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學習】英文學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努力

作者:王顥燁/小城旅人雜記

今(2023)年 4 月,語言學習平台 Duolingo 的共同創辦人 Luis von Ahn 受邀至 TED Talks 演講,以「如何讓學習像社群媒體一樣令人上癮」(How to make learning as addictive as social media)為題,分享了 Dulingo 這款應用程式的設計和發展過程。

談及創辦理念,Luis von Ahn 分享之所以決定設計外語學習應用程式,是因為外語學習有大量的受眾──全世界約有 20 億人在學外語,無論途徑是體制內或體制外;學外文的人之中有 80% 在學習英語,原因是認為「英語可以真正改變生活」。

語言學得不好,不見得是因為「不夠努力」

多年以來作為自由接案的英語教師,疫情後我以線上教學接觸到不少台灣學生,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許多人學習英語的主要目標除了升學之外,大部分是為了在外商公司工作,或是透過取得語言證照獲得更好的面試機會、加薪等;也有公司為了鼓勵員工學習英語,推出獎金制度。如同 Luis von Ahn 舉例,「如果你是一名服務生,學會英語就可以在飯店工作,賺更多的錢。」

這造成了什麼現象呢?大部分的人覺得學習英語「很痛苦」,因為他們並不真正喜歡這個語言和其所代表的文化;ABCD 看起來就像天書、單字背了又忘,這些都造成很大的心理挫折感。甚或有一部分的學生,全部科目都表現很好,唯獨英語成績總是在及格邊緣。

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夠努力,而是對於該科目的期望和過去經驗,產生了心理上的壓力。當對自己感到失望、認定自己沒有語言天份,也就更難理智地分析自身優勢,針對弱點對症下藥。

為了幫助學生找到學習動機,我經常會提醒學生回想:為什麼想要學英語?學英語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呢?

不會說 Supermarket,竟成為我的英語學習啟蒙

回想自己的經驗,我開始想學好英語是在國一時。我並不是那種從小就去美語補習班的學生,一直以來大多數是接受傳統的國民義務教務,但 13 歲那年,母親近乎傾家蕩產地送我去奧地利維也納參加暑期鋼琴大師班課程,當時幾乎不會說英語的我,完全得仰賴同團老師和其他年長夥伴的幫忙。連 Supermarket(超級市場)都不會的我,突然理解到英語的重要性。

當時回台灣之後,第一件事不是分享我學到的鋼琴表演技巧,而是告訴母親我要好好學英語。沒想到首次出國的經驗促使我投入英語的學習,這也成為我未來職涯發展、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墊腳石。

從此之後,英語幫助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不只是劇場、電影等藝術領域,也幫助我更加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關係。比方在大學時參與、創辦模擬聯合國會議社團,學習以英語會議用語去表達自己的立場。當年正好碰上哈佛大學來台灣舉辦模擬聯合國會議活動,我也因此認識到自己和世界的距離有多遠,而英語如何實際地幫助我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此後,我更用心地學習英語,也讓我在後來轉換到表演藝術領域時,能更自在地使用英語跟來自不同地區、文化的藝術家溝通,並且更進一步成為朋友。同時我也發現,劇場、電影圈有好多擁有英語系背景的前輩和同儕,多數都認為自己的英語能力運用在吸收外來知識時,減低了許多門檻。

「有效」溝通的真正關鍵

「學習語言」這件事,不只是為了用不同語言表達想法,也同時是學習該語言的文化和思考邏輯。

不少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常在社群上分享,開會時雖然雙方都用英語溝通,但難免還是有鴻溝。很多時候我們會講出「中式英語」,是因為用翻譯學英語的方式,阻礙了很多人更進一步理解語言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而我自己在這部分的經驗相當驚險和慘痛。

回想考研究所時,我到英國倫敦參加面試,面試官觀察我和其他應試學生互動的過程,發現我不太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後一對一面談時,便很直接地表示擔心我無法融入團體合作。

聽到面試官的疑慮,我當下鼓起勇氣回答:我不是英語不好,而是不敢說話,也找不到時機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希望在英國學習如何更加 aggressive(積極的,也譯作野心勃勃的)。幸好錄取研究所之後,我的語言能力讓我很快可以融入團隊合作,比起同班另一位語言能力較弱但表演能力較強的中國同學,我在適應倫敦生活上明顯較無阻礙。

然而,文化差異還是讓我吃足苦頭。有時候我以為那是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導致溝通上產生誤會,但同班同學兼好友當時給我回饋,很直接指出那其實並非語言問題──不管在哪個社會,融入社會的第一步是語言,然而理解語言背後所代表的文化、認同和思考邏輯,才是有效溝通的真正關鍵。

學會外語之後的另一大挑戰

在重視平權的當代社會,或許英語不應該是唯一需要學習的外語,但由於過去的霸權地位,英語仍經常使不同母語的人能找到共通語言。

今年 5 月我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國際文化交流補助,前往柏林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參與「洪堡進行中」(Humboldting!)計畫時,和一位土耳其裔柏林中學生聊了很多。之所以與這位學生有最多交流,便是由於她的英語程度比其他學生好很多,因此很願意和我用英語交談,除了分享自己想要去倫敦念大學,家人和她都認為這是非常好的機會,也透露自己喜歡看 Netflix 學英文,以及對歐美影集的熱愛。

不可諱言的,許多學科的脈絡起源都來自英語系國家,除了西方文學、戲劇之外,各種科學、醫學和教育,甚至是研究方法,都相當程度地受到美國等英語系國家的影響。學習英語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吸收到第一手的資料,或甚至到該領域的頂尖環境去工作。

當然,還是會有挑戰伴隨而來:我們該如何在受到大量西方思維的影響下,仍然保有自己的獨立性?理解世界上另一種邏輯,而不失去原生特有的文化涵養,我想這才是最困難的部分。

英語正在失去其霸權地位?

去(2022)年《經濟學人》分析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 上的 70 多國、13,000 首熱門歌曲,發現英語霸權正在削弱中,原因是有越來越多人喜歡的是西班牙文歌。儘管如此,我相信當英語仍是許多國家裡的重要科目,它還是會繼續坐在世界主要共通語言的位置好一陣子,直到我們可以使用 AI(人工智慧)的即時翻譯達到完全無礙的地步。

可以說,眼前學習英語仍然是翻轉階級的方法之一,它不只是一個溝通工具,也是認識各種主流文化、和世界不同群體交流的其中一項重要媒介。我也相信,除了單方面接收英語文化,現在也正是我們透過英語輸出台灣文化的好時機。

透過我的經驗分享,希望可以讓更多人找到學習英語的動力。有時候,學習外語遇到的瓶頸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很多原因,當你真心為了超乎考試、更遠大的目標而堅持,反而能徹底消除「英文很難」的成見,有一天也會真正享受學好英語帶來的友誼、成就和快樂。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學習英文讓你感到「痛苦」?──外語學得不好,不一定是「不夠努力」》,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馬來西亞人的英語能力,比台灣人還強的真正原因
「台灣特有,保證讓你學不會」的英語學習法?想成為雙語國家,先從觀念改變起

作者簡介:

王顥燁,彰化人,現為劇場創作者、研究書寫者及自由英語教師。畢業於英國倫敦皇家中央演說暨戲劇學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University of London)劇場創作碩士(MFA Advanced Theatre Practice)及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近期研究聚焦於藝術節慶、都市認同和跨文化觀察。相信「劇場即政治,表演即生活」,在影視舞台上探問真實,於日常街景中挖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