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學習】善用免費資源,媽媽「自學英文」十年路

作者:可蕾兒+查爸/菜鳥移民育兒探險

大學念中文系時,曾經反問勸我必須學英文的同學:「難道英文弱就不能在這社會生存了嗎?」

在北美某些華人比例較高的城市,用中文也能過上暢行無阻的生活;知名 YouTuber 莎白 Elizabeth 拍過的影片《美國不用講英文的地方!?》也曾帶觀眾體驗食衣住行,甚至法律、醫療、銀行等服務都可以找到全程使用中文的地方。我也遇過許多在矽谷生活到老,一直都還是習慣講中文的長輩們,發現他們的生活依然自在豐盛。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是什麼驅動一個中文系出身的全職媽媽,跳出舒適圈學習英文?

使我付出 10 年光陰自學外文的動力,只因身為無任何「後援」的移民媽媽,渴望衝破受時間與交通綁住的限制感,在異地找回人生的自主權與自由。

第一步:找到學習的真正動機,才能下定決心

大多數矽谷家庭,因為工作繁忙、交通擁擠,生活在分秒必爭的快節奏中,雖然往往可以找到會說中文的各科醫生、髮型師、兒童才藝老師等,但最適合的不一定離家近,而離家近的也許因需求量高,總是供不應求、大排長龍。

我用身為主婦買菜時精打細算的邏輯來思考,評估下來發現,「英文」這項工具能幫助我獲得更多解決生活需求的選項,同時還能把省下的時間拿來讓自己喘口氣,聽起來只需要付出一點勇氣成本,卻能大大改善效率,還蠻划算的!

舉例來說,如果能將孩子的兒科醫生換到不指定中文醫師的醫療體系,那麼就能節省找停車位的時間,還能換得自選預約時段的便利性,讓生病的孩子在出門前可以多睡一陣子,家長的緊繃心情也能舒緩下來,一舉數得。

因此我下定決心,有了強烈動機開始學英文。

第二步:找到自己想知道的主題,才能無痛吸收

發現這個省時省力的「工具」後,我默默許下心願,等孩子長大後,希望能重新上社區大學的 ESL(以英語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課程。沒想到,終於熬到兩個孩子都上小學,擁有相同的作息,我卻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靠自學融入了全英文環境,根本不需要去上 ESL!

在過去 10 年的全時間育兒職涯中,我完全沒有上過任何一堂正式的互動式英文課,只憑利用瑣碎時間自學。我發現,「省錢」和「擠不出時間」是最大的限制,同時卻也是動力──以矽谷科技產業、全職媽媽這兩種工作型態為例,我們夫妻倆都很難找到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總是被會議、接送孩子上下課、學校突發狀況或各種家事打斷。

因此,善用零碎時間,不斷重複聆聽線上學習內容,是我使用過的最好對策。而不優先考慮購買互動式課程,也是因應忙碌的全職媽媽生活,可以讓我「一心多用」,一邊做工作或家事、一邊學習英語。

至於學習素材,我發現找到當下人生階段「最渴望知道」的主題,能讓腦袋最輕鬆吸收知識。我收聽的是免費中英 Podcast《潘吉 Jenny 告訴你》,實用的生活內容讓我著迷,能利用做家事、育兒的時間,不知不覺就聽完全部內容。

節目話題包含美食家必備的菜單英文、常見的義大利麵與醬料種類、季節蔬果的採買指南,以及如何精準搜尋網購服飾、版型與布料名稱,讓想在國外滿足購物慾的聽眾,簡直像打開了生活百寶箱一般。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和鄰居對話時的用語,也開始變得更貼近當地人口吻、更生活化了。

除此之外,英文也成了我跨過生命關卡的助力。我摯愛的爸爸在我懷小女兒的那年離開了,加上產後憂鬱症,我常常無法鼓起勇氣到教會與人互動,卻意外地從 YouTube 聽見激勵人心的美國教會講道(Gateway Church、Bethel Church)。當時的我,就像是快要溺水的人,找到生命中最需要的救生圈,在這樣強烈的動機之下,根本顧不得沒有字幕等困難,自然地將英文的內容吸收進心裡。

第三步:找到「頻率」契合的同溫層,才能學得長久

與契合的家庭朋友們出遊,英語自然而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圖/可蕾兒媽咪 提供
與契合的家庭朋友們出遊,英語自然而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圖/可蕾兒媽咪 提供

「妳是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的?」與美國三五好友出遊或吃飯時,當地朋友們認為我的語速、用字遣詞聽起來還算道地,卻也知道我和先生是在臺灣長大,因此經常好奇地發問。

「誠實地說,學英文這件事完全不在我的人生上半場規劃中,童年時只會『看』ABC(用唸得還不標準)、高中拿過不及格,大學決定只用中文闖天下,卻誤打誤撞到英國念研究所;沒想到千辛萬苦用英文完成碩士論文後,再度意料外地來到美國生活,剛開始跟鄰居或孩子老師閒聊時,甚至緊張到需要先打草稿!」我大笑著回顧自己跌跌撞撞的英文學習歷程。

貼心的朋友們,常常也會分享身為英文母語者學習第二外語的趣事,例如學了多年法文,到巴黎仍不會點餐,只好讓法國人願意主動說英文的有趣小技巧,彼此很有共鳴。

我認為,找到你的英文「同溫層」族群,例如:運動夥伴、談得來的同事、家長群組、教會等等,不需要為了練英文而「委屈求全」、勉強自己改變興趣。語言是一種幫助你得到自由的好工具,唯有在學語言的過程裡交到真心好友,才有動力長久持續習慣。

朋友分享美味的祖傳食譜:加拿大手工派!圖/可蕾兒媽咪 提供
朋友分享美味的祖傳食譜:加拿大手工派!圖/可蕾兒媽咪 提供

在一開始想要融入全英文環境的過程中,我也曾參加令我感到格格不入的媽媽群組,總是像局外人一樣被晾在旁邊,久而久之,會讓人以為受限於文化、語言隔閡而無法融入,可能就此退卻。

可是多年後,我終於找到頻率相同的媽媽與家庭朋友,總是可以很自在地聊天,連煮菜喜歡用椰糖、杏仁粉這類健康替代品,都能聊上大半天。輾轉之下聽到幾位媽媽也曾加入我之前覺得無法融入的群組,才赫然發現,原來我有的「局外人」感受,並不只是因為我是非英文母語者或移民,就連土生土長的美國朋友也有同感!

這讓我恍然大悟,學習語言的同時,保持自信並找到相同頻率的朋友,也同樣重要。

語言是一種工具,幫助我找回自由、捍衛所愛

英文是一扇窗,開啟全家歡樂的社區義工生活。圖/可蕾兒媽咪 提供
英文是一扇窗,開啟全家歡樂的社區義工生活。圖/可蕾兒媽咪 提供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曾提過小女兒在學齡前班被老師要求留級的事件,過程中,英文能力幫助了我,能清楚表達教育理念,理性地捍衛孩子的權益。

記得那天午後,我走進校長辦公室,努力地向校長與老師表達我們彼此的教育理念也許不同,很感謝事件發生後,身邊一群本地長大的美國朋友立即為我們禱告、給予實質的後援,幫助我在一天之內聯繫到新學校,極有效率地成功幫孩子轉學。

反觀在大女兒還小時,我當時英文溝通能力還不足,沒能清楚堅定地表達訴求,因此當她遇到狀況時,身為家長的我只能默默讓事情過去,有些可惜。

回頭看年輕時,覺得只需要中文也可以活得很精彩的想法,我仍然不認為有「錯」──畢竟學習始終是適合不同人生的客製化選擇,而我剛好遇見了一連串課本沒教的「英文實戰事件」,因而改變想法,決定自學英文。

這 10 年的過程對我來說,並不是走出舒適圈,而是「走入」了一個讓生活更自由、更有保障的舒適圈!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矽谷媽媽「自學英文」十年路:我如何透過免費資源、英語同溫層,學得長久?》,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混血兒都是高顏值、多聲道的人生勝利組?談標籤背後的無奈

我家小孩沒華語課可上?那我自己開班!──位在日本的台灣媽媽們,共同打造「台灣華語教室」

作者簡介:

可蕾兒+查爸,美國臺裔小家庭、文化探險愛好者、第一代移民、第一代基督徒,育有兩個愛跳舞的 ABC 女兒,及領養的貓狗毛孩,正在學習彎腰陪著跨文化孩子成長的路上。 查爸/交大電信系、臺灣大學電信系碩士、任職矽谷科技公司主管 可蕾兒媽咪/清大中文系、英國里茲大學文創系碩士,現任萬能全職媽媽 兩人 12 歲那年相識於國中校園,攜手經歷多個城市的異鄉生活考驗,最終落腳矽谷建立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