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專訪】大批哈佛學生來台學中文,直呼「遠超預期」

作者: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今(2023)年暑假,台大校園裡出現一群來自美國的大學生。外國人在台大不稀奇,但有趣的是這群人無論對象、場合與程度,但凡開口,一蓋只說中文──原來,他們是哈佛台北書院(Harvard Taipei Academy,簡稱 HTA 或「哈台班」,以下簡稱後者)的學員。

哈台班是由美國哈佛大學中文語言學程(Chinese Language Program)開辦,針對美國大學生的暑期進修項目,主打用 8 週時間,讓學生沉浸在全中文環境裡,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深度體驗地方文化。

它的前身是與北京語言大學合作的「哈佛北京書院」(Harvard Beijing Academy,簡稱 HBA 或「哈北班」),近年因中美政治因素而移師台灣,改與台灣大學合作。儘管 2020 年便開始規劃遷台事宜,但遇上疫情攪局,哈台班歷經 3 年籌備才迎來首屆學員。

一樣學中文,兩岸大不同?

哈台班學生以中文和 Harvard Prize Book 的台灣受獎高中生分享大學申請經驗。圖/中華民國哈佛大學校友會 提供
哈台班學生以中文和 Harvard Prize Book 的台灣受獎高中生分享大學申請經驗。圖/中華民國哈佛大學校友會 提供

哈佛中文學程總監劉力嘉(Jennifer Li-Chia Liu)說,從北京到台北,看似一樣是「學中文」,課程規劃大同小異,但語言講求使用情境,需要因應地方差異做的準備也不少。

早在來台前,哈佛教學團隊便已重新編審教材,針對全套共 6 冊、超過 2,000 頁的課本,逐字逐句地檢查、刪修,像是把「在北京秀水街購物」的課文場景改到了台灣夜市、把「在台南吃牛肉麵」融入例句,以符合學生的在台生活體驗。

來台後,哈佛教師也會每天密集地和在台灣招募、培訓的本地教師們共同備課,深入探討兩岸語言差異,並標註在教材中供學生參考。比如台灣說腳踏車,中國稱自行車;台灣的捷運,在中國叫地鐵;「垃圾」在台灣讀作「ㄌㄜˋㄙㄜˋ」,中國讀音則是「lājī」。

由於哈台班學生均有至少一年中文基礎,且在美國的學習經驗仍以「中式中文」為主,因此兩種用法並陳的做法,一方面有助學生認識「台式中文」,另一方面也向學生傳遞了語言重在溝通的本質,「我們會告訴學生,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只要確保跟你交流的對象能明白你在說什麼就好。」來自中國、本身也是哈佛中文學程教師的余曉詩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兩岸中文最顯著的差異──繁體字與簡體字,在哈台班反而不是問題。和美國多數大學的中文學程不同,哈佛提倡「由繁入簡」,在第一年第一學期的中文課裡會先教授繁體字,到了第二學期才開始教簡體字,所以學生通常都有一定的繁體基礎。而在哈台班,無論是教材還是教學現場均為繁簡並用,教師們兩者都能認讀,也開放學生自由選擇想學習的系統。

《換日線》訪談的幾位哈台班學員都表示,旅台期間,已經逐漸能認繁體字,也會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練習台灣用語。哈佛經濟系大二生顧希哲回憶,初抵台灣時,在機場發現「國」的繁體字竟和簡體差這麼多,感到很吃驚,但是現在適應了,即便遇到沒看過的繁體字也能猜得出來。

課程融入台灣特色,展現台灣之美

培奕和他的接待家庭一起觀賞原住民表演。圖/李培奕 提供
培奕和他的接待家庭一起觀賞原住民表演。圖/李培奕 提供

學員們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融入環境,和哈台班極力強調「與在地文化結合」的特色有很大關係。平日課堂上,台灣老師們會將台灣社會時下關注的議題如「週休三日」,以及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的民間傳統、媽祖信仰等加入課程討論。

而每逢週五、週六則會安排課外活動,讓學員與台大學生或本地接待家庭一起參訪大台北地區的知名觀光景點,像是到故宮看展、到鶯歌捏陶、到九份逛老街、到平溪放天燈⋯⋯等等。學員們對此類文化體驗好評不斷,還會在活動結束後和台大學生「續攤」──像是一起上電影院觀賞《奧本海默》(Oppenheimer),或者到淡水看日落、嘗試生平第一次坐機車。

而在前 4 週課程結束後,學員們首度離開台北,踏上六天五夜的「社會調查」之旅(Social Study Trip),貼近台灣風土民情。旅行按照路線分為三組,包括「恆春、台南」、「溪頭、阿里山、日月潭」,還有「花蓮、台東」。

儘管中文詞彙量有限,但每個哈佛學員談起這趟深度旅行,都露出陶醉的神情:阿里山組的學員們分享他們為了看日出,凌晨 3 點就起床,但一片睡意很快就被壯麗的自然美景給驅散了,顧希哲甚至用中文說出「很美、很修身養性」這樣的形容。

花東組的學員則為了能和阿美族及布農族的原住民一起歌舞而興奮不已,哈佛歷史系大三生詹詠晴回憶:「原住民很熱情,很願意分享他們的文化和歷史。如果是自己來台灣,可能就不會有這個機會(和原住民互動),所以我覺得很開心。」

另外還有台南組學員提到,因為家裡會說潮州話,到了台南發現自己竟能聽懂當地人講台語,甚至能用潮州話和對方溝通,令他十分驚喜。

哈台班的台灣教師陳玥駥說,過去雖然也教過外國大學生,但這次在哈台班學員身上感受到的熱忱前所未見,「他們雖然有語言限制,沒有辦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每一個人都充滿著熱情。」

把對中文的熱愛,化作與台灣的連結

近年因新冠疫情與中美關係緊張等因素,美國大學生的中文學習意願較往年下滑。然而和美國高教界趨勢相反,多年來哈佛中文學程的學生數穩定不墜;此外,超過 80% 的學生並非相關科系,且背景多元,從生物、數學到神經科學都有。劉力嘉分析,這是因為「哈佛學生本身機會很多,也各有專長,所以學習動機通常是出於對文化的興趣和喜愛,反而不太受國際局勢、就業考量影響。」

就本屆學員而言,具有華裔背景的學生多半希望透過語言學習,更了解自己與父母的文化背景;而對非華裔學生而言,有的是被中國歷史文化吸引,有的則是想嘗試印歐語系之外,其他具有「異國情調」的語言。在參加哈台班之前,他們同樣喜愛中文,但不了解台灣;在參加完哈台班之後,他們不只中文能力突飛猛進,更從此喜歡上了這座豐美的島嶼,並在心裡多了一份與台灣的連結。

顧希哲和詹詠晴都計畫未來再訪台灣,甚至有在台北長居的想法;而台北的優點,他們首推「美食」。來自華裔家庭的他們都說,來到台灣才發現亞洲菜原來有這麼多選擇,「台灣的東西實在是太好吃了,而且什麼都好吃!」兩人異口同聲地說道。

哈佛電腦科學系大四生李培奕和大二生(訪談時尚未選系)安川,則對台灣的友善與乾淨印象深刻。李培奕舉例,有次和同學誤入茶葉店,「我們進去 20 秒,老闆就說請坐請坐,請我們喝免費的烏龍茶,還教我們怎麼泡茶、聞香,非常地熱情,是非常、非常好的體驗。」他加重語氣說道。

安川則說,對比紐約地鐵髒亂、門一開乘客就一湧而上;台北捷運整潔有序,乘客不只會排隊,也會遵守列車上不能飲食的規定,「在美國,他們(乘客)真的不在乎。」

除了上述外國人對台灣的常見印象,安川還分享了一段有趣的體驗:身為哈佛划船隊選手的他,來台後也想繼續練划船,無奈台北很少人練西式划船,反倒是龍舟隊更常見。幾次到河濱公園觀賞龍舟隊練習,讓他越感興味盎然,決定回波士頓後也要加入龍舟隊過過癮。

圖/顧希哲 提供
圖/顧希哲 提供

未來加強師資招募,盼在台灣落地生根

《換日線》訪談哈佛學生時,已是他們課程結束、即將返美前夕,想到要離開,他們都有些悵惘。其實不只是美國學生意猶未盡,台灣老師也感觸頗深。

陳玥駥目前是台師大華語教學所的碩士生,她表示,今年華語教學界特別缺老師,她在暑假前就收到不少工作邀約,卻為了哈台班而全數婉拒,無非是希望能把握機會,體驗這個享譽業界、又第一次來台大舉招募教師的中文課程。

而在歷經書審、面試、為期一個月的嚴格訓練,與兩個月的教學實戰後,陳玥駥不僅在哈台班享受到教學相長的樂趣,也看見了教華語的另一種可能:「平常我們如果只在台灣教學的話,可能就只是陷入自己的小圈圈,沒有辦法拓展更大的視野,或者看到整個海外市場的狀況。」

這一次,哈佛不僅給了她跨出舒適圈的機會,還因她在哈台班的優異表現,邀請她今年秋天到哈佛擔任為期一年的中文教師,真正到海外華語教學市場走一遭。

然而,或許因為是第一屆,如此難得的機會,在台灣知道的人卻不如預期中多,這也是劉力嘉本次在台招募師資時遇到的最大難題。她分享,哈台班的師資徵選雖然嚴格,但最看重的並非相關證照、學歷或教學經驗,而是積極度、責任感、毅力與自我調節力等人格特質。

「如果你是來打工的話,你可能會很失望,因為這份工作並不輕鬆;但如果你是為了職涯而來的話,你在這裡學到的經驗,是你在任何其他地方都學不到的。」劉力嘉總結道。她由衷地期待今年的哈台班能打響口碑,明年招募到更多有志投身華語教學的台灣老師;甚至若整體條件許可,也能讓更多美國大學生來台學中文,「既然播下了種子,就希望能生根發芽。」

後記

哈佛暑期中文課程有項由來已久的傳統:所有學員在課程開始前都必須簽下「語言誓約」(Language Pledge),承諾課程期間只說中文,即使出遊也不例外。如有違反,第一次會收到警告,第二次成績將被降級,第三次就會被學院開除,即刻送回美國。

對許多剛學中文一兩年的學生來說,只能說中文固然很痛苦,但已經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又是哈台班僅 30% 錄取率下的幸運兒,再辛苦也不能被「退學」。就連接受《換日線》訪談時,他們依然努力地講著中文,遇到不知如何表達的詞彙,也會慎重其事地用手機查出來。

直到訪談尾聲,安川神秘地笑著說:「我們跟老師約定好,考完筆試後,會跟他們說英文。因為我們整個暑假都跟他們講中文,中文是他們的母語,我們處於劣勢的地位,所以我們想換一換,不知道老師的英文怎麼樣?」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哈佛知名中文課,從北京移師台灣!首屆哈佛台北書院落幕,美國大學生直呼「遠超預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世界上總有很多人等著告訴你,事情有多困難

「全世界最國際化的高中」來了:貴族學校?哈佛直升班? UWC 給臺灣教育的啟示

作者簡介:

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什麼模樣的人有資格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經驗? 成功的定義其實很廣,不限於企業家、或權威學者,還有一些在各自領域默默發光的人, 他們也可以是廚師、設計師、運動員、工程師⋯⋯,或者遠渡重洋在異鄉工作的創業者,一起認識這些在你我身邊蟄伏的年輕朋友,讓麥克風交棒,《換》他們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