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專訪】100% 全遠距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

作者: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Iting 來自台灣、旅居美國舊金山,並在紐約一間廣告行銷公司擔任使用者界面設計師(UI/UX Graphic Designer)。2019 年春天進入舊金山藝術大學(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攻讀互動與介面設計(Interaction & UI/UX Design)碩士學位的她,留學第二年即遇上新冠肺炎攪局,被迫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進入就業市場;卻也因而趕上了遠距工作風潮,得以用 100% 全遠端的方式展開旅美職涯的第一份工作──除了見證介面設計產業在疫情催化下的蓬勃發展,也第一手體驗了行銷活動歷經實體、線上到混合型的進化過程。

更重要的是,累積至今兩年的遠距工作體驗,讓她有更多時間和自己相處、對話,從而翻新了她對生活和職涯的態度與想像。以下整理自訪談內容:

為何到美國學 UI/UX 設計?

我從高中到大學讀的都是設計科系,大學就開始接案,總共在台灣做了 10 年的品牌平面設計師。因為真的做很久了,一方面會懷疑「難道這就是全部了嗎?」;另一方面發現全球環保意識抬頭,印刷品逐漸式微,越來越多廠商走數位化,讓我開始思考我的出路是什麼。

我爸是做貿易的,小時候看到爸媽可以在家接一通電話、講我聽不懂的話,就能賺錢養家,感覺好酷,也在我心裡種下了一個出國工作的種籽。所以當我在 2018 年決定辭職的時候,雖然還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但是想說先去旅行,邊走邊看,慢慢探索自己喜歡的國家。

當時去到美國西雅圖,和很多人聊他們的工作,包括亞馬遜的工程師、微軟的專案經理。後來聊到一個在舊金山工作的介面設計師,聽他敘述工作需要做使用者訪談、測試,還有流程設計等等,覺得蠻有趣的。後續我就往這個方向收集資料,再看了一些提供相關學程的學校,發現這就是我想要的。我喜歡接觸人,也想把影響力最大化,但是印刷能夠觸及的範圍有限,不像 UI/UX 設計,它可以是個 APP、也可以是個網站,而且透過網路無遠弗屆,那種廣闊的感覺很吸引我。

如何因應疫情下的產業變化?

2021 年畢業時疫情仍未趨緩,正職工作特別難找,不過我覺得也不能全怪疫情,因為第一,新人找工作本來就很難,尤其外國人的選擇更受限,疫情有時只是藉口;第二,我在 2020 年找實習的時候就意識到遠距工作的競爭特別激烈,當時人在舊金山、投西雅圖實習,發現競爭者從過去可能只有西雅圖本地人變成全美國甚至全世界的人。一直到現在,LinkedIn 上的遠端工作職缺還是常常開不到 24 小時就有好幾百人投履歷。

求職初期我也曾經感到很迷惘,但我唯一很清楚的是我的專業機動性很高,只要有電腦和網路,在哪裡都可以工作,所以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機會;後來也順利錄取現在的工作。

現在任職的廣告行銷公司,主要業務是替企業舉辦品牌活動、推廣產品,疫情前以實體活動為主,疫情後很多實體活動取消,才開始轉型辦線上活動。我的工作就是負責設計活動網站的介面、互動裝置和使用者體驗等,比如工作第一年,麥當勞把員工訓練搬上線,線上活動的介面設計便是由我負責。

線上活動的最高峰在 2021 年,為了因應相關業務的增加,公司也招募了更多實習生。但是到了 2022 年,隨著防疫限制放寬,開始有越來越多活動回歸實體,漸漸催生出實體和線上混合的活動形式,開啟了另一種可能性。比如舉辦實體通路活動,現場讓大家用手機 APP 掃描 QR Code 兌換禮品,或者參加闖關遊戲,這類使用者體驗設計很有趣,結合了我線上做介面和線下做印刷設計的兩種經驗,拓寬了我的職能,後來還幫公司得到一個設計獎項。

在疫情初期,UI/UX 人才的需求量一夕間竄高,許多企業尤其是科技業過度招募,導致近期開始大量裁員。我身邊有些同業朋友都被裁掉了,但是其實只要待過大企業,還是可以很快再找到下一份工作。網路上流傳一個梗圖,是大企業員工掉到海裡,很快他的救生圈就會跑過去,說的就是這件事。長遠來說,數位化仍是趨勢,我相信介面設計需求還是會繼續增加。但是疫情也讓我更確信:沒有永遠的工作,所以一定要保持危機意識、持續充實自己,讓自己的彈性多一點,路就會更廣。

全遠距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

遠距工作有利有弊,壞處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需要刻意經營人際關係。像是以前在茶水間聊聊天、下樓喝杯咖啡就能解決的事,現在得特地和主管、同事約線上會議。我從入職到現在,真的從來都沒有進過公司,但是去紐約玩的時候會特地約同事見面。很多過去覺得自然而然的事,現在必須刻意讓它發生。

另外因為喜歡舊金山的氣候和環境,所以工作後我仍然留在西岸,必須克服和同事的時差問題──這兩年來,我每天在西岸清晨 5 點起床,準備東岸早上 9 點的會議,一路工作到西岸下午 3 點下班。一開始會需要過渡期適應,但現在已經很習慣了。

遠距工作的好處是可以省下通勤時間,但反過來說也很容易工作、生活切不開,變成隨時都在工作,所以我會設立界線,加強時間管理。具體的做法是建立規律──每天幾點要做什麼事、幾點要休息,有個清楚的架構去支撐。不然會變得很混亂,沒有辦法休息。

在經過早睡早起的操練後,我多出更多時間照顧自己,平常下班會去金門公園運動,假日則會去健行、造訪美國各個國家公園。接觸大自然是我放鬆身心、清空自己的方式,讓我像是暫時拔掉電線、離開電腦和網路,全然地享受當下,在上工後有更多的空間和靈感迎接新的挑戰。我從小在都市長大,凡事講求方便,沒想到疫情讓我走進大自然,學會享受不方便。

總結這次疫情,我想告訴 10 年前的自己:每一段路都不會白費,過去做的事、遇到的人無論好壞都會變成人生的養分。未來,我期許自己能帶著希望、友善身邊的人,繼續在設計這條路繼續走下去。

(更多疫後生活提案,請鎖定換日線 2023 春季刊《無邊界 work/life:10 種疫後生活提案》)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UI/UX 設計師在美國:100% 全遠距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女孩出國留學,卻成了同學眼中的「幽靈」?

身為公司裡的「唯一外國人」在美國工作,是什麼滋味?——西雅圖新創 UX 設計師的工作心得

作者簡介:

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什麼模樣的人有資格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經驗? 成功的定義其實很廣,不限於企業家、或權威學者,還有一些在各自領域默默發光的人, 他/她們也可以是廚師、設計師、運動員、工程師⋯⋯,或者遠渡重洋在異鄉工作的創業者,一起認識這些在你我身邊蟄伏的年輕朋友,讓麥克風交棒,《換》他/她們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