫威《黑豹》紅遍天下的兩年後,隨即因為大腸癌驟逝,在影迷的震驚中,《藍調天后》以遺作的姿態問世,幾場獨白的精湛情緒震幅,看得人讚嘆,不但痛惜天才,也令他成為今年奧斯卡影帝的領跑選手;而女主角薇歐拉.戴維斯儘管戲份不多,但一如既往氣場強大,戴維斯本人的良好形象及最近剛拿下 SAG(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的成績,讓本片包辦奧斯卡影帝后、創下第一次由黑人演員囊括兩獎的歷史的機會不小。
至於《芝加哥七人案》,卡司本身已是全明星陣容,在編導演人氣高、題材又絕對「主流」的情況下,主演明星群就有兩位拿過奧斯卡獎、三位曾經入圍;在前述的 SAG 典禮上,本片更是拿下堪比最佳影片的「最佳整體演出」獎。
但是,若我們攤開奧斯卡名單,還會發現一件事:《藍調天后》儘管入圍演技和美術獎項,在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等等主創區塊卻是掛零;而《芝加哥七人案》入圍了最佳影片和劇本,艾倫.索金的導演功力,卻沒有被肯定。
這就要退到評論的角度來看:兩部片都相當「好看」,也都立意良善,技術層面無疑是高標,演技更是精湛可觀。可是在「好好說故事」的層面,都讓我覺得差那麼一點。《藍調天后》真的很「舞台」,但這樣的形容往往帶著一點「情緒太滿,太在自己的世界裡而和觀眾有距離」的潛台詞;《芝加哥七人案》則是每一場戲都很「過癮」,整體組合卻有點拼湊,主線不夠清晰,於是要操作觀眾情緒的意圖——而非在意敘事結構本身——就變明顯了。
這些便是我文首說的:一心「衝奧」的設定,似乎有點模糊了創作焦點。這兩片給我的感覺,是它們都從「滿足大眾 vs 追求藝術」的(傳統上)電影創作的兩難光譜岔了出去,往「討好奧斯卡評審」的方向走。而這又和討好歐洲三大影展那樣的小評審團,是不太一樣的事,是更「大數據」、更有點公式感的。
整體而言,《藍調天后》與《芝加哥七人案》仍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也讓人對 Netflix 這樣的新興平台的製作能力刮目相看。但究竟怎樣才能得到最大獎——以及,朝那方向努力的心態究竟是不是必要的?真的不容易有答案。
▶更多 Netflix 電影影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