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政治】還可能再有一次太陽花嗎?

作者:王鼎棫/進擊的公民

2014 年 3 月 18 日晚上 9 點,數百名反對立法院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議》)的群眾,開始從三大方向,分別進攻立法院圍牆與警方的重重防堵。晚間約 9 點 30 分,群眾成功占領立法院議場,要求立院停止審議《服貿協議》。

這一待,便是 24 天。

就像法國大革命的憤怒民眾,共同衝破巴士底監獄那樣,他們當時打破既有的政治框架,讓歷史走向新的平行宇宙。但這樣的行動,絕非空穴來風。

今年是太陽花運動 10 週年,我們或許知道這場運動到底為何爆發,但可能不知道,直到 2024 年,那些讓大家上街頭的因素其實並未消失。只要惡火沒有徹底熄滅,太陽花就有可能再度綻放。

本文將先觀察這場運動 10 年後,臺灣是什麼模樣,接著再一起討論未來發展。

火山爆發後的政治地景

如果要問太陽花運動對臺灣帶來什麼影響,不外乎就是促成政黨輪替、創造第三勢力、讓親中政策成為票房毒藥。

太陽花運動之後,鼓舞許多新的倡議興起。無論關注議題為何,這些團體與支持者之間,都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小默契──把長年反對那些議題的國民黨,視為最主要的目標。

「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的口號,正是在 2014 年之後,不脛而走。這般猶如復仇者聯盟集結的態度,也或多或少讓國民黨接連在 2014 年的地方大選、2016 年的總統大選,遭逢重大挫敗,更為臺灣帶來了第三次的政黨輪替。而太陽花運動催生出的政治明星,更藉由 2016 年的國會選舉,打造了現今我們琅琅上口的第三勢力,包括黃國昌委員在內,時代力量囊括 5 席立委,一躍成為民進黨、國民黨以外的第三大政黨,一度活躍於政壇。

而這股第三勢力的政治能量,就在時代力量大起大落後,被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整碗捧走。這位昔日在太陽花運動初試啼聲,並藉由民進黨輔選進入北市府的政治素人,在 2024 年的總統大選之中,藉由「白色力量」的改革口號,深獲覺得「藍綠一樣爛」的選民支持,一共拿下 369 萬票,並率眾奪下國會立委 8 席,打出國內政壇坐三望二的積極氣勢。

不過,既然靠著太陽花運動起家,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在大選期間,曾說「太陽花是反黑箱、不是反服貿」也成為被批評的焦點。更特別的是黃國昌的政治選擇──由於其是太陽花運動領袖之一,如今卻與有服貿認同爭議的柯文哲並肩同行,擔任民眾黨的不分區立委,格外引人側目。

除了藍綠實力消長、政黨輪替,太陽花運動更是親中政策逐漸成為「票房毒藥」的轉捩點,也是影響其後兩岸互動的關鍵因素。自此,由於中國因素成為總統大選的勝敗關鍵,被認定親中的那方,便難以獲勝,也讓兩岸關係漸行漸遠。外加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隔絕你我數年,以及美中關係惡化,牽動國際勢力的布局,這些更讓臺灣與中國之間,萬般難以交流。

太陽花運動有可能重演嗎?

研究社會運動的理論當中,有種叫做「政治機會結構」(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的說法,可藉此說明社會運動為何發生。本理論的觀察重點,就在於現下有無發生「協助或阻礙集體行動的種種機會」。

比方說,當抗爭的成本降低了,或抗爭成功的可能性提高了,就有機會拉高運動態勢。另一方面,若不行動的代價提高了,讓人們意識到「直接重大的威脅」,且缺乏規避的可能性,這也可能會衍生出上街頭的強大意願。

簡單來說,當年爆發太陽花運動,政治局勢已讓臺灣民眾成為熱鍋上的螞蟻。換言之,國民黨當時享有國會多數席次,鐵了心通過服貿;馬英九前總統那時也對立法院審查進度緩慢,多次表達不耐,更在 2014 年的元旦談話中,嚴正警告服貿的延宕,會引發貿易夥伴國的關切。

而當時主要的反對黨──民進黨,也因深怕被說「逢中必反」,對服貿議題採取模稜兩可的態度,在運動爆發之前,並未大聲就政策提出反對立場。

上述這些情事,在在都讓反對服貿的人們感到無限悲觀,認定當時體制內能走的政治途徑已經走得差不多了,若再不行動,服貿就要施行,副作用將大規模降臨在臺灣人民身上。至此,威脅就成為了一股強大力量,讓群眾願意起身參與這場抗爭,甚至願意扛起被追訴的法律風險,強行占領立法院。

時代的巨輪靜靜輾過,但類似的事情是否會再度重演?

考量政治機會結構,當過往促成大眾上街頭的不安因素,像是中國野心進逼、代理人引路等催化並未緩解,一旦中國以商逼政的攻勢捲土重來,人們不免感到又有一波建築防禦工事的必要。

電影《教父》的啟示:誰跟敵人和談,就要留意

反對「中國以商逼政」的人,如馬政府時期的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近日即指出: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就是臺灣最大的市場,不管同不同意或喜不喜歡,大陸市場就是世界市場的一部分,這不是魚與熊掌的選擇,世界的運轉是不會以臺灣的意志轉移的。

我們可以看到,就算中共心心念念的,是臺灣與中國的統一,並宣稱這是尋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妥協的一部分,完全把臺灣人民的獨立自主晾在一旁,即便如此,仍然有政治人物與企業家,持續為這樣的政權打造臺灣與其連結的康莊大道。

最近一波,雖然與經濟發展沒有直接關連,但在所謂金門快艇執法意外中,臺灣的立法委員做出了彷彿為中國代言的舉動,引發高度爭議。

今年 2 月 14 日,一艘來自中國泉州市「無名、無註冊、無船籍港」的快艇進入金門列島,並在附近爭議水域捕魚,遭逢駐地的海巡署巡邏艇稽查,拒檢後逃逸。過程中,因船隻意外而最終翻覆。

同年 3 月 4 日,內政委員會邀請海洋委員會等部會進行專題報告,就在無黨籍的召委高金素梅輪值期間,其以「金門撞船案:翻船執法過程及後續處理」展開報告;其中,即因專報名稱中「撞船」二字引發爭議。這是因為,海上執法難免有意外,是否適合直接詮釋為撞船,即產生不同看法。

最大的爭議點在於: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召開專題報告固然天經地義,然當司法調查程序進行中,部分委員有意無意使用疑似預設立場的用語,對於正在與對岸交涉的執法同仁、甚至國家利益和尊嚴來說,是否不免有顯著的立即打擊?

承上所述,未來如何拿捏與中國之間關係,想必仍是臺灣政治的主要議題。但不變的是,臺灣與中國之間,依舊會以民族主義的主軸開展彼此關係。

因為自太陽花運動之後,主流臺灣群眾對於親中政策相當反感,中共提供的經濟條件不再芬芳,外加中共也不願與較有執政優勢的民進黨合作,使其必須選擇脅迫手段──一面試圖屈服臺灣群眾,一面安撫執政不力所生的內部騷動。

一段找回自我、社群與國家的行動

儘管如此,面對中共屢屢威脅要對臺灣使用武力,我們還是可以很樂觀地說:臺灣群眾會團結起來,這不只是因為非得這麼做,而是因為我們確實這麼做過。

太陽花運動,正是一場由許多沒有面孔的自願參與者,共同打造的大規模社運。事情過去這麼多年,我們現在仍常聽到:那年的行動,是許多人接觸社會議題的第一堂課,也因而覺醒成為終身的關注者,積極參與後續社會行動。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那次的運動,讓許多人們願意貢獻自己的時間與力量,並也藉由實際參與,改變自己的認同,並發展新的自我。

在太陽花運動之前,在中國的打壓下,臺灣社會經常瀰漫一種反動論述:不管我們怎麼反抗都動搖不了中國的巨大影響力,乾脆什麼都不要做,免得白費力氣;不如參與到中國崛起的趨勢中,謀求個體利益。

而太陽花運動的和平落幕,並在民主高地上取得勝利,顯示了努力真的可以帶來改變。回顧這段歷史,並大聲傳唱下去,告訴大家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能做,這就是十年後、百年後,太陽花運動仍然值得被回顧的原因之一。

只要持續鞏固心中的價值,就能將其發揚光大。而那股價值,就是願意為自己爭取不受宰制的自由:不管階級、出身背景,只要不想受到專制威權的統治,只要願意關注彼此,就能形成命運共同體,一起做個不受外來意志宰制的自由人。這樣的旅程,不只帶領參與者認識島內不同議題、不同社群的關懷,更重新認識臺灣的主體性,找回自我的自主權,這些都是太陽花運動帶給臺灣人最珍貴的禮物。

總的來說,太陽花是一段找回自我、社群與國家的行動。

路途中的種種行動,由所有參與者共同刻劃出來的政治地景,就是我們把對臺灣該如何發展的美好想像,具體呈現的種種方式。而這段將理想實踐於日常的旅程,不該消失在當年眾人逐漸老去的記憶。

該讓每一個新生的臺灣人,在面對困難與挑戰之際,就有機會想起:在那段伸手不見出口的黑暗進逼中,大家是如何堅持摸索下去,這樣的心靈火炬、黑暗中的光芒,透過文章就交給各位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太陽花 10 週年】運動爆發後,留下什麼政治地景?還可能再有一次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借鏡瑞士:台灣能從年均 5 次公投的「世界典範」身上學到什麼?

太陽花「合理」佔據立法院後,為何立委不能在國會丟椅子、砸水球?

作者簡介:

王鼎棫,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東吳、靜宜與國防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喜歡微醺下的寫作與閱讀。參與法白系列作品外,著有個人書籍《進擊的公民:探索社會議題的法律指南》,並有同名 IG:attack_on_citizen。想要收聽更多時事分析,還可以打開 Podcast 《召喚法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