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學習】當學霸還不夠,這些中國學生是「學神」!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無數學子閉門苦讀,就是為了考上「頂大」,然而儘管已身在明星高中,並且成績優秀,有一群菁英學生仍會以「考試成績」和「愜意程度」,決定彼此在校園中的地位──過去你可能聽過「學霸」,但你知道「學神、學渣、學弱」嗎?

本集「換日線關鍵字」Podcast 節目邀請《學神: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作者姜以琳,畢業於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社會學系博士的她,共花費 7 年時間進行田調,追蹤 28 名北京的菁英高中生,從他們的求學和職涯歷程,探索中國正在輸出什麼樣的未來。

問:中國式的「青少年地位體系」,是根據哪些指標而訂?

這四個階層分別是:學神、學霸、學渣和學弱。

中國式「青少年地位體系」示意圖。圖/衛城出版 提供

「學神」的定義其實很簡單,就是看起來好像不怎麼讀書,但是成績卻很高的人;「學霸」的定義是他很努力讀書、可能考前會熬夜兩三天,考試成績也很好的學生。

那「學渣」呢?就是他看起來好像不怎麼努力讀書,實際上成績也不太好;「學弱」就是非常努力、也是一樣考前開夜車,但是成績還是不太好。

雖然有兩個指標,一個是成績,另一個是努力程度,但基本上「成績」還是最主要的。所以學神是最頂尖的,學霸也很好,但是學神和學霸之間的差異,小於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異。對這群學生來說,努力雖然重要,但成績還是最重要的。

其中,學神地位最高,就像是有「神」一樣的定位,因此其他學生會說:「哎呀!我們來膜拜大神!」也有僅次於大神的「小神」,真的是把同學給神格化一樣的感覺。

另外,所謂的成績「不好」,可能也和大家想像的不太相同。由於我研究的對象是頂尖學校的學生,所以他們是全北京「中考」前 10% 的高中生,也就類似於在台北讀前三志願的學生。這些學生其實成績都非常好,若是讀實驗班,甚至有一半的人是可以上清華、北大的。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即使被視為「學弱」,成績還是考得已經很高。《學神》這本書裡的學弱,其實高考是全北京的前 5%,也就是說,這群學弱未來考上的學校是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的等級。因此可看出,光是沒考上北大、清華,就會被歸類為「不是那麼好」。

問:不同階級地位的學生,如何共同維持體系運作?

要維繫這個地位體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無論自己在體系裡的哪一個位置,都「同意」這個階級體系的定義,並且「自動自發」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到不同的地位群體裡。

就我觀察,就算有學生不太喜歡、不認同,或是很討厭這個體系的區分,也不會真的出聲反對或抗議。在不抗議的狀況下,就會被認為你既然沒有反對,那就是同意;更何況他們不僅不反對,還會自動地做出一些行為上的區隔。

會有這樣的地位體系出現,背後可以說是因為校園裡的競爭激烈,且很殘酷。根據我的研究,階級地位是一個所有人都會參與的東西,就像台灣也是一個滿均富、小康的社會,但大家還是會去區分有錢人、沒錢人,上層、中層或勞工階級等等。那學生這個群體呢?他們比較特別,一來是因為還沒有開始賺錢,二來是他們也沒什麼政治權力,所以才會特別重視「地位」這種聲望的區分。

問:您的研究專長包括教育社會學、菁英研究、中國研究,您為何會對這些領域感到興趣?

我其實一開始有興趣的,只是社會階層化,然後我選了「家庭社會學」這門課。透過這門課,我讀到了有關教育和菁英研究的著作,當時讀了一本文獻是 Shamus Rahman Khan 的《Privilege》,那時候這本書剛出,學校圖書館還沒有進貨,我就自己買了一本,沒想到看得欲罷不能,從此就對「教育」和「菁英」這兩個領域特別有興趣。

那麼為什麼我想要研究青少年,尤其是學生呢?因為在出社會之後,大部分人在評斷別人時,都會多少伴隨著一點濾鏡;但出社會之前,學生比較不會有這種現象,而且年紀越小、濾鏡越少,所以我想從青少年就開始追蹤,可以更明確地知道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觀感是什麼。一旦他們再大一點,變成大學生、或甚至讀研究所了,你再去問他們,就會講出不一樣的話,開始會包裝一下自己的想法。

至於中國研究,其實我一開始沒有特別大的興趣,但因為在研究「特權」時,主要看到的都是西方的論述,我看不太到東亞的狀況,因此很想知道東方或東亞的經驗,要怎麼跟西方的這些文獻對話。所以我就想:既然我沒在既有的文獻裡看到,那我就用我自己的博士論文來做研究吧!

不過,我起初並不是打算去北京做研究,也沒有想要做到 7 年那麼久,我最開始只是很單純地想知道東亞的狀況,所以找了一些台灣的高中,包含我自己的母校,或是其他滿好的私立高中,想要做個比較。但沒想到,台灣沒有任何一所高中願意讓我進去做田調、跟課,所以才默默地放棄了在台灣做這項研究的願望,因緣際會之下前往北京。

問:本書特別強調「第一手」觀察,請問您與北京菁英高中生們接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

確實有滿大的困難和挑戰,舉例來說,由於他們出身自菁英環境,所以品味和興趣都跟我不太一樣。在高中做田調時,學生們覺得中午吃飯就要去吃烤鴨,但我可能想說吃個麥當勞已經很好了!所以一方面是在相處上,我需要重新適應自己的金錢觀念,還有思考我喜歡的東西、我購買的東西,和他們有何不同。

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是青少年,比較口無遮攔,即使有時候沒有惡意,但說出來的話卻會讓人覺得「怎麼會這樣講」。像是有一次,有一位男學生就在全班面前問我幾歲,那時我剛過 27 歲生日,他一聽到就說:「蛤!妳 27 歲還沒結婚?妳這個剩女!」當時教室裡甚至還有老師坐在前面,他這樣在全班面前大聲抨擊了我的單身狀態,讓我感到滿驚訝的。

還有一些男生或女生,會對我的穿著、外貌有一些批評,像是指出我身材不夠好,甚至還跟我說:「妳應該覺得很高興,我沒有因為妳的身材而看不起妳。」所以一開始跟他們相處時,確實需要磨合和調適,最後成功讓我加入了他們的群體,就比較容易打成一片了。

問:您認為身在臺灣、世界各國的讀者,何以應進一步了解「中國正輸出怎樣的未來」?

我自己也是在做了中國研究之後,才一直去思考,為什麼我們要去理解中國?我認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著一個滿重要的角色,不但是世界工廠,也是一個國際社會裡大家都會注意的國家。因此,中國正在輸出什麼樣的未來,其實不只會影響到他們自己,也會影響到台灣、甚至全世界。

中國的年輕人很多,尤其和台灣的年輕人講的是一樣的語言,彼此要找的工作如果重合,講著一樣的語言、文化又有點相近,那不就會直接成為競爭對象了嗎?世界各國的人其實也都一樣,他們也都在跟中國人競爭,光是想要上美國的好大學,就需要跟中國學生一起競爭了。

畢業以後,想要去比較好的金融機構工作,或是應徵其他大公司的職位,也可能需要跟來自中國的人競爭;甚至是到退休之後,想去哪裡過生活、買房地產,這可能也需要跟中國的這些人競爭。所以「中國的未來」其實不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它與我們每個人都有相關,期待讀者們可以透過《學神: 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這本書,對中國輸出的未來有一些興趣。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破解「學神」──深入北京的菁英高中,探索中國正輸出怎樣的未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一位台灣高中生對「到中國念書」的看法:別讓媒體炒作、輿論爭議,決定了你自己的前程

拒絕會考的學生家長,與名校不再無條件買單的「滿分學霸」──從小學到研究所,美國教育體系對「考試」的反思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