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人際】韓國社會為何對女權集體噤聲?

作者:聖依/踏上韓國旅夢

雖然說大部分的亞洲國家都是父系社會,但身為女性,生活在台灣,我並沒有感受到特別大的差異。然而在韓國生活了一陣子,且進入職場工作後,深深的體會到性別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在生活中並不全然負面,至少韓國男性對待女性十分紳士;但在職場上,卻令人有著小小的不舒服,尤其是女性的職場天花板現象

職場天花板現象,源於「儒家文化」的影響

針對此一社會現象,韓國政府從 2006 年開始,投入「積極改善僱傭措施」,主要希望提高 500 人以上規模的公共機構和私人企業,以及 300 人以上地方單位和公團內女性管理人員的比例。

但根據韓國僱傭勞動部 2018 年 10 月底公佈的「年度積極改善僱傭措施分析結果」,該年 338 處公共機構的女性管理人員,只佔比 17.3%; 韓國 1,765 家民營企業中,女性主管的佔比為 21.5%;在 43 所地方公社和公團就職的女性主管比例,甚至只有 8%。甚至在《經濟學人》公布的 2018 年度「玻璃天花板指數」(glass-ceiling index)調查中,韓國也是敬陪末座,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

為什麼男女待遇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韓國友人認為,這是由於韓國在歷史上,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緣故。

在韓劇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儒學的倫理、思想與意識形態在韓國生根:女性被賦予重大家庭責任,像是結婚生子等,而這在韓國老闆眼中,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因子──總覺得女性無法全心投入工作之中,或是需要給予「多餘」的福利如育嬰假等等,也因而在考慮主管人選時,自然跳過了女性員工。相應地對於未婚女性員工,面對可預期的對待,也就抱持著一種「準備好離開的心情」,職場表現便不太積極,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傳播女權思想,意外引爆厭女

聽起來也許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但在韓國卻有著一股特別的氛圍──人們對於女性的相關議題十分敏感,只要話題一出,必然會引發性別對立的言論與爭議,像是知名平台 Megalia(메갈리아)就受到極大的批評。

Megalia 創立於 2015 年,主要目標是提供平台傳播女權思想,希望增進韓國女性的社會地位與權利。Megalia 的成員都自稱 " Megalian ",看起來是個好的開始,不過卻意外地將「仇女/厭女」的議題帶上檯面,像是批評「大醬女」(貪慕虛榮喜好名牌的女性)或是「泡菜女」(依靠男性的女性),將平台塑造成「仇視」或是「報復」男性的工具,模糊了平台的意義。

避免輿論申討,公眾人物也禁聲

部分韓國人認為女性權力的增長,將對於傳統父權有一定的影響,甚至認為女性主義是剝奪男性原有資源、擠壓了男性原有的空間或是相關利益的一種思想,自然產生了抗拒的心情。也有人認為,男性負責大部分的經濟,女性卻無巨大的經濟壓力,已經相對輕鬆,憑什麼爭取更多?所以在相關女性的議題中,這些主張者傾向嚴重地表達不滿,「支持女性,就是反對男性」根深蒂固在他們心中。

也因此,在韓國,公眾人物不能輕易的說出支持女性主義或是相關利益,以免引發爭議。像是韓國當紅女團 Red Velvet 成員 Irene,只因閱讀了被視為隱含女性主義的小說《82 年生的金智英》,使得大批粉絲將他視為女性主義者,甚至憤怒到撕碎他的照片。經紀公司趕緊跳出來澄清,讓有關女性的所有話題,都瞬間變成了禁忌。公眾人物如此,更別提一般人,多數保持沉默是金的態度,以免遭到標籤化攻擊──這些現象,都對韓國社會造成了具體的影響。

社會問題,至今難解

根據 2017 年韓國統計廳公布,男性勞工的平均月薪,為女性的 1.7 倍,性別薪資差距十分巨大。身為女性,似乎在韓國職場就是一種原罪,同工不同酬,升遷也較為困難,也讓許多女性認為結婚才是最好的出路,30 歲以後的女性勞動力大幅降低,成為一個難解的社會問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不能說的厭女文化」:韓國社會為何對女權集體噤聲?》,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身為男性,我所觀察到的「女性觀點」

「婚姻的起源是奴隸制」──日本婦女運動先驅:請不要忘記,受人稱讚並非生存的價值

作者簡介:

聖依,在不能孤單的韓國中享受孤單,在無法自由的韓國中找尋自由。世新大學新聞系畢,韓國延世大學國際學碩士畢業。偶爾品嚐美食、記錄旅行、觀察生活,在此留下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