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你敢給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權利嗎?

作者:可蕾兒+查爸/菜鳥移民育兒探險

每到春季,加州灣區各名校 Kindergarten(幼兒園、幼稚園)的錄取結果會陸續放榜,矽谷華人家長本就常於社群上討論相關話題,此時「小紅書」上更是一片熱議:擁有什麼特質的孩子,才能通過他們人生第一次海選,進入夢幻學校?

然而,正當別的家長熱烈討論如何讓孩子進入理想中的幼兒園時,我的 4 歲小女兒卻在人生初次剛進入 Pre-school(有譯托兒所、學前班)不到一個月,因為不會完整寫出自己的名字、不認識全部的英文字母,而被老師發出「留級」警告……

難道,我是「天兵家長」?

收到這樣的預告,我們與老師溝通,希望保持對孩子學習速度的尊重。沒想到,老師嚴肅地反問:「以我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她會升不了 Kindergarten,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這間 Pre-school 在矽谷有 60 多年的歷史,美國本地居民學生佔 70%,身為新移民爸媽,誠實地說,此事件帶給我的教養文化衝擊,遠遠勝於小女兒會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甚至,我開始懷疑起自己對美國教育價值觀的認知是否錯誤?不汲汲營營、努力鞭策孩子,在矽谷會被視為不合群的「天兵家長」嗎?我更開始檢討,自己是否讓 4 歲半的小孩「還沒準備好」就去上學了呢?

其實,相較於大女兒嬰幼兒時期全家數次大遷徙,小女兒一出生就擁有穩定的中英雙語社區與資源,她的口語能力可以流暢地在雙語之間切換,且社交情緒穩定,總是遵守課堂秩序,非常喜歡與人相處,在任何團體、新環境都能很快融入。

在刻板印象中,以為美國本土學生為主的校園風氣下,學齡前教育會重視 EQ 勝於學術,然而,在這位老師的觀點中,孩子能否跟上學術進度,顯然超越了孩子身心發展是否準備好進入校園的重要性。

現實與既定印象的差距,到底斷層在哪?孩子身處課業才藝樣樣競爭的矽谷,身為第一代移民父母,有沒有資格讓他們享受「輸在起跑點」的權利?

不受美國社會歡迎的教養法?

曾經與「虎媽」蔡美兒同台辯論教養方式的「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曾指出美國(或者說是矽谷)的教育環境,其實存在著「過度教養」的隱憂。養出兩位執行長、一位醫生的沃西基,在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一書中提到,美國家長替小孩做太多事情,這稱之為「直升機教養」的方式不斷為孩子消除障礙,讓孩子失去處理挑戰的機會。

沃西基提出信任(Trust)、尊重(Respect)、獨立(Independence)、合作(Collaboration)與善良(Kindness)五大核心,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們自己做得到的事,沃西基的原則是當孩子遇到狀況時 (當然是以人身安全為前提)別急著出手,因為孩子比你想得還厲害!

要執行「不急著出手」的這 5 項教育特點,無論是在矽谷,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菁英匯集的城市,真的很難成為受歡迎的教養方式。在同質性高、皆為高知份子的家庭群聚效應中,家長容易陷入恐慌而失去自己的教育初衷與信心,不自覺得一步步被浪潮推向「直升機父母」之路。而在此環境中擔任教職的部份老師,因風氣使然,對孩子的期許(或父母對孩子完成學術基礎的期許)也往往超過平均值。

回到小女兒的「留級警告」事件,若我們隨著老師的意見,在短期內填滿小女兒認字的基本要求,技術上並不是太難的事情;可是我們內心掙扎、抗拒著,身為家長是否可以這樣剝奪她被信任能獨立學習的權利?

尋找能看見孩子特質的教育環境

大女兒幼兒時期,並沒有穩定的英語社群讓她練習社交與語言,在升 Kindergarten 前也沒有機會在固定地點上學,卻幸運地遇到一位非常懂得欣賞每個學生、願意給孩子機會的老師。在幼兒園額滿的情況下,老師給大女兒以補課的方式,斷斷續續地完成了 Pre-school。

那間 Pre-school 位於矽谷的超級核心城市,擁有近 30 年幼教經驗並教出醫生兒子的老師,見過無數學習進度優秀的學生,但她在發現大女兒的學術認知落後時,只是溫柔地與我們討論對策。

在得知身為家長的我們並不憂心時,那位老師居然給予我們極大鼓勵:「我在這個明星學區遇過很多家長,都很憂心孩子進入正式學制後會跟不上。你們可以給孩子這樣的空間,真是太難得了!」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當時還真的只是一股狀況外的憨膽,還沒有見識到這裡的孩子有多競爭與堅強的實力。但那位老師為我們打下了在「直升機教養」洪流中,信任孩子的勇氣。

大女兒在那個珍視每個孩子獨特性的學習環境中,從坑坑疤疤且認不得半個單字的學習進度,到順利銜接美國學制,直到如今,小學四年級的她經測試被評為擁有超越中學生的閱讀程度,並在閒暇之餘常常主動天馬行空地寫起小說與劇本。

當然,我們還是維持著沃西基提出的五大核心教育理念,從不出手干預她的創作,除非她主動要求爸媽提供意見或幫助。長久累積下來,也能給予她對父母的信任感,深知我們永遠會是最樂意提供建議與安全感的後援。

反觀 5 年後的今天,小女兒雖在比姊姊更優勢的雙語環境中成長,卻在截然不同的老師態度中,被否定了學習步調。幸好,身邊有著價值觀相近的教會社區支持系統,在我們對自己的教育觀感到不安時,多位美國土生土長的教會朋友給了我們擺脫困惑的勇氣,決定不幫孩子衝刺「直升機」進度,而是尊重她有「輸在起跑點」的權利,並為她尋找另一個能啟發她主動學習模式的環境。

小女兒換到另一所「玩中學」(Play-based learning)模式的 Pre-school 後,跟姊姊當年一樣找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幾週內,她開始興奮地拿著單字卡,主動追著家裡的狗狗想要教牠認字;甚至提醒老師學校衣架上,她的名字少拼了一個字。

為此,我們深感慶幸沒有出手阻斷了她被信任「能自己做到」的動力,畢竟,幫助孩子成績迎頭趕上進度只是一時,引導他們獨立思考,才更能成為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給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權利:當矽谷家長熱議名校海選,我的 4 歲女兒卻被斷言「留級」》,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中國上海老師地位高如神,台灣老師只能哀嘆「家長永遠是對的」

臺灣頂尖高中生上課和老師吵架、起衝突,現今教學現場到底怎麼了?

作者簡介:

可蕾兒+查爸,美國臺裔小家庭、文化探險愛好者、第一代移民、第一代基督徒,育有兩個愛跳舞的 ABC 女兒,及領養的貓狗毛孩,正在學習彎腰陪著跨文化孩子成長的路上。 查爸/交大電信系、臺灣大學電信系碩士、任職矽谷科技公司主管 可蕾兒媽咪/清大中文系、英國里茲大學文創系碩士,現任萬能全職媽媽 兩人 12 歲那年相識於國中校園,攜手經歷多個城市的異鄉生活考驗,最終落腳矽谷建立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