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學習】不曾出國、大學被二一,還能出國留學嗎?

作者:Yison/博士生沒有假期

去年夏天,我透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學術人才跨國培育計畫」至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W-Madison)當一年的訪問學生。這是一個全額補助學費、生活費以及來回機票的計畫。當然,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未來的學術工作者,因此申請此計畫的同學們大多在未來會選擇繼續攻讀博班。

我從小沒有出過國,家裡經濟狀況也不好,因此出國對我來講根本就是一場夢。還記得申請上的那個冬天,過年除夕時一邊燒金紙一邊跟媽媽聊天,我問媽媽:「我出國會不會讓你們很辛苦?」她說:「會啊,還是你不要去好了。」

當時的我還沒享受到申請上的喜悅,就面對各種質疑,包括英文不好怎麼活,以及是否會讓家人很辛苦等等,我還為此認真思考過各種向教育部提出放棄的理由。後來去姨婆家泡茶,回家後阿嬤拿了一個紅包給我,說這是你兩個舅公跟姨婆要給你的,希望你可以堅持下去。也許是鄉下人單純的愛與關心,大家東湊西湊,就是為了看這個小孩可以在國外過得好好的。

出國前我有許多的焦慮,包含英文不會講、租屋處甚至還沒弄好、沒朋友怎麼辦等等。後來發現這些焦慮並非特例,也有人問過我,出國唸書或留學是不是要很多錢?英文不好可以去嗎?不要擔心,一個托福考了 5 次、計畫申請了兩次的男人就要透過本文來告訴你,你可以的,而且你的心也許在好幾年前就已經準備好面對這一刻了。接下來的故事是關於一個屏東小孩如何在美國活下去的故事。

每個艱難的挑戰背後,都是成長的喜悅

英文對初到美國的我來說是最大的門檻——常常上課聽不懂老師與同學在說什麼,因此鬧了許多笑話,或是遇上那種用中文你可以講一大篇,但用英文你就是不太會講的窘境。

在比較政治經濟學這門課上,老師要求我們每週必須交一篇 memo,學習如何在 500 字內除了點出既有理論的缺陷,也點出未來研究方向。我當下覺得自己英文都不好了,到底怎麼在幾天內讀五六篇文獻,還寫出有質量的東西來?當時老師只跟我說,不會你就問我或是同學,沒有人會笑你的。我才發現,從小到大的教育讓我好害怕別人的眼光,卻忘記了在處理與面對完困境之後,將獲得的成長與喜悅。

依然記得上學期,我常常在夜裡讀書讀到好想哭,甚至因為不敢讓室友聽到,在零下 30 度快冷死的下雪夜晚跑去外面邊抽菸邊哭。不過哭完我會跟自己說,這次表現不好,在家裡就要瘋狂練習,下次上課要讓大家驚艷。因此慢慢地,老師開始把我的論點拿出來討論,在路上偶遇老師時他也會鼓勵我:「我覺得你這週 memo 寫得很好,你很棒。」聽到當下都快哭了。

再舉一個讓我重拾信心的例子:出國前我超級討厭數學,甚至連最基本的機率都不會算,但透過在麥迪遜分校上一年博班課程,如今計量以及經濟學方法竟然成為了自己研究政治學的主要工具。我覺得國外的數學課品質很好,助教也會很認真解說。雖然在台灣也能上到相同課程,但有些知識用中文和英文學習是截然不同的體驗。如果你能夠在國外的高階課程活下來,也代表或許你有機會繼續走學術這條路,因此非常建議大家出國試修一兩們課來試試看,往往可以自我檢驗並快速成長。

永遠做好準備,因為你不知道機會何時到來

在這一年的訪問當中,除了修博士班的課之外,我也分別在上下學期當政治系與應用經濟系教授的研究助理。若未來有志申請美國博班,我認為透過交換學生或是訪問學生的機會到美國生活一年會很有幫助。對我來說,想成為研究助理有兩個原因,除了有薪水可以減輕生活負擔之外,同時也可以累積研究經驗並且練習英文。就我觀察,美國博班與台灣最大的不同是學生與老師的相處多半像同事一樣,和台灣師生間大多仍有明確的上下關係不同。

我到美國之後,寄信問了系上的「重量級」教授,詢問是否有機會能夠跟他當面討論研究上的問題,沒想到他竟然很快速的回信說沒問題。見面之後,我也順便問了是否有機會擔任他的研究助理,令人意外的是他也爽快答應了。我也深深體悟到,永遠要將自己準備好,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會來。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為了想做的事情,可以用盡全力的人。在美國也印證了:如果將一件事情做好,其他的好機會也會跟著來。像是後來因為研究計畫經費的結束,原本的老師無法繼續聘用我,但也很熱心地將我介紹給應用經濟系的老師。後來也因為參與這位老師的研究計畫,開啟了我對其它研究主題的認識與興趣,是意外的收穫。

老實說,從小到大我並不是多麼優秀的人,很多計畫跟獎學金都申請兩三次以上才過,托福甚至考了 5 次,做研究大概是我堅持最久的興趣。我之前也曾有過玩樂團、當詩人的夢想,但都半途而廢,甚至大一還曾被二一過。如今一步一腳印地走在學術之路上,讓我深感幸運。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我媽不希望我出國嗎?在後來找到了研究助理的工作,以及更加了解美國博班制度之後,有次跟我媽說:「欸我覺得之後博班還是來美國讀比較好。」她只回答:「好啊,你決定好再跟我們講就好。」

當下我才明白,原來媽媽當時的回應並不是否定我想做的事情,只要我能證明自己可以做到、不讓父母擔心,她比誰都還全力支持。每次和爸媽講電話時,我為了證明自己很棒,總會分享最近做了哪些厲害的事情。但是媽媽第一句話總是問:「啊你吃飽沒?身體有健康嗎?」我曾覺得「奇怪,你們不能稱讚我一下嗎?」後來才體悟,他們不需要孩子有多大的成就或賺大錢,對他們來說,健康才是一切。

在研究中安放身心與自我

剛到美國的時候,每天都有一堆事情等著你去煩惱與焦慮,例如該買的傢俱、今天要煮什麼、銀行要如何開戶等等。因此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在忙了一天之後泡杯伯爵茶,坐到電腦前面開始寫作或是讀文獻,一讀就是兩三個小時。只有在這樣的時間,我才能夠好好的跟自己對話以及相處,而學術寫作這件事情也就成為了我放鬆的方式。我習慣在安靜的深夜抽兩根菸之後開始寫,狀態好就一直寫,狀態不好就打開 Excel 或是 R 語言來整理手上有的數據。

就跟整理家裡一樣,數據整理好了,內心也調整好可以面對寫作了。我曾經想要當詩人,讀了好多蔣勳、吳晟的詩作,沒想到詩人沒有當成,卻在學術寫作找到自己所愛。當想到一個新題目,或是要睡覺前突然想到自己正在寫作的文章可以加入什麼東西時,馬上跳起來搭配著美國唯一讓我想家的鳳梨酥開始寫作,是我最享受也最喜歡的時刻。特別是深夜寫到一半,看到外面怎麼好像有反光,原來已經下雪了。而再次抬起頭,大地已經被白雪覆蓋。真的很孤獨,可是我好享受這種在雪地中泡杯熱茶,為自己所愛寫作的感覺。因此,現在到美國當訪問學人,以及接下來繼續攻讀政治學博班,大概就是希望一輩子可以就這麼的寫下去吧(然後還可以找到工作,畢竟做研究也是要顧生活)。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內心總會有一百個理由與藉口讓你放棄。當你還沒有成功時別人總會覺得你不行。當時也沒有人相信,一個大學被二一、托福考五次、學測成績全班最低被老師挑出來念的人,竟然能夠拿教育部的獎學金到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當一年的訪問學生。我想,不管你在什麼位置,我們一起寫作,一起加油。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不曾出國、大學被二一、托福考 5 次,如今在美國當訪問學人,「我相信你也做得到!」》,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家境普通、英文不好、大學成績又差,還能出國讀博士嗎?

工作好幾年還可以出國留學嗎?我從「茫然上班族」變「熱血博士生」的經驗談

作者簡介:

Yison,覺得台灣熱到爆炸,於是逃到美國北方讀書與生活,但在雪地中卻又常常想起炙熱的南國的風以及珍珠奶茶。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為承載著過去情感與傷痛的這片土地書寫,目前從事威權政治與土地改革的相關研究。我是南國來的人,曾經去過北國,曾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人。

博士生沒有假期,美國的博士生不只是學生,除了上課,還要擔任助教、做研究、寫博士論文,努力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體驗美國這個奇妙的國家。這裡有美國學術圈的觀察、博士班的留學生活,還有對各類時事的評論。如果你想從不同的角度瞭解美國與留學美國的體驗,歡迎一起加入這趟充滿驚奇的旅程。Laissez les bons temps rouler! 聯絡方式:postgraduatestakeabreak@gmail.com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