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人際】為什麼真正善於社交的人,反而討厭聚會?

作者:楊書宜/書宜在德國

到了西方國家生活,無論是工作還是求學,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朋友同事相約去 party 的社交場合,可以認識新朋友、品嘗美食、喝喝酒放鬆。有些人樂於參加這樣的場合,把握機會拓展社交圈;也有些人因為要在派對上與許多陌生面孔社交感到壓力。

社交派對面面觀

幾年前,我參加人生第一場在德國的 party,是一位朋友舉辦的居家派對(home party),參與的人看上去都很瘋狂、樂在其中,氣氛非常熱鬧;現場提供好幾箱的啤酒供客享用,到處充斥著酒精味,加上專業的 DJ 控制器,有人擔任起 DJ 的角色播放音樂,一群人在昏暗的燈光底下隨著音樂跳舞、擺動身體。

那一晚我喝了很多酒,也跟著一起跳舞,一直到凌晨 3、4 點才回家。後來卻發現自己因為太晚睡、加上喝了比較多酒,無法好好入睡。就算睡了再多,精神與身體還是很疲憊,那時的我還要準備考試,根本無法集中精神。

還有一次,我參加學院在一間酒吧舉辦的聖誕節派對,那一次我沒怎麼喝酒,主要跟幾個人聊一聊,手上拿著酒的我開始四處觀望,看到有人因為心情不好想要酗酒,被身邊的男性朋友阻止,有人在高談闊論、有人在派對上裝酷、有人看起來慌張不知所措。身在派對現場,我雖然有機會與其他人對談,但聊完後心裡總少了一點踏實感;明明周圍人多又熱鬧,我的心中卻感到格外孤單空虛,當晚和其他朋友先行離開的路上,內心感到相當沮喪。

那時候的我不禁在想,是不是自己普遍不喜歡派對?我是不是不喜歡這種社交方式?難道我社交能力不好嗎?我也下定決心之後要避免類似的社交場合。

接下來的幾年,因為疫情的社交限制、完成學業後開始忙著找工作、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我的社交生活越來越封閉,也就很少有參加派對的機會。直到最近被一對夫妻朋友邀請去他們家參加感恩節派對(Thanksgiving party),除了享用他們用心準備的烤雞與佳餚外,我也與其他賓客有段美好的時光,意外地玩得很開心、聊得很盡興。

這次的派對和我以往參加過的派對不同,並非狂歡吵鬧型的宴慶,反而非常溫馨平靜,讓我感到很自在。一到派對現場,我便陸續與其他賓客相談甚歡,有人對我的文化背景與生活饒有興趣,詢問我台灣美食、來德國的動機等等。我也有機會深入了解對方,提出一些個人化的問題,像是對方喜歡德國的生活嗎?多久回一次家鄉?

過程中有位剛認識的德國人,和我分享以前去紐西蘭打工度假的故事。他因為透過打工度假認識一些來自台灣的朋友,非常好奇台灣的食物,我也很開心能和對方分享以前出國打工度假的經驗。在這些話題的問與答之間,我們產生共鳴與連結、深度認識彼此。

為什麼真正善於社交的人討厭聚會

這次參加派對的經驗也讓我開始研究一些關於 party 的心理學現象,在 Youtube 上看到頻道 The School of Life 一則標題為:為什麼真正善於社交的人討厭聚會(Why Truly Sociable People Hate Parties)的影片,內容談到現在很多人都會把喜歡參加或是舉辦派對與善於社交做聯想,意味著在一個擠滿多數人(其中許多都是陌生人)、燈光昏暗、音樂大聲播放的空間,手上拿著一杯酒在人群中穿梭自如、談笑風生的能力。

但是該影片創作者說道,其實真正的社交──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真正的連結,從來都不是透過任何歡愉的事情建立,而是藉由揭露我們內心的破碎、迷失、困惑、孤獨和痛苦,讓自己在另一個人面前變得脆弱的結果。當我們不害怕以一個被評判和坦率的方式,分享生活中的痛苦和困惑,彼此才能建立真正的聯繫、結交真正的朋友。

善於社交的人討厭聚會的原因在於,真正的社交需要一個適當的場合背景(context),但是在派對上,我們往往會因為環境的氣氛迫使自己戴上面具,無法揭露真實的自我、談論生活的大小事。

看完影片後,我想我也找到自己為什麼不喜歡去某些派對場合的原因。比起在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與狂歡的氣氛下,無法與他人好好對話的場合,身為內向者的我更傾向能與人進行深入對談、輕鬆溫馨的場合。當然,對談時也不一定要聊什麼人生大事,如果兩個人能分享彼此的興趣、談一些有共鳴的話題、交換想法與人生經驗,展現對彼此的興趣與好奇,或許才是讓彼此真正產生連結的關鍵,個人也可以獲得身心靈上的富足。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西方國家生活,不喜歡參加派對是我社交能力不好嗎?──內向者的德國社交經驗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總是被當隱形人?「職場內向者」必學的 4 種生存法則

三個「偷吃步」,幫助「微社交障礙」的我,跨出社交第一步

作者簡介:

楊書宜,一個住在德國的台灣人,喜歡觀察文化與思考,喜歡與人深度對談。興趣是散步、寫作、聽詩歌、古典還有爵士音樂。最近也在探索新的興趣,正在學習使用縫紉機,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出一件衣服。最喜歡的季節是夏天,也超喜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