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外交】捷克人是「和台灣人很像的歐洲人」?

作者:劉郁葶/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

「駐捷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柯良叡大使來捷克至今已 3 年多。在他眼中,捷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捷克的飲食和台灣有什麼差異?一起透過外交官的角度,了解捷克的民族性、語言、飲食和文化等層面吧!

柯良叡大使來捷克至今已 3 年多。在他眼中,捷克是「跟台灣人很像的歐洲人」。圖/柯良叡 提供
柯良叡大使來捷克至今已 3 年多。在他眼中,捷克是「跟台灣人很像的歐洲人」。圖/柯良叡 提供

捷克人是「跟台灣人很像的歐洲人」

柯良叡大使分享,在派駐捷克前,他曾來捷克觀光旅遊,造訪布拉格、庫倫洛夫(Český Krumlov,俗稱 CK 小鎮)、卡羅維瓦利(Karlovy Vary)、布爾諾(Brno)等景點,認為捷克是個風景優美的國家。

來捷克工作後,柯良叡大使不再只是從觀光客的角度認識捷克,也透過外交工作、人與人的互動與建立合作案,更深入了解捷克社會的脈絡。他觀察,「一開始與捷克人破冰的階段稍長一點。只要一破冰,其實可以深入談事情,還蠻可以交心的。

若用一句話來形容捷克人,柯良叡認為是「跟台灣人很像的歐洲人」。他解釋,捷克人組織能力佳、做事有彈性,雖然有需遵循的組織架構,實際上不會太拘泥在框架裡。有的國家做決策一板一眼,須經過數個步驟才會到決策關,但捷克不會過度拘泥於窠臼。「我覺得(捷克)做事風格,跟我們相似。」台灣人同樣做事較有彈性,相對其它東亞國家,階級感似乎不那麼重。

第二點,台灣人民若和東亞鄰國相比,比較會自嘲、有幽默感;而捷克人以「黑色幽默(Black humor)」著稱,將自身短處或痛苦,轉化成幽默。整體來說,他認為:「捷克應該是歐洲國家裡面,跟台灣比較像的國家。也因為這樣,有時候 chemistry 就比較對」,談事情也比較順暢。

日耳曼與斯拉夫文化下的捷克

另一方面,捷克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呢?在台北時,柯良叡曾問一位捷克人:「怎麼看你們國家?」對方說:「捷克人是日耳曼化的斯拉夫人。」在地理位置上,捷克的鄰國德國、奧地利的官方語言都是德語,歷史上也深受日耳曼民族影響。然而,捷克人是斯拉夫人,捷克的官方語言是「捷克語」,屬斯拉夫語系。捷克如今的樣貌便是在斯拉夫與日耳曼 2 種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

聽到這裡,我不禁好奇,在捷克擔任大使需精通捷克文嗎?柯良叡說因為平日都以英文洽公,「其實不用」精通捷克文,但他在閒暇時會自主學習。他坦言,雖然大學時主修英國語言系,對學語言有一定經驗,「但我學捷克語時,哇!它有分陰性、陽性、中性、單複數與 7 個格變化,還有很多例外」,認為捷克文並不好學。

燉牛肉是一道用牛肉、洋蔥和香料製成的濃湯型燉肉,搭配餃子一起食用。圖/劉郁葶 提供
燉牛肉是一道用牛肉、洋蔥和香料製成的濃湯型燉肉,搭配餃子一起食用。圖/劉郁葶 提供

推薦捷克經典佳餚──炸豬排、燉牛肉

除了語言,大使也分享捷克的飲食文化。捷克是出了名愛喝酒的民族,每年人均啤酒消耗量達 140 公升,高居世界第一!大使分享,與捷克人的餐敘,經常喝啤酒與白酒,有時也會和捷克人到酒吧談事情,「我很享受那個互動,這是他們的傳統。」

在食物上,柯良叡最喜歡的捷克食物是炸豬排配馬鈴薯,搭配啤酒相當美味。儘管捷克菜較重口味,但柯良叡認為捷克經典菜──燉牛肉(Guláš)相當值得一試。這是一道用牛肉、洋蔥和香料製成的濃湯型燉肉,通常搭配餃子(Dumplings)一同食用;雖稱為餃子,實則是一種容易吸附醬汁的蒸麵包。若到假日,沒有公務與應酬時,柯良叡則會在家中自己煮麵。

柯良叡認為,捷克的森林有清楚的指示,因此不用太擔心迷路。圖/劉郁葶 提供
柯良叡認為,捷克的森林有清楚的指示,因此不用太擔心迷路。圖/劉郁葶 提供

在捷克的休閒

閒暇時,柯良叡喜歡健行。他說:「捷克的森林、郊區都有很完善的步道,上面都有黃線、綠線,指示清楚,比較不會擔心迷路。這點捷克做得很好。」相較之下,在台灣通常要在同條路走到很熟,才會知道方向。

​​此外,捷克的景致也與台灣不同。大使觀察,從遠處眺望,布拉格城中有個矗立在丘陵高處的城堡,市中心的許多房子反映出捷克過去的歷史,散步時能眺望到諸如哥德式、巴洛克式、新藝術風格等的建築特色,也深受他的喜愛,推薦台灣人來捷克旅遊時欣賞。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捷克人是「和台灣人很像的歐洲人」?駐捷大使第一手的異國生活觀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人,你會怎麼向外國人介紹自己的國家?

你不知道的捷克:「從親中到友台」,發生了什麼事?

作者簡介:

劉郁葶,政大新聞系畢,獲捷克教育部MEYS獎學金,目前在捷克查理士大學當訪問學生,主修公共政策。近期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撰寫捷克移民、媒體、轉型正義、文化遺產等主題的文章。經營《台灣女孩的捷克觀察日記》,分享在捷克的學習、生活與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