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人物】在倫敦吃一碗牛肉麵,他發揚臺灣好滋味

作者:劉郁葶/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

從臺灣遠渡重洋到英國打拼,思鄉時還能吃到道地的臺灣牛肉麵?在海外生活難免想家,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最能撫平思鄉情。在倫敦的柯芬園(Covent Garden)附近,有一間臺灣人開的牛肉麵店,名叫 NIU。

攤開菜單,正中央寫著「傳統臺灣人的牛肉麵」(Traditional Taiwanese Beef noodle),除了主打的牛肉麵外,店內還有販售三杯雞、滷肉飯等臺灣傳統小吃。

等到牛肉麵端上桌,一股溫潤的香味撲鼻而來,碗裡的牛肉既大塊又軟嫩,配上一旁酸菜入口清爽解膩,再輕啜一口濃厚的紅燒牛肉湯,整個人彷彿回到臺灣。

不過,想在倫敦一嚐這碗臺灣味,要價可真不菲。在 NIU 光是一碗牛肉麵就要 16 英鎊(約 645 元新臺幣),雖然讓人難以置信,但如果有機會了解老闆的開店故事,或許就能明白這碗麵其實真有它的價值。

在倫敦柯芬園附近的 NIU,是一間臺灣人開的牛肉麵店。圖/劉郁葶 提供
在倫敦柯芬園附近的 NIU,是一間臺灣人開的牛肉麵店。圖/劉郁葶 提供

牛肉麵是最能代表臺灣的食物

NIU 的老闆張高源在 15 歲時舉家遷至南非,直到 2016 年才移民至英國,至今在國外闖蕩 32 年。初來英國時,他先是開了一間亞洲超市,幾年後決定開拓新事業,自去(2022)年 12 月開始經營 NIU 牛肉麵店,至今已開業 8 個多月。

談起開牛肉麵店的契機,張高源分享,除了賺錢,最重要的是他從小就喜歡吃牛肉麵。在臺灣,他不論走到哪都喜歡點牛肉麵,好吃與否他一試即知。

張高源認為,雖然臺灣有諸多小吃如臭豆腐、蚵仔煎、豬血糕等等,但它們份量不足,未能撐起一頓飯的飽足;其他美食如火雞肉飯等,光靠食物名稱還不夠吸睛,一定要配上「嘉義」名稱才夠響亮,否則顯得十分一般。

張高源表示:「只有牛肉麵不分地區、南北。最能代表臺灣的食物就是牛肉麵。」因此決定在倫敦開牛肉麵店,希望讓臺灣味也能在異國飄香!

張高源坦言,在倫敦開店大不易,光一年店租就要約 390 萬元新臺幣。圖/劉郁葶 提供
張高源坦言,在倫敦開店大不易,光一年店租就要約 390 萬元新臺幣。圖/劉郁葶 提供

想在倫敦開店?沒那麼容易

然而,英國不只物價高,房租也高,而倫敦的精華區租金價格又更貴,讓開店成本增加不少。對此,張高源坦言:「我現在做得很辛苦,因為這裡的房租一年要 10 萬英鎊(約 390 萬元新臺幣)。」

店租之外,還得計算人力成本。在英國,凡需要請人的工作,須支付的薪資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像是張高源每個月,須支付每名員工 2,000 至 3,000 英鎊(約 8 至 12 萬新臺幣)的薪資,經營起來並不容易。

加上近期正值暑假,華人學生大幅減少,營業額減少一半。因此現在店內最多只能請 4 個員工。張高源分享,每天早上 9 點會來一名員工「開早」,花 3 小時加熱湯、滷肉飯,並準備當日所需的配料如蔥、洋蔥與雞蛋。中午再來 2 個廚師,一人負責炸肉排、一人專煮麵條,外場則由 2 名服務生負責。

面對租金、人事成本等開銷所費不貲,餐廳至今還能生存下,關鍵就是在於張高源對肉類品質的堅持。「那個肉一咬,我就贏了。他們(歐洲人)沒吃過這種肉。」他說。

對於牛肉麵使用的肉,張高源分享,餐廳採用的是愛爾蘭牛的牛腱,每週批發商進貨 3 次,員工先花 3 小時修肉後,再進行烹煮。

張高源強調,他不會把肉凍起來,因冷凍後味道就變了,也因此他們家的肉最多只能賣 2 至 3 天。至於湯頭,他則是選用大骨熬煮 4 小時,而麵條則是從揉麵粉到機器壓成片狀。店裡賣的招牌,全是員工一「手」製作。

砸錢研發牛肉麵,從嘗試與失敗中不斷學習

目前店裡販售的牛肉麵,也是經過張高源一次次的嘗試,才有今日的味道。在開業前,張高源經常買一大批肉回來,煮好牛肉麵就邀請朋友試吃,請他們給予回饋,接著再煮下一批,過程中不斷改良修正。

張高源坦言,一開始浪費許多牛肉,因煮完不知道如何快速降溫,因此肉變得軟爛,放入湯中就糊掉。直到後來找到有效的冷卻方法,才讓碗裡的肉能完整地呈現在客人面前。此外,他也請家人從臺灣寄食譜、食材來英國,自行研發湯頭的比例,「沒人教我,全都是我自己研究。」張高源說。

除了牛肉麵,店內販售的三杯雞也是張高源自己研發的心血結晶。他觀察,英國許多炸雞店選用「雞胸肉」,但炸完後又乾又柴,因此他選用雞腿肉,雖然成本較高,但肉質吃起來軟嫩許多。

張高源選用雞腿肉做三杯雞,雖然成本較高,但肉質軟嫩。圖/劉郁葶 提供
張高源選用雞腿肉做三杯雞,雖然成本較高,但肉質軟嫩。圖/劉郁葶 提供

嚴格把關食品安全,教導員工尊重食物

在食品安全方面,張高源提到,英國的要求相當嚴格,如冰箱溫度、雞肉預炸溫度、雞肉清洗流程都有繁瑣的規定,這些都需要員工做紀錄。儘管如此,他不因怕麻煩而苟且應對,他直言:「我的要求是,法律怎麼規定就怎麼來。

張高源嚴格把關每個流程,舉凡員工是否用肥皂洗手、煮麵時是否戴帽子、食物大小是否均等,這些細節都不放過,並自掏腰包讓全體員工修習英國的衛生安全課程。

由於員工並非專業廚師,需要張高源手把手教導,一開始他從最基本的如何切肉、剝蛋殼教起。曾有員工問他:「我把雞肉切薄,那不是更好嗎?這樣可以賣更多。」他嚴厲糾正,指出雞肉該多大塊就該多大塊,不該為了想要省成本就偷工減料。

對於牛肉麵的品質,張高源同樣堅持:「今天客人吃這一碗麵,和 10 年後客人再吃這一碗麵,它味道是一樣的,這是我的要求。」他要求每碗牛肉麵都維持同樣水準,達到品質保證,待一切標準化,未來才有機會順利開展第二、三家店。

對張高源來說,牛肉麵不僅是一碗麵,更反映工作態度。「我一直在教導員工,要尊重你的食物」,他曾反問員工:「你看到客人花多少錢進來吃一碗麵嗎?你自己捨得嗎?捨不得,請好好做。」

因 Taiwanese 一字喪失和中國人的合作機會

如今,牛肉麵店已逐漸上軌道,目前客群約有一半是華人,當中多半是中國學生,另一半則是歐洲人、東南亞人與觀光客。

張高源分享,有幾名中國留學生是忠實顧客。他們來英國留學前去臺灣玩,在休息站吃了一碗臺灣牛肉麵,從此念念不忘。來倫敦後,中國留學生每週來 NIU 吃 5 次牛肉麵,張高源擔心他們吃膩,甚至還建議:「你們一個禮拜吃兩次就好。這樣你們會記得我,才會一直來。」

張高源因為 Taiwanese 的名稱而少做中國政府官員的團。圖/劉郁葶 提供
張高源因為 Taiwanese 的名稱而少做中國政府官員的團。圖/劉郁葶 提供

不過,張高源也分享,他曾因菜單上寫 Taiwanese 失去合作機會。他說:「我因為這個,少做政府官員的團。」曾有一名中國博士生和他談合作,表示將有 70 名中國人來倫敦學術交流,希望 NIU 能夠接待他們。

只是當博士生一打開菜單,看到 Traditional Taiwanese Beef Noodle 時,對方卻猶豫了。博士生告訴張高源,「哪怕是寫臺灣都沒關係,但是你寫的是『臺灣人』⋯⋯」,但張高源不願因此更改 Taiwanese 的名稱,最後便失去合作機會。

對此,張高源說,在這之前他曾為了要寫「臺灣牛肉麵(Taiwan Beef noodle)」,還是「臺灣人的牛肉麵(Taiwanese Beef noodle)」感到懊惱,「但後來還是覺得『臺灣人』更有味道,因為這代表是臺灣人做出來的牛肉麵!」他說。

儘管遭遇挫折,但張高源從未想過放棄。他說,他想讓更多人知道這一碗牛肉麵到底是什麼,張高源充滿自信地說:「我覺得一個臺灣人,可以在別人的地方把牛肉麵做起來、做得好,這不就贏了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倫敦做一碗「臺灣人的牛肉麵」──全憑自己研究,他如何發揚臺灣好滋味?》,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倫敦的東南西北,不會消失的階級與貧富差距

倫敦花藝師——台灣人從無薪實習生,到為貝克漢包一束花

作者簡介:

劉郁葶,政大新聞系畢,獲捷克教育部MEYS獎學金,目前在捷克查理士大學當訪問學生,主修公共政策。近期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撰寫捷克移民、媒體、轉型正義、文化遺產等主題的文章。經營《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分享在捷克的學習、生活與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