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影劇】看日劇的都是老人?黃金時代回不去了?

作者:宋思彤/Crossing Campus

「看日劇的都是老人!現在哪有年輕人會看?」前陣子,朋友傳了一張梗圖給我──一隻鳥與一隻烏鴉,正在談論觀賞日劇的族群分佈。看到圖片的我雖然想要起身反駁,但它的確一語道破了現今日本影視產業的部份困境:看日劇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

「看日劇都是老人」迷因。圖/取自 doramajp_meme@Instagram
「看日劇都是老人」迷因。圖/取自 doramajp_meme@Instagram

隨著電視的時代逐漸式微,日劇的收視率也跟著節節敗退,以往動輒 20%、30% 的漂亮成績早已不復見。以 2022 夏季日劇為例,多數黃金檔都以低於 10% 的姿態開出收視表現,過去成績亮眼的日曜劇場(TBS 週日劇場)《老菜鳥》,也只勉強守住了雙位數的底線(上述皆以關東地區家戶收視率為例)。

成績不如預期,「腰斬」傳言也隨之而生。從石原聰美、綾野剛《深深地戀愛》,到木村拓哉《邁向未來的10 Count》,都曾傳出因收視率不佳,被迫要提前下台一鞠躬的消息。雖然這些謠言都隨著劇集正常播出而不攻自破,但是否仍隱含著什麼檯面下的警訊?《日本沉沒》是虛構情節,但「日劇沉淪」會不會真實上演?

透過採訪、分析,筆者將藉由本文帶讀者回顧:1990 年代的日劇黃金時期、2000 年代韓流崛起,電視劇市場如何遭到瓜分?以及近年新媒體、串流平台來勢洶洶,加上各國電視劇強勢夾擊,日劇該怎麼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本文亦邀請到「偉士牌的電視筆記」Wispa、「用鉛筆寫日劇」卡爬,以及日劇譯者李冠潔,藉由他們長期觀察日劇的視野,呈現多方觀點。

從日劇黃金時代,到韓劇崛起新紀元

1970 到 1990 年代,被稱為是日劇的「黃金三十年」,雖然許多年輕朋友來不及參與,但從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幾部作品,也多少能感受到當年日劇的強大魅力,像是 1972 年的《向太陽怒吼》、1983 年的《阿信》、1991 年的《東京愛情故事》,都是在這個時期問世的作品。

在那個韓劇尚未崛起的年代,日本電視劇每年都相當多產,成了引領亞洲風尚的領頭羊。聲勢浩大的「日劇集團」強勢襲來,就連當時的台灣電視頻道也大量播放日劇,培養出一群死忠的日劇迷。

「偉士牌的電視筆記」Wispa 從 1992 年開始接觸日劇,她回憶,第一次看日劇「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一看就忘不掉」,除了劇情設定貼近當代的社會氛圍以外,她認為題材的廣泛程度也是其他國家電視劇無可比擬的;從彼時的時代氛圍來看,日劇是相當嶄新、具突破性的。日劇譯者李冠潔也形容,這在當時形成了一股「電視迷的集體記憶」。

不過,在全球化趨勢的推波助瀾之下,一直居於亞洲高塔的日本電視劇,終究面臨了考驗。

「用鉛筆寫日劇」卡爬提到:「日本的市場,相對來說保護主義比較重一些。」由於日本的國內市場就足以支撐日劇等娛樂產業,因此發展海外市場即非重中之重;再加上 1990 年代後,日劇的主題性逐漸趨向單一,內容情節也流於公式化,這就給了「韓流崛起」一個機會。

2000 年後,包括韓劇、K-POP 的韓國流行文化,被大量推送到亞洲市場。有別於日劇的情感表達和劇情呈現,卡爬認為:「韓劇的題材其實是相對更活潑、更多元的。」包括《大長今》、《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韓劇,都席捲了亞洲市場,就連台灣的零售品牌也搭上順風車,推出搭配韓劇的周邊商品以炒熱話題。

日劇「沉淪」?發展困境分析

相較於韓國政府的野心勃勃,日本政策的推動則相對保守,晚了好幾年才有比較大的動作:積極販售海外版權、發展串流平台(OTT)、主題更趨多元等等;在既有的劇情基礎上改編的「漫改劇」也越來越多。不過,即便如此,仍無法有效拉抬日劇的聲勢。Wispa 認為,或許能歸咎於下列幾個原因。

首先是日劇的製作成本緊縮。Wispa 提及,多年前赴日留學時,就有老師提到預算不足的問題,現今的情況更趨嚴峻。

以一集 60 分鐘的電視劇來比較,日本平均預算約 2,000-3,000 萬日圓(以朝日電視台、TBS 為例,折合新台幣約 450-675 萬元),韓國卻高達 4-5 億韓元(以民間電視台為例,約新台幣 916-1,145 萬元)。兩國電視劇的「銀彈攻勢」相差之大,在行銷與製作上的精緻程度,當然就有不小的差別。

再來,日劇的版權規範也較為嚴格,演員所屬經紀公司也會有不同要求,甚至近年才開始在網路上傳戲劇精華片段。以台灣觀眾熟悉的「傑尼斯事務所」為例,過去的作品常因有旗下藝人演出,而不能在 OTT 平台上架,即使近年的新劇已經「解禁」,但若粉絲想重溫經典,或許還須再等待一些時間,待版權談妥。

除此之外,劇情尺度和演員選角也是一大重點。Wispa 以第一代《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為例,各種血腥、噁心的場面都相當寫實,直呼「簡直是童年陰影」;相較之下,現今推出的第五代,雖然驚悚感依舊,但視覺呈現上已經柔和許多,雖然取向更闔家觀賞,卻也可能流失部份觀眾。另外,有些日本網友也認為,「韓國演員的演技較為成熟、精練」,較能獲得國際市場的支持。

內憂外患,衝擊收視率

除了他國戲劇瓜分市場的「外患」,日劇本身收視率疲軟的「內憂」,也被認為是一大隱憂。

以近年戲劇為例,除了《半澤直樹》、《派遣女醫X》、《刑事 7 人》等系列作,以及 TBS 的日曜劇場衝擊較小之外,絕大多數的日劇收視率,皆長期居於緩步下滑的狀態。從同時段來看,自 1985 年至今的日本電視台(NTV)的週三連續劇(簡稱水十)系列,近年收視率也都在低檔徘徊,以往《家政婦女王》結局創下的 40% 高收視率奇蹟已不復見。

不過,這裡所討論的收視率隱憂,與觀眾流失並沒有絕對關係,「因為現代人早就不看電視了。」卡爬說明,「收視率」至今仍是廣告商考量電視市場的最大依據,電視台為了穩固既有的收視數字,不斷拍攝與以往模式相同的劇情主題。雖然得到了廣告,但市場上充斥著了無新意的日劇作品,長久下來並非健康的態勢。

事實上,也有許多「隱形觀眾」沒有被計算到收視率中。冠潔提到,日本電視頻道的重播率偏低,也因此「錄影功能」仍是部分家戶至今仍仰賴的觀影輔助工具,「所以很多人認為應該要把『錄畫率』也考慮進去,這些人只是沒辦法 on time(即時)去看。」

這兩年也有許多作品,電視收視成績不理想,但在網路上創造出好口碑。像是 2021 年的《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收視率雖僅有 6.12,但在 Filmarks 公布的「戲劇滿足度」中,則以 4.4 顆星奪下冠軍,擊敗當時聲勢頗高的《東大特訓班 2》;在台灣串流平台 friDay 影音的年度日劇排行榜也奪下亞軍,由此可見該劇在網路上的高人氣。

不過 Wispa 也舉例,《勿說是推理》在日本串流平台創下了最多觀看次數的紀錄,而電視收視率也寫下了 11.82% 的不錯成績,在同檔期戲劇中名列第二,「(電視與串流)兩者的勢力關係,不能說得這麼絕對。」

新世代「日劇軍團」

面對近年的收視結構大洗牌,日本也已經做好準備,包括串流服務的整合。

為了打擊盜版,並與國際串流服務商抗衡,日本五大民營電視台聯手推出「TVer」平台,每集節目播出後的 7 天內,用戶能在該串流平台上免費、無廣告收看。「現在每家電視台都會推自己的串流平台,」冠潔補充,「包括日本電視台的 Hulu、富士電視台的 FOD 等服務,都在替日劇市場開疆闢土。」

付費電視的戲劇也令人驚豔。冠潔舉例,「日本的付費電視頻道 WOWOW,因為不必顧慮收視率和廣告,所以他們能想拍什麼就拍什麼。」簡言之,只需要專心服務收視戶即可。舉例來說,由冠潔翻譯的《遠藤憲一與宮藤官九郎虛心受教》,就將刑警劇變奏「換人重演」,再加上惡搞、荒謬的即興發揮,令冠潔印象深刻,在當時也引發劇迷熱烈討論。

Netflix 等國際串流平台,也對日劇這塊市場很有興趣,包括《金魚妻》、《新聞記者》,以及即將開拍第二季的《今際之國的闖關者》,都是近年為人熟知的國際級作品。「他們願意投資翻拍的,通常是一些全球知名的漫畫 IP 或題材,」Wispa 分享,日本人其實「很敢拍」,尤其是跳脫電視尺度的《AV 帝王》,「他們會想要在國際平台上實現。」

同時,維持日劇的既有特色也很重要。雖然近年日劇總是被批評「說教味太重、情節公式化」,但 Wispa 認為,即使劇情大方向雷同,但日劇總能在細節中玩出新創意,例如:《離婚活動》以既有的「婚活」,延伸出別有心裁的愛情故事,「尤其已婚還能拍出火花,令我印象很深刻,」而《派遣女醫X》雖然都走「定番模式」,但在這 10 年間拍了 7 季,「某方面來說,觀眾還是期待的。」

從台灣 OTT 看日劇潛力

從台灣 OTT 平台的購片趨勢,同樣也能看見日劇市場仍具潛力。

三位受訪者都提到,過去的版權很難談,在 2018 年以前,從網路上收看日劇的平台選擇不多,內容也多以黃金檔的戲劇為主;但在 2018 年之後,競爭平台將觸角從日本電影延伸到戲劇,自此形成了日劇兩大平台的局面,「獨播大戰」也就此開打。

2020 年疫情過後,日劇的 OTT 大戰也進入白熱化階段,以筆者在《換日線》撰寫的「2022 春季日劇片單」為例,當時精選出的 6 齣重點作品中,就有 5 部獨家,並分屬 4 個平台播出。

另外,平台引進的劇種也日益多元,「尤其是深夜劇、小品劇這塊,」冠潔提到,「串流平台過去受限於經費和量能,一季只能跟播 4 到 8 部劇,現在則可以跟播超過 15 部,讓觀眾有相當多元的題材可以選擇。」

卡爬則認為,各家串流平台已經擬出一套特色的購片策略,也朝向小眾、分眾化的模式發展,像是這一季的《奧塞羅》由地方電視台製作,日本僅有部分地區能夠觀賞,但卻能在台灣看到,是日劇串流平台的一大突破。

「雖然市場不知道能養到多大,但對戲劇圈是件好事。」卡爬觀察,當觀眾有了品質相對穩定的正版管道,就能逐漸建立起消費習慣;平台有了穩定收益後,就能向日方購買更多劇集;製作公司也就能藉由更多授權費,改善日劇低迷已久的業界環境。

總結來說,OTT 平台的崛起,除了讓不同受眾認識日劇,更試著把流失的年輕觀眾找回來,重振「日劇王國」的往日輝煌,形成一種正向的「日劇善循環」。欲閱讀更多日劇趨勢分析、片單推薦內容,歡迎持續關注《換日線》!

(特別感謝:上述受訪者、雪奈日劇部屋、黃雅珍、李雨莘。)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看日劇的都是老人?黃金時代回不去了?──採訪日劇專家、譯者,分析收視疲軟的「內憂外患」》,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何如今精緻台劇多在 Netflix 才看得到?台灣的內憂與外患

《魷魚遊戲》攻佔 Netflix 全球排行榜冠軍:一部「超 Local 韓劇」,為何引發全球共鳴?

作者簡介:

宋思彤/六六,踏入研究領域的 23 歲,曾任《換日線》校園大使。喜歡記錄生活、醉心於影像敘事,最近還迷戀日劇。期許自己用有溫度的筆觸,寫下身邊動人心弦的故事。劇評、議題探討、時事延伸話題。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