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影劇】挑釁好萊塢,影史「最難搞」導演就是他!

《像高達一樣寂寞》電影劇照。 Photo Credit:佳映娛樂 提供
《像高達一樣寂寞》電影劇照。 Photo Credit:佳映娛樂 提供

作者:陳潔曜/電影時代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可能是影史上最難懂,也最難搞的導演(沒有之一)。

最難懂,是因為他長達 70 年的創作生涯,超過 140 部作品,無時無刻都在挑釁觀眾的觀影習慣。

其第一部長片《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雖以不斷跳接的手法表現超展開的劇情,但至少還有個故事;之後高達的作品越來越走向晦澀的實驗,若無經過解讀與評論,宛如無字天書,不僅讓觀眾難以招架、昏昏欲睡,更是連《紐約時報》這樣等級的媒體、專業影評人,都直接放棄,對其中晚期作品敬謝不敏。

最難搞,則是因為他不僅挑戰觀眾,還挑釁了整個電影產業。

法國導演尚盧高達。圖/佳映娛樂 提供
法國導演尚盧高達。圖/佳映娛樂 提供

因其不按牌理出牌的藝術家性格,高達可說得罪電影界所有可以得罪的人了,如大明星、大製片或同行大導演,眾所周知的知名案例,像是和他最後絕交的新浪潮戰友楚浮(François Truffaut)。高達於巴黎樹敵無數,最後隱居瑞士鄉間,以游擊的拍片方法,繼續拍攝最前衛的電影。

影迷們「放棄」與「看懂」高達的時刻

高達叛逆,其人如其作品,擅長挑起所有人愛恨交織的矛盾反應。一方面,就算最討厭高達的影評人,也不能忽視《斷了氣》之影史地位;另一方面,就算最熱愛高達的影癡,也難以為其巴黎毛派(Maoist)的政治宣傳辯護。

就像《紐約時報》的影評人,即使曾經再怎麼喜歡高達,最終都會產生「放棄高達」的時刻,這可能發生在他轉向極左革命、毛澤東主義的極端時期,或者轉向錄影實驗、影像論文的自我放逐。影迷們因極端到不能再極端的內容,或晦澀到不能再晦澀的形式,開始對高達的作品失去了解的慾望。

然而,《像高達一樣寂寞》(Godard, seul le cinéma)這部 2022 年入選威尼斯影展的法國紀錄片,卻提供一個讓廣大影迷,能夠「看懂」高達的奇幻時刻。

本片可說是獻給厭惡或熱愛高達的所有人。厭惡高達的人,將從此片得到一種理解的機會,超越個人喜好,重新了解其於電影史的關鍵地位;熱愛高達的人,更可以與自己曾不自主昏睡、不得不放棄高達的某種罪惡感,達到一種和解。

這部紀錄片宛如「奇蹟」,解密了彷彿無字天書的挑釁姿態,人們因為這部紀錄片而能抽絲剝繭、追本溯源,爬梳高達的天才傳奇,並揭開背後那個受傷、孤獨的凡人。

《像高達一樣寂寞》以最深入淺出的形式和內容,關照了高達長達 70 年的導演生命。它不僅挖掘難得一見的高達幕後工作影像,更提供海量的第一手生動訪談,與談人皆為一時之選──例如高達親密的合作對象,和研究高達的頂尖學者。

這些豐富的內容都被細緻整理、精心劃分於 4 個極具說服力的章節,我們可以嘗試歸納為高達的 4 個挑釁時期。

《像高達一樣寂寞》電影劇照。圖/佳映娛樂 提供
《像高達一樣寂寞》電影劇照。圖/佳映娛樂 提供

一、高達對好萊塢的挑釁

高達電影的第一個時期,從《斷了氣》到六八學運,短短 8 年時間,拍攝了至少 15 部長片,可說是不斷挑釁我們觀看電影的好萊塢習慣──高達實驗了跳接、非線性敘事和負片影像,顛覆了我們對黑色電影、愛情電影、歌舞片、戰爭片或科幻片的類型想像,解放了電影從封閉片廠到開放街頭的可能性。

二、高達的毛主義挑釁

六八學運之後,高達思想轉向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巴黎毛主義,以對文化大革命的遠方失真想像,進行一種都會知識份子的烏托邦空想革命。

這段時期,高達拒絕作者身分,以集體公社,創作沒人看得懂、也沒人想看的巴黎毛主義政治宣傳,可能為高達創作生涯中「最不高達」之黯黑時期。

三、高達的錄像實驗挑釁

《像高達一樣寂寞》電影劇照。圖/佳映娛樂 提供
《像高達一樣寂寞》電影劇照。圖/佳映娛樂 提供

巴黎毛主義走向死胡同之際,高達決定永遠脫離首都是非圈,轉至南部小城郊區,成立最先進的錄像實驗室,拍攝當時不管技術還是內容,都最前衛的錄像政治作品,成為奠定日後高達影像論文的前身。

四、高達的電影論文挑釁

錄像作品因為乏人問津,又走向死胡同之際,高達決定回歸原點,一切從零開始。他回到其童年生長地──瑞士的羅勒(Rolle),成為「羅勒隱士」,專注其電影藝術。

於 80 年代,他回歸電影產業,於羅勒小鎮周邊拍攝了一系列驚世駭俗的明星電影,如伊莎貝雨蓓主演的《激情》(Passion);於 90 年代,他開始轉向電影論文之形式,在該世紀末交出分為 8 部分的《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以如此浩瀚鉅作,作為電影百年的一個新世紀肇始里程碑。

高達回到故鄉、回歸原點,創作出電影論文,不但沉潛爬梳電影百年史,向外延伸至文化千年史、人類萬年史,更開始向內探索自身,面對原本一直逃避的個人家族史。

《像高達一樣寂寞》電影劇照。圖/佳映娛樂 提供
《像高達一樣寂寞》電影劇照。圖/佳映娛樂 提供

生於巴黎富人區、長於瑞士的高級中產階級環境,高達父母的生活圈,其實是支持納粹佔領政權的保守資產階級,因此他從小就對所屬階級萬分叛逆,直到偷竊成性,被趕出家門,甚至與家族斷絕關係。

高達以影像論文,真正挑釁的其實是自己──他批判自己作為中產階級,以及矛盾的一生。最終,高達於瑞士這個資本主義的天堂,以接受輔助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我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這是他對世界的最後一次挑釁。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看懂影史「最難搞」導演,沒有之一:《像高達一樣寂寞》解剖天才的 4 種挑釁》,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法國影壇傳奇楊波貝蒙去世──曾被羞辱外貌、看衰與高達合作,卻成為不朽巨星

二十一世紀的 91 歲憤青,向世界告別:新浪潮名導高達以 iPhone 作為遺作,愛犬作為救贖

作者簡介:

陳潔曜,北藝大碩士,巴黎大學電影研究博士。曾獲世安美學獎、優良劇本、自由文學獎,入選柏林電影新秀營。嘗試於文化、語言與社會交錯邊界,提供法國電影藝術思想浪潮,如何對抗衝擊、交會融合之第一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