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學習】移民去美國,為何還要學中文?

作者:Grace/七年級的台美移民生

多年前看到歌手蕭亞軒的一段訪問,她說自己在表演前,會把舞步練熟到「不用思考就知道下一步是什麼」的程度。這和很多職人一樣,當一個人把一項技能訓練得爐火純青時,這個技能就已經變成生活、工作甚至是「身體」的一部分。

這讓筆者想到,知名雙語教育部落客 Oliver Tu 的女兒 Christine Tu(杜宇晨)曾分享她在美國學習中文的過程:爸爸要她唸臺灣的國小國語課文,反覆閱讀 10 次,一開始幾次有注音輔助,後來幾次須把注音遮起來,再自己朗誦多次。這個練習的主要目的,是要 Christine 認得課文裡的國字,在多次誦讀後,可以熟練到不用太多思考就唸得出來的程度。

經過持續的練習,Oliver 在 2020 年時於部落格提到,Christine 已經完成了臺灣的國中七年級第一學期國文課程,也練習了朱自清的知名散文〈背影〉。

近日,我於是和 Christine 進行了深度訪談,她一開口就以流利、帶有少許口音的中文和我分享,自己從小在美國北卡羅來納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長大,國小同學有 70-80% 都是白人,父親在她小時候就把中文教育放在第一優先──如同我在先前文章曾分享過的,Oliver Tu 堅持在美國創造了一個完全的中文環境。

透過本文,我們將從「孩子/學生」的視角了解雙語教育,究竟在美國長大的移民第二代,有著怎樣的切身經驗和心聲呢?

父親扛中文漫畫回美國,讓女兒培養學習興趣

根據筆者自身的觀察,在美國,許多能把中文水準保持得很好的雙語家庭,小孩都有愛看書的特質;不過 Christine 卻透露,自己其實不是很喜歡閱讀,特別愛看的是中文漫畫,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她可以早上看、晚上看、吃飯的時候看,最喜歡的漫畫有《哆啦A夢》、《亂馬½》、《怪博士與機器娃娃》、《犬夜叉》等。

雖然一般臺灣父母不太喜歡小孩看那麼多漫畫,但 Christine 的父親每次從臺灣回美國,都會買能裝滿一整個行李箱的中文漫畫,把漫畫書一套又一套地扛回美國的家。父親這麼做的用意,就是持續讓她對中文保持興趣,而不是一味由父母「強迫」孩子學中文。

而對於目前已經讀高三(Junior)的 Christine 來說,對中文學習的美好記憶,是從幼稚園大班開始。當時她和姊姊每年至少會回臺灣一次,通常是在美國學校結束後的 5 月底回臺,然後參加臺灣的小學課程直到 6 月底。臺灣的同學覺得她們來自美國是「很酷」的事情,也因為每年都回去同一個學校上課、碰到同一群小朋友,最終大家還變成了好朋友。

Christine 小學四年級參加台灣的國小課程一個月。圖/Christine Tu 提供
Christine 小學四年級參加台灣的國小課程一個月。圖/Christine Tu 提供

由於這樣的經驗實在太美好,以至於她當時甚至想留在臺灣上國高中。雖然因父母都還在美國工作而沒辦法實現這個願望,不過她很期待等到大學後,能有機會到臺灣當交換學生。

中文進步了,英語程度卻一度落後?

在父親大力推動中文學習下,Christine 和姊姊一開始的英文學習反而有點跟不上進度,當時 Oliver 把姊妹倆帶離學校,讓她們在家自學,請家教加強她們的中文和英文。在一年半的自學之後,姊姊的英文程度趕上了同齡學童,而 Christine 自己也跳級了一個學年。

自此之後,Christine 的英文程度再也沒有落後,隨著年級增長,她的英文成績從 B 變成 A,在美國的 10 和 11 年級時,就修完了英文 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與考試,這是由 SAT 機構推出的課程標準,通常被認定相當於大學一年級的程度。也就是說,Christine 的英文不只沒有落後,還和英文成績優異的美國學生不相上下。

不過,自從在美國讀中學後,Christine 就沒有那麼多機會回臺灣了,後來還遇上疫情,更是難上加難。此時,父親 Oliver 向她提起中文辯論比賽一事。

Christine 回憶道,當時她抗拒參加中文辯論,因為嘗試過英文辯論的她,並不覺得辯論特別有趣,但 Oliver 仍積極推薦她參加比賽。回顧那段掙扎,她表示:「還好那時我爸有推我參加辯論。」辯論的經驗,讓她認知到家中的中文對話只是「基礎中文」,經過辯論老師的教導後,才明白原來中文表達還有更上一層的難度。辯論過程中所需要的中文閱讀、撰寫能力,讓 Christine 的中文更精進了,甚至能把這項語言當成一個工具,去學習更多新知識。

後來,Christine 的辯論隊獲得「辯論精神風尚獎」,她本人亦獲得兩單場比賽的「最佳辯手」和整場比賽個人成績的「十佳辯手」。這個比賽共有 40 隊參加,每隊至少 4 人,所以整場比賽至少約有 160 位學生參加。

「中文對未來有何幫助?」聽聽孩子的看法

由於中英雙語流利,Christine 參與過「青少年文化大使」活動,今年已是第三次參加,過去兩年多次擔任中英雙語節目的學生主持人。自我認同方面,中文已經深植於她每天的日常生活,所以在收到這次以中文進行訪問的邀約時,她幾乎沒有任何遲疑就答應。

Christine 也提到,每個人聽到她會背誦《木蘭詩》時,就算母語是中文的人,都會讚嘆 Christine 的中文程度。小時候每次回臺灣時,祖父母都會驕傲地和朋友們介紹她和姊姊,以及她們會說流利的中文;更不用說,因為語言上沒有隔閡,和臺灣家人或同學們互動時,也都毫無阻礙。

當我開門見山直接問 Christine:「妳認為中文對於妳的未來,有什麼幫助?」她提到自己的母親是醫生,也來自臺灣,對於只會中文、不會英文的病患來說,這些會講自己熟悉語言的醫師,就成了莫大的幫助──這給了 Christine 靈感,她希望自己長期以來努力學習中文的成果,往後可以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也好奇地問 Christine:「在全英文環境的學校,妳會不會因為無法和同學分享學中文的趣事,而感到孤單?」國小時,Christine 確實無法和同學聊這方面的事;但到了國中,她們全家搬到比較大的城市,學校裡也較多亞裔學生,有了其他也會講中文的同學,就有更多共通話題,而且私底下用中文聊天,老師無法知道她們在講什麼,很像是姊妹間的「秘密語言」,頗有趣味。

在 2019 Taiwan Yes! Night market 夜市,和父親、姊姊一起表演台灣流行歌曲。圖/Christine Tu 提供
在 2019 Taiwan Yes! Night market 夜市,和父親、姊姊一起表演台灣流行歌曲。圖/Christine Tu 提供

至於休閒時光,Christine 從國小開始就習慣和父親一起每天看古裝劇,像是《延禧攻略》、《神鵰俠侶》、《如懿傳》等,她都很熟悉。追劇成了父女間維繫感情、聊天討論的重要橋樑,也因為對古裝劇的癡迷,Christine 很嚮往在不久後的將來,有機會到故宮參觀,或是實際走訪宮廷劇拍攝的景點。

在整段訪問中,筆者感覺 Christine 因為自己流利的中文而抱有自信,這讓我看到美國新世代的第二代移民,與過去的二代移民有所不同之處。相較於 Eddie Huang(影集《菜鳥新移民》的原著作者)、Steve Chen(YouTube 創辦人)等人,Christine 似乎因為具備中文優勢,更能和亞洲產生連結。

不僅如此,亞裔文化更是因楊紫瓊得到奧斯卡、韓國 K-POP 的崛起,在美國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風潮。我相信 Christine 因為有了雙語的優勢,未來會有更寬闊的機會在等著她。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身為台裔美籍移民二代,我為什麼學雙語?──高中生 Christine Tu 的中文學習體會》,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人,你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曾想以「中文名」闖天下的我,決定放棄了

【專訪】別讓孩子有「中文不好」的遺憾,美國移民爸爸 Oliver:我把台灣帶進家裡!

作者簡介:

Grace,宜蘭鄉下長大,大學到美國留學,從此在美國生根。永遠喜歡看事情的另一面,不願意盲目追求主流意見,作為七年級的台美移民,在沒有太多前輩的經驗參考下,發現移民生活有很大的自主性,但也同時感受到自我摸索的孤獨而時常質疑人生。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心理系,Boston University 藝術行政研究所畢業,曾在 Ralph Lauren 做過輔料經理,目前是兩個寶貝的媽,但對職涯仍有熱情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