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商業】跟台灣不一樣,德國人的「責任制」是來真的!

作者:小敏、小貝/30+ 職行力

德國正面臨與許多先進國家一樣的狀況:年輕人進入勞動市場的速度,比不上高齡人士退休的速度,因此也積極加入「全球搶人才」的全球戰局。

根據德國聯邦勞工局的數據,德國如今每年需要至少 40 萬的外來人士彌補勞動缺口。因此,2023 年德國政府通過了號稱「全歐洲最先進」的新版《技術移民法》(Fachkräfteeinwanderungsgesetz),針對外籍專業人士的留才政策與方針,有著許多進步,也引起許多跨國專業人士的關注,以下是幾個現行的重要措施:

五大措施延攬全球人才

一、藍卡升級:從 2012 年開始,德國就實行歐盟「藍卡」(Blue Card)的簽證政策,依據歐盟藍卡之規定,凡持有被歐盟承認之外國學歷工作者,均可享有相對簡便的程序進入德國與其他歐盟國家工作和生活,且可以更快拿到永久居留權;但所取得的工作職位,必須與相關學歷領域相符合,且不同國家有相應的薪資和就業規定。

以德國為例,過去外國人年薪需達 45,300 歐元以上,才能不經勞工局許可、直接取得「藍卡」,又或者是特定職業領域人員(如 IT 產業、生命科學、工程師及醫師等),可在相對較低的年薪標準下、經勞工局許可後取得藍卡簽證。

不過,德國政府目前正在修法放鬆「藍卡」相關規定,包括下修年薪限制,與 IT 技術人員可用相關工作經歷取代學歷、拿到歐盟藍卡資格等等。

二、留學生轉換簽證:德國鼓勵當地的外籍留學生在當地就業。因此留學德國的學生,大多均可在畢業後直接申請為期 18 個月的「找工作簽」(Job seeker visa),留在當地尋找工作。

三、放寬學歷和職業資格的認可:長期以來,移居德國工作和生活的一大主要障礙,是需要德國認可的學位──有申請過的人都知道,這常常是一個官僚手續十分冗長的過程。

但未來,針對超過一定薪資門檻的技術移工,如果能證明擁有至少兩年的專業經驗、以及原籍國家認可的學位,那麼他們的學位將不再需要在德國認可。同時,新版技術移民法也提供一項新安排:已經獲得工作合約的人,可在其學位仍在被認可時先開始於德國工作。

四、機會卡(Chancenkarte):從 2024 年 6 月 1 日起,德國更將開始實施類似加拿大的「積分移民」制度:只要符合一定的積分,便能獲得所謂的「機會卡」──持卡人在其生計有保障的前提下,有一年的時間可在德國找正職工作。
至於「積分」的給予,主要會根據以下項目: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年紀、德語程度、是否曾到德國學習或工作,或者是否有家人長住德國等等。

五、放寬雙重國籍(Dual Nationality)規定:在新版的德國移民法中,也包括了雙重國籍者取得德國公民資格的認定。過去,德國只允許少部分國家人士擁有雙重國籍(即無需放棄原國籍、即能享有德國公民權益),以及必須要在德國待滿 8 年等相關規定。但預計於 2024 年正式通過的新法,將開放更多國家、且降低在德期間下限至 5 年(特殊情況之下,3 年即可申請)。

在德國挑戰「國際職場」,我的個人經驗

我認為目前德國放寬的政策,對於想直接來德國就業的專業人才,絕對是一大誘因:除了藍卡申請資格降低外,放寬學歷認證及「機會卡」的實施,更是許多嚮往到德國和歐洲工作、生活者的福音。

例如,過去多數臺灣人到德國,均需要先留學取得當地學位之後,才透過「找工作簽」開始求職。要在 18 個月的時間內,找到薪資符合「藍卡」標準的正職工作,是頗大的壓力。但如今隨著新制上路,國際人才有了更多元的選擇,也相對不用再經歷冗長繁瑣的行政程序,對德國留住跨國人才加分不少。

另外,雙重國籍相關規範的放寬,也是另一個吸引外國人的誘因。根據 2024 年 Henley Passport Index 的評分,德國與法、義、西、日、星並列「第一強」的護照,擁有194 國家免簽或落地簽,連早已符合申請德國護照資格、卻因不想放棄臺灣國籍而始終未去申請的我,都有些心動。

當然,更方便的移民政策,只是吸引國際人才的「前菜」而已,真正重要的,還是在當地的職場環境與發展機會,以下透過個人的經驗,分享我的一些觀察。

在來到德國之前,我曾在中國大陸的臺資企業工作 5 年,2015 年選擇到德國讀跨國管理碩士(International Management),在學時曾到德國博世(Bosch)實習和共寫論文,如今在德資跨國公司任職。我覺得在德國工作有以下優勢:

一、國際化的職場:相較於之前絕大多數同事都是臺灣人和中國人,我現在的部門 10 位同事中,就有 8 個不同的國籍。且因大多數的同事都在原本國家有著一定的工作經驗,所以能在工作中透過不同文化和做事方法的交流,不斷刺激、拓展自己的視野與既定想法。

二、培養獨立作業和思考能力:許多臺資企業高度強調標準作業流程(SOP),過去我的公司也不例外,大多數時候,都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老闆指定的工作。不過現在的德資企業,非常鼓勵員工創新思考並挑戰既定流程,也不會過度干涉你如何執行,給予較多自主性。

三、彈性的工作時間:在過去職場上所謂的「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在我目前的職場中完全不存在。在德國或歐洲,多數情況下的責任制工作就是「真正的」責任制──除了既定的開會時間外,基本上都能自由運用自己的時間來完成份內工作。例如早早上班,然後下午兩三點下班。加上新冠疫情之後,公司正式給予員工最高 50% 的在家辦公時間,也讓工作和生活間的安排更有彈性。

四、更完整的職涯規劃:因為任職於大型跨國企業的關係,所以公司內部提供許多轉調部門和國家的機會,也要求主管和員工一起制定每年的職涯規劃,讓員工能更切身感受到公司重視自己的職涯養成、進而願意繼續在公司長時間服務。我周遭的同事們,不乏在公司內做了 2、30 年沒跳槽者,就是因為相對完整的內部轉調與內訓系統。

五、社會福利: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許多西歐國家,相對亞洲更加重視勞權。以德國為例,法律規定的給薪年假是 20 天,不過許多德資公司都給到 30 天左右(包括我現在的公司),且「不綁年資」,只要工作滿一年就有。另外德國每年有 26 天的給薪病假和至少一年的給薪育嬰假,女性在育嬰假後、僱主也有義務提供等同原先職位的職缺和薪資。這種種受法規和公司文化影響的「福利」,在臺資企業中相對較不常見。

借鏡德國留才利與弊

德國祭出更方便的留才相關政策,加上企業界相對更具彈性的管理作風、更具保障的勞動法規,如今不只在歐盟內形成人才磁吸效應,也讓越來越多來自歐盟以外的跨國人才趨之若鶩。

但我個人認為,德國政府若要吸引更多跨國專業人才,還是有不少問題需要改進。語言問題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目前在德國工作和生活的多數情況下,德語程度還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許多簽證申請的資格還是要求一定的德語程度,且實務上除非 IT 專業人才,否則德語流利程度仍是能否在德國找到工作的關鍵。

此外,在德國生活中還有許多人詬病的,是處理日常大小事務中經常遇到的低效官僚程序,且多數情況下,都還只能用德語進行溝通。所以包括德國的外國人領事局在內,經常能看到外籍人士除了本人到場以外,還需要再帶一個翻譯去處理簽證相關事宜。這對一個積極向全球人才招手的國家來說,實在是一個有待改進的問題。

當然,若決定到一個國家長期工作、生活,好好學習當地語言、瞭解風土民情是很合理的;但同時間,畢竟將一個外語學到精通,往往需要不少時間,因此若德國能推出針對外來工作者的相關配套措施,相信會對跨國人才更具吸引力。

而對於想來德國學習、就業的朋友來說,如果能在原國家就先學習好基本的德語能力,相信會對你在這裡的發展產生更多助力。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不只「歐盟藍卡」!德國五大措施全球攬才──最棒的是,這裡的「責任制」是真的》,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直接從台灣找德國工作?現在是最好的時機!──德國遠端求職技巧大公開

作者簡介:

小敏、小貝,為什麼叫「30+ 職行力」,因為我們兩個女孩兒小敏與小貝都超過 30 歲了,覺得從以前到現在,也都是很有「執行力」的人,遇到困難就是去突破它,希望這股「執行力」能夠展現在「職場」中,大家可以做自己的「職行長-CEO, Career Executive Officer」。同時,我們也面臨年紀上的徬徨與轉變,但想告訴大家 30+ 是個很棒的人生階段,應該要學習勇敢地擁抱享受這個 Mo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