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商業】為何這個網站,成了他勇氣的墓碑?

作者:鱸魚

2014 年想到退休後可以從事專業教學活動,一時興起決定先註冊一個與自身專長有關的網址。當時靈感一來,突然想到一個不錯的名字,結果驚訝地發現居然沒有被捷足先登——如果你曾經上網找尋可以註冊的官網,你會發現只要是想得到的名字,早就都被別人拿走了。好名字很多是被「佔著茅坑不 X X」,搶了一個好的官網卻擺著不用。當然有很多人是像我這樣留著打算將來自己用,但也有人是等機會哄抬價錢⋯⋯這就叫做「網址黃牛」(Cybersquatting,也被稱作 Domain Squatting)。

網址黃牛

我的網址一年只要美金 12 元(約台幣 360 元),到現在 8 年一共只繳了美金 90 多元。設立自己的網站很花功夫,我一直沒有時間處理,所以就擺著不用。後來收到 Email 說我的網址已經值 1,250 美元(約台幣 37,500 元),問我願不願意出售。我認真動搖了一下,但還是決定把這個好名字留著將來自己用。這使我認識到如果名字夠好、夠響亮,這還真是個可以投資的行業。

網址黃牛是否違法要看背後條件。像我這樣當然合情合理也合法,即使當初拿這個網站純粹只是想當黃牛,那也要看情況才能決定是否違法。我不懂這方面的專業法律,但官司如果搬上法庭,切入點不外就是時機與動機。

時機與動機

我們拿一個去年最夯的品牌作例子──那就是 Clubhouse 最初的官網並不是 Clubhouse.com,這麼好的名字早就給人拿走了。當初拿這個名字的人如果只是為了名字好,希望將來可以賣個好價錢,在動機與時機上都站得住腳。

Clubhouse 這個品牌後來才出現,晚了一步就得付出代價,不願意付錢就得找一個比較遜的名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他們選擇了JoinClubhouse.com。他們是新創公司,一開始也許沒有經費把官網「買回來」。但公司成功之後,原始官網又回歸到名下。

這種例子在知名企業裡屢見不鮮。

天降的大禮

也因為這樣,特斯拉官網 Tesla.com,早在 1992 年特斯拉成立之前就被人拿走,一直到 2016 年才被特斯拉買回來。Uber 官網也是後來以 1% 的股票交換來的,若用今天 Uber 的市值來算,那個幸運又聰明的黃牛,靠著 4 個字母就賺進了美金 11 億元(約台幣 330 億元)。

臉書 Facebook.com 的網址據說也是高價買入的。face book 原意是畢業紀念冊,這樣的好名字當然早就給人拿走了。這些人只是運氣好賭對了,賺的也是合法而令人羨慕的意外之財。一個品牌如果是後來才出名,先擁有官網的人就算是賭對了。

臉書去年才改新包裝的 Meta.com 也是以 6 千萬買來的(約台幣 18 億元)。也因為這一筆交易,所有含 “ Meta ” 字串的網址都意外跟著搶手。

大企業如果對官網權掉以輕心,也可能失去價值連城的金字招牌。2015 年有人意外以 12 元美元拿到了 “ Google.com ” 這個天字第一的金招牌,原因外界並不清楚,有可能是 Google 忘了更新合約。你能夠想像Google這樣的招牌掉了後果會如何?幸運的是買到網權的是 Google 員工,他純粹只是好奇上網試探,竟然發現這樣一個大漏洞。事後他立即稟報上級,Google 也犒賞 12,000 美元(台幣約 36 萬元)作為微薄的酬謝。

政府官網如果沒有把變種版先搶下來,也可能成為另一場惡夢。白宫的正式官網是 WhiteHouse.org,但是早先並沒有想到把 WhiteHouse.com 也搶下來以免將來節外生枝⋯⋯果然, WhiteHouse.com 後來竟成為著名色情網站。1997 年白宫曾寫信警告該網站藉總統辦公室之名詐騙美國人民。當然這封信在法律上完全站不住腳,白宫只能摸著鼻子束手無策。2004 年網主退出色情產業,網站招牌出售從此不斷轉手。誰知道下一個出現在那個網頁上的畫面又會是什麼。當初白宫慢了一步,換來的竟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不過已經爆紅的企業,即使一直沒有去登記,那個官網大概也沒人去碰,因為不論是誰碰了到頭來都會是一場空──在美國,已經出了名的品牌受到 1999 年訂定的反網址黃牛法案(Anticybersquatting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ACPA))保護,即使沒有人登記,拿到了也會是空歡喜一場。在法庭上,爆紅的品牌可以用來質疑動機。

但是在 1999 之前並沒有這些江湖規則,誰先拿到就算誰的,沒有動機與時機的問題。就像西部拓荒時代美國某些地方,誰先搶到一塊地都可以打樁圍籬作家園。

網路蠻荒時代

1999 年以前的黃牛案例其實也很多:麥當勞這家全世界品牌認知排名最高的超級企業,一直到 1994 年《連線》(Wired)雜誌刊出這篇談網址的文章時,都還没有登記官網。漢堡王 Burger King 也是。這兩個金字招牌可能都被人捷足先登,最後才高價買回。今天漢堡王的官網是 BK.com ,如果打入 BugerKing.com,也會自動轉到 BK.com──合理的猜測是他們想要的 BugerKing.com 已經被人登記,只好委曲拿一個遜一點的 BK.com,再回頭買 BugerKing.com。

一個已經出了名但後知後覺的企業若突然發現官網被人擁有,唯一的選擇就是出高價購買。

在拓荒時代找一些笨企業下手搶官網,也曾是不錯的發財途徑。

但是當日產汽車 Nissan 發現官網已經被別人擁有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走這條大家都選擇的文明路。他們曾經試過溝通但對方堅持不賣(不是借機哄抬價錢,而純粹只是不願意賣),因為那代表他家族的品牌。所以往後 10 年日產汽車就用盡了企業霸凌,企圖讓對方把官網讓出來。

這就是今天「日產對抗日產」故事的主題,而且背景是發生在 1999 年以前的網路蠻荒時代。

一場長達 9 年的戰爭

如果你想上網查看日產汽車今年有些什麼新的車型,你理所當然會打入 Nissan.com ,只不過這個網頁首先映入眼簾的,竟是下面「反日產汽車」的標誌。這個網站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商業意義,而只是記載著被日產汽車霸凌的經過。

這背後代表的是一場歷經近 10 年、多達 11 次的訴訟官司。

日產汽車並不生產電腦,這只是一隻叫做「日產電腦」的小蝦米,為了捍衛自己的商標與家族企業,而槓上日產汽車這個世界排名前五的汽車集團,也揭露了背後長達 10 年的企業霸凌。

不要小看這個沒有任何商業意義的網站,它已經有幾百萬人造訪過⋯⋯包括有想買日產汽車而按錯門鈴的,也有知道這背後可歌可泣的故事,而過來看歷史遺跡表達敬意的。它已經成為一個紀念碑。

這個訴訟案在網站商標法的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維基百科也有專門一頁貢獻給這個案例。

日產告日產

日產汽車 Nissan 這個品牌是 1980 年才創造出來的。它的前身叫做 Datsun,一直到 1986 年才正式完成品牌轉型 。日產是一個創造出來的名字,代表日本製造,與家族姓氏無關。

故事的另外一個主角 Uzi Nissan 是以色列人,跟日本毫無關係。Nissan 是猶太人姓氏,取自於舊約聖經。嚴格講他的名字應該翻譯成「烏茲・尼尚」,但因為英文 Nissan 與日產汽車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就姑且委屈他,在音譯上稱他為「日產先生」,因為「日產」是整篇文章的關鍵字。

日產先生早年從以色列移民美國,過去在軍中學的是汽車修護,到了美國第一件事,就是在 1980 年用家族姓氏開了一家叫「日產汽車修理」的公司。當時 Nissan 這個品牌並不存在。隨後他又在 1987 年和 1991 年分別開設了「日產進出口」及「日產電腦」兩家公司。這些都是小型家族企業,也是登記有案的公司。

1994 年,日產先生上網註冊取得了自家企業的官網 Nissan.com 及 Nissan.net,提供所有 3 家公司的服務項目。爾後的 5 年一切都相安無事,他也安心追求他的美國夢。

直到巨人睡醒

1999 年的某一天,日產汽車大夢初醒,發現官網已經被人拿走。不但如此,那個網址已經進入營運狀態長達 5 年,所以對方絕不是一心想賺錢的網路黃牛,而純粹只是一個以姓氏小本經營的家族企業。如果只是要錢那才好辦。

所以在動機與時機上,日產電腦都完全站得住腳。更重要的是官網是在 1994 年登記的,那還是西部拓荒時代,誰先拿到就是誰的,合法性完全沒有爭論的空間。

日產汽車為了想拿回這個官網,曾經兩次找到日產先生談條件但都被回絕了。回絕的理由是家族是猶太人的重要傳統,他無法出售自己的品牌,更不能出售自己的姓氏。日產汽車只好拿了一個不喜歡的官網 NissanUSA.com 一直沿用至今。大部分的企業走到這一步可能摸摸鼻子就認了,但日產汽車的追殺計劃才剛開始。

日產汽車決定要追殺日產電腦,而在 1999 年提出了 1 千萬美元的訴訟,控告他們商標侵權、不公平競爭及網址黃牛。他們知道勝算極低,這麼做只是想用財富壓垮這家公司,脅迫他們妥協讓出網址。

整個訴訟過程摘要有很多法律名詞我不懂,就算懂,要說出來也很痛苦,為了減少大家的痛苦,容我用簡單的白話重新包裝:

第一個商標侵權及網扯黃牛官司打了 3 年,日產汽車敗訴。法庭判決侵權不成立,開出唯一的條件是日產電腦必須把「日產汽車修理」的廣告從網頁上移除,日產先生同意這個條件,且不再上訴。但日產汽車並不同意,繼續提出上訴。

2002 年底,上訴法庭加重判決,日產電腦不得在網站上發表與電腦產品無關的言論。2003 年日產先生提出上訴,認為這個判決違反言論自由。2004 年法院判他勝訴,恢復他在網站上的言論自由。同年底日產汽車又向最高法院提出抗訴,認為這樣是藉言論自由縱容損毀商譽,一年後又敗訴。

隨後他們又提出混淆商標訴訟,同樣也敗訴。法官認定日產汽車並不生產電腦,沒有混淆的問題。這就好像如果你開了一家叫做臉書的餐館,這除了好笑之外,即使是一流的蠢蛋也不會感到混淆。

混淆商標必須要有人受害才能成立,商標侵權則不需有被害人。日產汽車在第一輪提出侵權訴訟就已經敗訴,照理講不應該找一個更難成立的罪名繼續打這場仗。也許這只是霸凌過程中的一步,目的是要不停施壓直到對方放棄網站為止。他們有足夠的錢可以浪費在羅織那些必輸的罪名上。

到此為止最重要的是,日產電腦保住了官網,而且可以陳述任何言論。只是事情並沒有結束。

日產汽車除了「日產汽車修理」侵權勝訴之外,其它所有指控都一路敗訴,但他們卻仍舊提出要日產先生賠償數百萬完全不符合比例原則的全額律師訴訟費。其實走到這一步,原版的「官網之戰」早已結束,繼續走下去只不過是要讓對方破產而妥協。

2008 年日產汽車再次敗訴,不但如此,法院反判必須賠償日產先生 5 萬 8 千美元律師訴訟費。但這個金額只夠支付過去 9 年日產先生實際支付律師費用的 2%。

我們都以為到此案情總該塵埃落定了,但日產汽車仍舊無法釋懷。稍後他們又登記把電腦產品也納入未來的註冊商標。這顯然是為了後半場的追殺繼續鋪路,讓他們連從事個人電腦服務的空間都沒有。

日產先生一共花費了一生中最精華的 10 年光陰以及 3 百萬訴訟費,為的只是保衛品牌與姓氏。訴訟期間他的公司運作完全停擺,塵埃落定之後,生意已經一落千丈,無法再重新營運。

他決心對抗這個巨人,反映著來自四面楚歌的以色列人不向環境低頭的天性。在踏入美國之前,他在生命中早已經歷了無數橫逆。一個日產汽車在當時對他來說,也許只是生命中另一個小小的障礙。

只是他也許沒想到,這一場勝利的官司換走他的事業、他的財富以及他的家庭。在 2018 的一個訪談中,他說官司打贏之後他一切都沒有了,剩下的只是網站與姓氏──他不曉得這能不能算得上是勝利。

訪談最後,他最語重心長的一句話是:

他們輸了,但我也沒有贏。

回頭看看輸家,那個搶不到的網站似乎也沒有對他們造成任何影響,日產汽車仍舊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企業之一。那一筆律師費在他們看來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雖然沒有拿到想要的,但真正的勝負取決於最終誰水桶裡的水比較多。

巨人可以用一滴水就淹掉你的一切。

圖/Unsplash、鱸魚 後製
圖/Unsplash、鱸魚 後製

資源 vs. 勇氣

小蝦米戰勝大鯨魚的故事往往非常感人,只不過大家傳頌的都是一場戰役,而不是整場戰爭。蝦米跟鯨魚最大的差別是在資源。憑著勇氣也許可以打贏一場戰役,但打贏整場戰爭需要的是資源,光靠勇氣是不夠的。也許日產先生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一點,如果是的話,那他的勇氣就更值得欽佩了。

這一場鮮為人知的企業霸凌,在今天的日產汽車官網上完全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所以日產先生決定把辛苦贏來的網站封存,讓它成為這場戰役的紀念碑。

今天如果拜訪 Nissan.com 網站,你看到的會是上一個世紀的介面設計,彷彿又把人拉回 20 年前Web1.0 的網路世界。在那個頁面上,他用辛苦贏來的言論自由,詳細記載著這一路被霸凌的經過。如果說他並沒贏得這場戰爭,至少他贏過一場戰役,而且靠的就只有勇氣。

那個突兀的 90 年代頁面會永遠矗立在那裡,向下一個世代的人們訴說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事蹟。

永久存封的勇氣

如果當初他選擇妥協,今天的歷史對這一筆勇氣完全不會有任何紀錄,這一場戰爭也不會被拿來當教材。Nissan.com 會名正言順屬於日產汽車。

2020 年 7 月,日產先生因為 COVID-19 去世,他的網站也因此成為墓碑,上面記滿了他的勇氣⋯⋯而這勇敢的墓碑卻是日產汽車永遠拿不走、搬不動的。

就某個層面來說,也許那個勇敢的墓碑才是日產汽車永遠揮之不去的困窘。戰爭的輸贏是一回事,但戰爭結束之後留下了什麼又是另一回事。到今天為止,每天都仍有無數人為了這份勇氣來到這個戰場遺址表達敬意──那就是日產先生戰後留下的。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關於「網址黃牛」與 Nissan.com 長達 9 年的「網址戰」:一個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美國喬丹」擊敗「中國喬丹」:一場歷經 8 年的商標訴訟終於塵埃落定

國際企業官網上,「被消失」的台灣:當德國大企業紛紛更名「中國台灣」,你擔心中國的銳實力嗎?

作者簡介:

鱸魚,那年厭倦了當代名著翻譯工作,看著別人都往矽谷跑,沒跟著上這艘船總覺得不放心。不得已只好出國改唸電腦,到了矽谷做了工程師。糟糕的是竟然做得還很成功,不知不覺就吃了一輩子的科技飯,後來也懶得再改了。現在吃飽、吃膩了,只能回頭拚命補一些當年想做而沒做的事。創作、玩音樂、騎登山車把自己搞得很累、探些愚蠢的險,都列在清單上。工作履歷倒挺誘人的,但生命履歷稍嫌空白了些。 所以只要跟工作無關的都充滿無限的熱忱,想趁著太陽下山之前,把生命搞得更豐富一點。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