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專訪】離開美國微軟,回台灣讓我更快樂

作者: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若可以在美國科技公司工作、年薪千萬,你會選擇留在異鄉打拚,還是回到家鄉台灣,投入教育,傳承技術?

完成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電腦科技學院語言科技所博士學位的陳縕儂,專研「自然語言處理」,曾在微軟研究院深度學習科技中心擔任研究員。當她的一票同學們進入有「FAANG」(註)之稱的五大科技巨頭公司任職,享受著人人稱羨的福利時,她卻在親友們的「力勸三思」中,選擇放棄微軟職務,回到母校台大資工所任教。

憑藉 AI 專長獲美國微軟入場券

陳縕儂在台大開的「深度學習之應用」、「演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正是留學美國時專攻「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延伸應用。

陳縕儂解釋,所謂的「自然語言處理」,「就是讓機器可以像人一樣,去『理解』人類說的語言,」舉個例子,當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愈趨成熟,將可減低 Siri 對你說出:「很抱歉,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的機率。

陳縕儂就讀碩士時,自然語言處理並非熱門技術,也無廣泛應用,為什麼她會選擇踏入這個當年並不被看好的領域?她笑著說:「以前看科幻電影,看到可以用聲控開關家電,還可以像鋼鐵人叫他的虛擬助理 Jarvis 幫他查資料……我是個很懶的人,如果出一張嘴,讓機器幫忙做事情,這件事真的太棒了!我覺得未來是可以成真的,雖然當時也不知道技術崛起會需要多久……」

碩士階段的培養,讓陳縕儂越研究越覺得有興趣,進而決定前往海外攻讀博士,而她喜歡做研究與教學的個性,讓「研究員」與「學校教授」成為她未來職業的目標。

當時托福考 5 次都未過 90 分的她(多數校系門檻約為 100 分),先以碩士資格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為爭取博士就讀資格,陳縕儂在一年內拚出 4 篇國際論文,讓博士生涯成功「上線」。

然而進入博士階段後,並沒有就此一帆風順,先不說研究、實驗卡關,光是實驗室經費不穩定、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畢業的壓力,就讓她喘不過氣。陳縕儂不諱言:「那時候覺得在美國生活實在太痛苦了,想趕快回到台灣、想趕快畢業。」於是她卯足全力累積研究成果,更為了增加作品在學術會議中入選的機會,每次至少都會投稿 2 篇以上的論文,在截止日期前不眠不休地完成實驗,成了博士生涯中的日常循環。

就在博士後期、接近畢業時,AI 話題突然蔚為流行,讓培養多年的專業成為當紅趨勢,也讓她成為領域內少數的專業人才。進入業界的機會也在這時上門——一位任職微軟的前輩,在少數專長自然語言處理的博士生中,注意到了陳縕儂,並邀請她到微軟實習,也成為她在日後轉為正職的契機。

為師者的職志放棄「金飯碗」

當博士學位、全球知名科技業的門票逐一到手,若待滿一年年薪即上看千萬;然而陳縕儂卻選擇在 7 個月後斷然放下這條外人看來完美的職涯路徑,只因從大四起就立下「成為老師」的初衷。「當時其實就抱著想要回來當老師的心態出國唸書,我的目標沒有因為我在國外唸書或工作而改變,」陳縕儂接著解釋,雖然「年薪千萬」聽起來非常吸引人,不過國外物價偏高,且她更習慣在台灣的生活、想念在台灣的家人朋友,「我覺得工作是希望自己賺了錢以後,能夠有開心的生活,所以就算(回到台灣)薪水比較少,但可以過得開心是比較重要的。」

在外人眼中「感到可惜」的決定,卻成為陳縕儂教職工作中,能幫助學生的龐大助力——那幾年因應 AI 浪潮,多家科技公司先後跨足人工智慧領域,而她的微軟前同事們,陸續跳槽到 Google、Facebook、Amazon,人脈連結瞬間擴散到其他公司。當這些昔日戰友們有職缺、實習生人力需求時,就會互相推薦,也會互相分享產業趨勢,讓陳縕儂能為學生們開啟美國職涯的「加速器」。

「不管是做研究或者產品,業界都很希望招攬已經受過老師訓練的學生,所以他們蠻喜歡找我推薦學生的」,現在幾乎每年都有陳縕儂的學生在她引薦下出國深造,在接受《換日線》採訪當下,正有一位學生在美國實習,另一位同學也將在下個月出發。

不過陳縕儂也說,她並非一概鼓勵學生出國找工作,當學生和她討論是否有機會出國之前,她會和學生分析海外生活的利弊,讓學生釐清看似光鮮亮麗的海外生活中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有可能去了美國工作之後,發現其實沒有那麼喜歡美國生活」。她通常會建議學生先去實習 3 個月,體會當地生活型態,如果最後不習慣也可即時調整。

除了幫助學生拓展職涯,陳縕儂也積極替學生尋找到國外參與學術會議或實習的機會,讓台灣學生有更多機會和其他國家的學生交流、互動,從觀摩、體驗國際研究發表,進而提升自我表達、行銷成果的能力。

在國際學術圈闖蕩多年、經常與國際人才交流的陳縕儂認為,台灣學生擁有很好的技術,但往往較缺乏自信、不善於自我行銷,「美國的學生從小就有一些 show and tell 的活動,所以他們非常會表達,很知道哪些是特殊點可以包裝,這是我覺得(台灣與美國學生)在研究成果、能見度上最大的不同。」

另外,陳縕儂也將部分在國外吸收到的教學方式導入自己的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以前(學生時期在台灣)上課的時候,大部分的作業,幾乎都有被老師講述的內容涵蓋到,比如老師教了 A 章節,作業就是 A 章節的,雖然講解詳細,但有時候到了學期尾聲,講不完的就沒講了。反觀到了國外,老師講了 A 章節,但作業會有 B、C 章的內容,就要自己去看書、研究……我覺得這樣的學習結果蠻紮實的。」

不過,將這樣的教學進度帶到台灣的教室中,學生們可以習慣嗎?「前期非常多同學受不了退選,後來作業方向主要還是包含我講過的(內容),但是額外有 bonus,就會是沒講過的章節,鼓勵他們自己多看、多討論。」

「我在意的是幫助學生找到人生方向」

教學之餘,陳縕儂自己也持續在研究上累積成果、挑戰獎項,辦公室櫥櫃中一排排的獎牌、獎狀,彷彿也為她的科學研究生涯立下一個個里程碑。而這些獎項背後並不僅有對其研究能力的賞識,更是對一位女性科學家的肯定。

在副教授的身份之外,陳縕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坦言,在職場、研究中精進的同時得照顧家庭並不容易,一般工作有「代理人」機制,但做研究不僅十分個人,也沒有 ON/OFF 的固定開關,研究成果更會因生小孩而延宕。但她沒有因此而放棄努力,且在家庭、事業兩頭忙的狀態下,陳縕儂仍在 2021 年陸續獲得第十四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對她而言,這不僅是實力被看見的證明,也是用行動作學生的最好表率。她經常透過自己的經驗鼓勵女性學生,不必受科學界性別比不均的影響,覺得自己作為女性就一定辦不到。

身為研究者與教育者,陳縕儂表示自己最在意的是「學生有沒有真的找到他適合的人生方向」,「我希望(學生)在我的實驗室的這段時間,不只是知識面的收穫,還有更多人生面的收穫,」她邊說邊向《換日線》展示著學生送她的卡片,臉上露出驕傲而滿足的神情。儘管沒有選擇年薪千萬的業界工作,但陳縕儂在學術與教育界所創造的價值,早已超越年薪數字。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台大資工系副教授陳縕儂:離開美國微軟,「回台灣教書讓我更快樂」》,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若在台灣待不下去,出國也無法解決你的悲觀──唯有看清現實,才能獲得自由

曾經堅決留美工作,如今卻經常懷疑:如果我們回家,會不會更快樂?──那些比薪水更重要的事

作者簡介:

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什麼模樣的人有資格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經驗? 成功的定義其實很廣,不限於企業家、或權威學者,還有一些在各自領域默默發光的人, 他/她們也可以是廚師、設計師、運動員、工程師⋯⋯,或者遠渡重洋在異鄉工作的創業者,一起認識這些在你我身邊蟄伏的年輕朋友,讓麥克風交棒,《換》他/她們說說看。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