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商業】常被誤會為中國航空?從品牌策略角度,分析華航為什麼不改名

作者:krisliuliu/台南小妹在紐約的品牌歷險記

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是台灣最大的國際航空公司,也是全球知名的航空品牌之一。然而,外國人容易誤會它是中國的航空公司,或者與中國的「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英文名稱混淆。因此,許多人主張華航應該改名,並更改品牌形象。

以下我將從品牌策略的角度分析:

一、華航能不能改名?

二、華航該不該改名?

三、我認為華航不會改名,為什麼?

實際上,華航能不能改名?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先例:中油以前也叫中國石油,2007 年才改叫「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證明如果董事會同意,還是辦得到的。不過相較於華航,中油的國際知名度較低,改起來確實比華航簡單。

從台灣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大家還是習慣稱「中華航空」為「華航」,因此若要保留「華航」的簡稱,品牌可改為:「X華航空」或「華X航空」,對消費者來說不會造成太大的不同,免除了大型品牌重塑時,品牌需要花許多精力及金錢讓受眾們重新認識新品牌、新名稱的成本。

我觀察到網路討論中,有人認為不能改名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許多中國的航空公司搶著要這個名字,只要一改掉就會有「被中國的航空公司搶走,進而混淆視聽」的風險,但其實這件事情也可以避免。在進一步說明之前,需要先解釋「商標」、「品牌名稱」跟「公司名稱」的差異。

  • 商標

品牌名字雖然叫「中華航空」,但持有的商標可能更多。每個公司在每個運行的國家裡,都要分別購買商標才能使用,如果沒有的話,就會出現像五十嵐在中國面臨的問題。因為「50 嵐」的商標所有權被他人買走,因此 50 嵐當年想拓展進中國市場的時候,只能建構與使用新品牌「一點點」(不過也有說法指出,雖然中國 50 嵐確實和台灣 50 嵐無關,但一點點是台北 50 嵐管理者在中國的自創品牌,並非 50 嵐創辦人在海外授權品牌)。

華航的所有的商標可能包含「中華航空」、「華航」、「China Airlines」,甚至「logo 標誌」都可能是已被註冊的保護商標。

  • 品牌名稱

以華航來說,其品牌名稱就是「China Airlines」跟「中華航空」。很多品牌除了原品牌名稱外,還會有各地語言的品牌名稱,像是「Chanel」在台灣也稱「香奈兒」。品牌名稱跟商標名稱不一樣之處在於,品牌名稱是大家稱呼你的名字,一種語言通常不會有太多不同名稱,但商標可能會有更多。

例如,為了避免喜歡競爭對手運用諧音梗取類似名稱,有些品牌可能會考慮將類似發音的商標也買起來,像是海底撈可以同音異字變成「還底撈」,若海底撈將類比的商標都買起來,可盡量避免其他商家以同音異字的品牌名稱在同業競爭。

  • 公司名稱

在一個集團下,可能會有許多運行的子公司,有著不同的「公司名稱」,但普通的消費者可能都以同一「品牌名稱」認識它。像是華航可能分成「華航貨運公司」、「華航飛行公司」等,但這也只是舉例,不反映現實。

因此,不管品牌名稱及公司名稱為何,就算改了名,還是可以保留商標。就算華航不使用此品牌名稱了,依然能讓它不被其他公司買去使用。

該不該改名?

如果今天我是華航的品牌策略顧問,在建議他們改名前,會先確定品牌現有的品牌權益(brand equity)。而要衡量一個品牌的品牌權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全面的市場調查,了解大家對華航現有品牌資產──包含「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華航」、梅花標示及其他所有的商標——的觀感:華航受眾對於品牌資產的感受是什麼?又有多熟悉?

如果今天品牌的價值比較多是在「華航」多於「中華航空」,那就有機會可以改名為「X華航空」或「華X航空」。假如今天的品牌權益是在標誌梅花上,那或許可以更改字標(wordmark),保留梅花。如果華航受眾對於英文品牌名稱「China Airlines」沒有反感,但對中文品牌名稱有的話,則可以考慮改中文的品牌名稱,保留英文的 China Airlines。無論如何,在做出重大決定前,市場調查必不可少。

會不會改名?

根據多年與不同國際品牌合作的經驗,我覺得華航現階段不會更名,原因在於:通常一個品牌會選擇做出品牌重塑等改變,都是因為公司遇到較大變動,例如:拓展業務、領導層改變、併購及分割。

舉例來說:公司想要拓展規模,可能以前是做航空公司,但現在想要進攻餐飲業,開設新餐廳。此時會發現「中華航空」這個名字在餐飲業不適用,因此需要一個更能涵括所有業務的品牌。

或者公司改朝換代,新的 CEO 上任,需要對市場釋出信號,讓大家看到公司新的一頁。

又或者,原有企業收購了新公司,原本的業務會被拓展。當收購公司也有很大的品牌權益時,可能需要考慮怎麼保留原本兩個品牌的品牌權益,創造一個新的、一加一大於二的品牌。

若是遇上分割,即原本公司要分成兩間公司,不可能兩間新公司都叫華航,這個時候也會遇到一些品牌的改變。

若非上述原因,很少有企業會大動作更動品牌,一來很花錢,二來市場可能會覺得多此一舉,或是反而削弱其競爭力。改品牌所需經費非常驚人,以華航為例,幾十架的飛機外觀跟裡面印有原品牌的內裝都要改掉,航廈的標誌、公司員工的員工證跟名片、網站這些全部都要改。

此外,航權可能要根據每個國家航空法重新得到認證,又要花很多時間跑各種流程,商標也要花錢跟花時間重新註冊。根據民航局保守估計,改名成本約 11 億元。

綜合以上原因,華航的品牌重塑雖非不可行,但考慮現狀、所花費成本與可能帶來的潛在價值,我認為在接下來幾年,華航依然會維持現在的品牌,直到遇到公司的下個轉捩點,才有可能做出改變。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常被誤會為中國航空?從品牌策略角度,分析華航為什麼不改名》,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還沒開始,勝負已決」的戰爭——美中貿易戰再打「飛機牌」,中國「自製民航機制美」為何難成功?

國際企業官網上,「被消失」的台灣:當德國大企業紛紛更名「中國台灣」,你擔心中國的銳實力嗎?

作者簡介:

krisliuliu,Kristine 是一名在紐約工作的品牌策略家。在台南長大的他,過去曾生活在芝加哥、奧斯丁、台北及紐約,並於 2018 年獲得美國西北大學的整合行銷碩士學位。他擁有豐富的品牌策略經驗,與許多知名品牌合作,包含 GE 和微軟等。目前,他在世界領先的品牌策略顧問公司 Interbrand 工作。私下,在 @krisliuliu YouTube 頻道上分享人生片段及在美國擔任品牌策略顧問的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