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別讓英文考試,蒙蔽了語言的本質!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本週的關鍵字是「雙語教育」,我們邀請到的來賓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的林子斌教授。子斌教授堪稱臺灣雙語教育的第一把交椅,不僅從事雙語教育研究、曾在英國與新加坡大學任教,如今在師大亦有開設 EMI 課程;更難得的是,老師自己也擔任過中學英文教師,深知教學現場的真實面貌與挑戰。

這週我們之所以會談雙語教育,跟 2021 年推出的《雙語政策》有關。很多人聽到雙語政策都會誤會,最常見的誤解包括:第一,以為臺灣要把英文變成官方語言;以及第二,臺灣到 2030 年就會成為雙語國家。

問:老師您在談雙語教育時,是否也常聽到這些誤解?

我相信一定有,因為當初這個政策推行的時候,它叫做「2030 雙語國家藍圖」,「雙語國家」這 4 個字很容易讓人誤會,好像臺灣就要變成以中文跟英文為主。當然國發會在去(2022)年 3 月的時候也有說明了(並非如此),我相信現在因為政策更名為「2030 雙語政策」就會比較清楚。

另外因為它把 2030 這個日期壓在上面,好像 2030 我們就會變成雙語國家,其實以我的觀點來看,2030 只是一個進程的第一步,如果我們從其他國家發展的歷程來看的話,我們常講的新加坡,花了 23 年才讓所有的學校體系雙語化,還不是社會全面的雙語化。我們看加拿大,它從 1960 年代開始做,也花了蠻長一段時間,社會上才有比較好的雙語建置。

雙語絕對不是只發生在學校裡面,我們要看整個臺灣社會。如果要雙語化的話,在這個政策能夠持續的前提下,2030 絕對是我講的第一步,我們可能還要看 2040 甚至 2050,因為語言使用習慣的改變會牽涉到好幾個世代的人語言使用的調整,這絕對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

問:國發會也告訴《換日線》,2030 只是階段性目標。老師怎麼看這些政策目標?

以教育來說,當然有設定一定的目標,譬如像國中小,它就希望現在全臺 3,360 所國中小到 2030 年的時候,有 1,160 所實施某種程度的雙語學科教學的學校;在高中端,希望 513 所高中職裡面,未來有 140 所有所謂的雙語實驗班;高教的部分,因為我過去在臺師大也有兼任行政職,也是處理相關的政策,所以可以看到以目前臺灣有 4 所所謂的「雙語大學」──臺大、臺師大、成大、中山,還有 40 幾個所謂的雙語重點學院,跟一些普及型提供的學校。我們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到,其實雙語政策對整個教育體系從小學一路影響到大學。

關於「雙語教育」的定義,如果以國中小來說的話,它是以國中小當作一個階段,在國中小階段希望做普及提供,「普及提供」的意思就是希望在操作雙語學科課程的學校裡面,必須要是整個年級,或者是全校來操作雙語學科課程,且至少一個學科或一個領域操作雙語。

但是在高中跟大學又是另外一件事。高中以我來看,政策比較偏向重點培育,雖然高中也有所謂普及提供的計畫,但是兩者之間的經費落差蠻大的,那我們都知道,政策經費放在哪裡,重點可能就在哪裡。以高中一個雙語實驗班來說,一年的經費可以到一個班 3 百萬,如果是普及提供的話,可能就是 30 到 50 萬──你看這中間經費的落差,就知道高中其實比較偏向所謂的重點培育。

到了大學更清楚,因為它直接就講是重點培育的大學跟重點培育的學院,所以在高中、大學階段是比較走向重點培育的,就是希望這些人未來可能是臺灣在專業領域的所謂雙語專業人才。

問:有民間和教師團體認為把英文工具化、放入學科教育,可能會影響學科教與學的成效,所以呼籲把增進英語能力回歸到英語教育、停止現行的雙語政策,您怎麼看?

我們先從第一點來釐清,他說不該把英語工具化,但其實對我來說,語言本來就是一個溝通的工具。另外我想釐清的一點是:其實推所謂的「學科雙語教學」跟「英語教學」,是不一樣的兩件事。過去我們把英語視作一個學科,有考試、有分數,一定有對錯,但其實正因為我們太固著在這個學科,反而忽略了它溝通的本質。

我們當初為什麼要學英文?是為了希望我們可以更好的跟臺灣以外的不同人溝通。當然會有人說,那我們也可以學其他外語,沒有錯,可是如果我們現在放在全球的角度來看的話,英語應該是世界上目前最常用的通用語,所以國家選擇英語作為我們學的外語,其實沒有不好啊,因為我們總是要以最有限的資源來做效益最大的事情。

對我來說,雙語學科教學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然語言互動的環境,我們才有可能讓學生開始把這個語言回歸到溝通的本質。未來如果我們操作雙語學科教學,提供學生這樣的環境,讓學生瞭解到說他在學校裡面中文跟英文,都是可以拿來日常溝通的語言工具,那我覺得這其實並沒有不好。

說真的把英語作為一個學科,是最好能夠提升學生英語學力的一個做法,但是正因為它連結考試,尤其是重要的升學考試,那很自然的,很多人就會把英文視為是學科,而且是考試的分數,不會把它回歸到語言溝通的本質。如果我們今天能在學校裡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溝通環境,我們在英語課裡面學到的東西,可以在其他學科、雙語教學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得到一些應用,我們比較有可能期待學生把英語這個語言回歸到溝通工具的本質。

問:老師曾經在《雙語教育》這本書裡提到,語言環境的建置不能只靠學校,也要靠整個社會。能否和我們多聊聊您的看法?

今天真的要改變這麼多世代臺灣人語言使用的習慣,絕對不是只單靠學校體系,因為我們過去就是讓學校體系承載著社會所有的期待,好像只要教育改變了,很多社會問題都會得到解決。但其實教育只是眾多社會環節裡面的一個,我們不要忘記,其實學校以外的整個社會環境都要跟著做調整──這就回應到我前面剛剛講的,這絕對是影響好幾個世代的龐大社會工程。

我覺得如果臺灣的人變成雙語、甚至是更多語(的人才),對整個臺灣的發展並不是一件壞事。現在雙語、多語是全球趨勢,臺灣目前提出雙語政策也不是國際上跑得很快的,你看加拿大跟新加坡都在 1960 年代開始做,歐盟所謂雙語或多語的教學也有 30 幾年的經驗,所以其實以臺灣目前來看的話,我覺得這個倒不是一個錯誤的方向。我們要思考的重點是,我們在這個方向下,怎麼樣讓這件事情可以做對、做好,最終對臺灣大部分的人有益。

問:有些人覺得,雙語課堂上中英混用,會讓孩子英文沒進步、中文變更差,您怎麼看?

其實我們如果把時間點往前推,在當時的雙語國家政策、現在的雙語政策出來之前,我們是不是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教育界或者是社會大眾,都覺得我們學生的中文好像退步了?既然當時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表示不是我們今天推雙語,才讓中文退步。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在討論語言使用的時候,要跟當時的社會情境做更好的連結,我相信如果我們推動的方法適當的話,其實這兩種語言的能力是可以都維持的,甚至學生更可以在這兩種語言間轉換。

在下半場的節目中,子斌教授將提供老師和家長們陪伴孩子的具體建議,並分享自己同為家長的教育之道。

*更多「雙語教育」深度分析,盡在《換日線》夏季刊《雙語教育 2030:借鏡新加坡》。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別讓英文考試成績,蒙蔽了語言「溝通」的本質!──臺師大林子斌教授談「雙語教育」》,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重英文、輕華文,「兩頭不到岸」?──新加坡雙語教育效果,看一個世代就知道

荷蘭人的英文為何那麼好?──分析「排名第一」的四大原因,以及外語教育如何施力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