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專訪】他讓「台灣廢物」紅到國際!

作者: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舉辦淨灘活動總是一呼百應的環保團體《RE-THINK 重新思考》(以下簡稱《RE-THINK》),目前已累積號召超過 3.4 萬人次、清理臺灣海灘垃圾超過 113 公噸,更吸引 IKEA、海洋拉娜、Gogoro 等企業合作。有別於傳統環保團體倡議固定主題,黃之揚希望《RE-THINK》的角色是用年輕人的語言、溝通方式進行跨界串連,聚集同溫層之內的能量、吸引「同溫層之外」的人參與、認識環境保護。

外國朋友的啟發:環島順便清垃圾

若由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人舉辦淨灘活動或許很好理解,不過,很難想像《RE-THINK》創辦人之一的黃之揚,在 2013 年舉辦第一場淨灘活動之前從來沒有淨灘過──是什麼讓這位原本與海洋「不熟」的都市人成為淨灘常客、甚至是環保團體創辦人呢?

時間要拉回 2013 年暑假,當時 23 歲的黃之揚從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後,在高雄一間小學擔任外語專長替代役,認識了來自夏威夷的外國朋友 Daniel Gruber。兩人相約環島之時,也思考能不能為環島加入一件有意義的事?

當時,從小熱愛大自然且重視環境保育的 Daniel 剛從小琉球淨了一包垃圾──他將垃圾扛在肩上的照片在網路上被大量轉發──眼看一位外國人都在清理臺灣的土地了,黃之揚認為自己也該動起來!於是,環保遂成為兩人環島的主軸,更成為兩人共同創辦《RE-THINK》的契機。

從副業到正職,竟因「走投無路」

黃之揚坦言,《RE-THINK》創立之初,他們也只是 nobody、粉絲專頁只有幾千讚,但第一圈環島淨灘行程,累積竟有 2,000 多人參與,讓他們明白《RE-THINK》的未來大有可為,只是當下沒辦法「當飯吃」,只能作為副業經營。

一面做著《RE-THINK》的同時,黃之揚也在 3 年內換了 5 份與社群行銷相關的正職,每天忙到晚上八九點下班後,回家後還要處理《RE-THINK》的事務到凌晨兩三點──相同的生活規律以及頻繁換工作的輪迴,讓黃之揚對當下的生活感到麻木,每天晚上睡前都會自我懷疑,無法說服自己繼續過這樣的生活。當他冷靜下來檢視一路走來的職場足跡時,得出一個結論:「其實我想要找一份對自己來說更有意義的工作。」

在臺北車站附近陰暗潮濕的小套房裡,黃之揚開始認真思考:如果沒有錢,能夠撐起成就的是什麼?自己有多少籌碼?距離完成目標還缺少什麼?成功之後,又該如何永續經營?想清楚後,2017 年他決定辭職,把《RE-THINK》登記為「社團法人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從非營利組織的角度出發,立基在較中立客觀的身份,與其他企業合作時,款項流通也更透明有保障。

表面上,黃之揚「放棄」了全職工作、「選擇」了 NGO,但對他來說,「其實是『走投無路』,當你否定了這條路、又否定了另一條路,最後選擇所剩無幾。」留在選項中、堪稱「理想工作」的,只有《RE-THINK》。

《海廢圖鑑》一鳴驚人,從台灣紅到國際

幸運的是,雖然黃之揚的家人全都有一份穩定的教職,但父母願意放手讓他做有興趣的事,沒有逼他選相對安穩的路。不過他也提醒年輕後輩:不論父母是否支持,重要的是最後一定要讓家人安心,「可能是薪水完全沒問題、有能力餵養你成立的組織、做出很有影響力的事,或是得到獎項的肯定。」

當然要做到上述這些並不容易,黃之揚回想剛成立協會的第一年,大家還不太知道《RE-THINK》是誰、沒有代表作品,只是「很會號召淨灘、很會撿垃圾」,但當要尋求贊助時卻都未獲回應。

此時,一位前輩告訴黃之揚:「要找到可以(讓 RE-THINK)活下去的東西,不能你永遠在撿,我永遠在給你錢。」黃之揚為此熬過許多夜不成眠的夜晚、度過一睜開眼就感到強烈絕望的早晨,但這一席話卻也讓他開始有了經營的線索。

他知道,要讓《RE-THINK》與眾不同,做法正是「rethink」。2018 年對他來說就像是對壓到底的彈簧放手、展開「報復性努力」的一年──找來簡訊設計團隊,推出「史上最廢」的《海廢圖鑑》。當時正是寶可夢「抓寶」的流行高峰,黃之揚發現「抓寶」和「收服海洋廢物」有相似的邏輯脈絡可循:「我們去淨灘就好像在攻擊這些怪物,因為這些怪物其實是在破壞海洋的,當你在抓他們之前,首先要知道要『抓什麼』,那就需要一本圖鑑好好認識」。

如同怪物有不同的棲息地,海洋廢物也會因為地區產業、季風、洋流而有不同「地域性」──像臺灣北部因為東北季風,帶入很多中國、韓國的垃圾,而臺灣西南部則因為有養蚵業,會出現較多保麗龍;又例如怪物有會 HP 生命值,其實海洋廢物也根據分解快慢有不同的生命值,而常見度、稀有度⋯⋯這些和抓寶圖鑑的邏輯都可相互對應。

《海廢圖鑑》一鳴驚人,接連獲得臺灣金點設計獎「最佳設計」、「社會設計」雙料獎項及《Shopping Design》Taiwan Design Best 100,更把台灣帶向世界──一舉拿下德國紅點設計獎「最佳設計」、日本優良設計獎 (Good Design Award)。「這是用一個輕鬆好玩的方式,去溝通一件嚴肅的事情,就像我個人的個性,也是整個協會的目標。」黃之揚說。

把台灣帶到世界的《海廢圖鑑》為何可以獲得海內外大獎認可?黃之揚認為,「某種程度這個圖鑑可以套用在全世界被污染的海洋區域,當(圖鑑內容)可以被其他(國家)理解之後,代表這樣的溝通方式是可以得到不同領域、不同族群的共鳴」。

寄語年輕人:主動改變、主動發聲

接下來《RE-THINK》預計籌備「海廢圖鑑 2.0」,這次議題將轉向「回收」,希望研發出簡單易懂的輸出物,張貼在分類垃圾桶上,除了讓大家知道怎麼丟才對,更要知道丟錯會發生什麼事情。

不過他也直言,淨灘最重要的還是「源頭減量」,好比你打開家裡的浴室發現水龍頭沒關,第一時間你是拿抹布擦地板還是關水龍頭?「大家都會說當然是關水龍頭!可是淨灘在做的,其實是『擦地板』。」透過《海廢圖鑑》希望能讓大家意識並認識問題,進而願意從源頭做出改變。

回顧《RE-THINK》從黃之揚的副業變正職、臉書粉絲從 0 到 17 萬人、從「只會撿垃圾」到揚名國際,黃之揚這幾年最大的心得是「很多事情你問不到答案,」只有自己親自行動,做了才知道效益與可行性。

黃之揚也鼓勵新世代的年輕人,「當你有更多的話語權,別忘了去為你在意的事情發聲。」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讓「台灣廢物」紅到國際!專訪《RE-THINK 重新思考》共同創辦人黃之揚》,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你知道為什麼日本會那麼乾淨嗎?」從設置垃圾桶反思的國際觀

倒個垃圾也要「走私」?──「省錢一族」,發明出讓鄰國哭笑不得的「垃圾旅遊」

作者簡介:

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什麼模樣的人有資格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經驗? 成功的定義其實很廣,不限於企業家、或權威學者,還有一些在各自領域默默發光的人, 他/她們也可以是廚師、設計師、運動員、工程師⋯⋯,或者遠渡重洋在異鄉工作的創業者,一起認識這些在你我身邊蟄伏的年輕朋友,讓麥克風交棒,《換》他/她們說說看。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