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台日幼兒園比一比,超有趣觀察大公開!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近年來,日本政府極力推動「幼保無償化」,今(2024)年更宣示國內已無任何申請不到保育園的「待機兒童」。

從事幼教工作已 16 年的《換日線》專欄作者楊逸飛,目前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他 35 歲開始自學英文、日文,39 歲時前往日本留學,並透過一系列文章記錄自己的「不惑大叔」留學生活。

楊逸飛原以為台灣的幼托園所已很複雜,沒想到在接觸日本的體系後,才驚覺台灣的分類其實很「簡單」──怎麼說呢?以下我們將與逸飛聊聊他對台、日幼教體制的觀察,分別又有哪些文化與特色?

問:台灣的幼教系統大致上包含哪些類型?

台灣相對單純,我們是用「年齡」來區分:2 歲以下的托育服務機構是托嬰中心,歸社福系統、由衛福部管轄;2-5 歲就是教育部所管,我們所統稱的幼兒園。

如果用種類來區分,會有「公幼」、「私幼」、大家常聽到的「非營利幼兒園」,還有可能偶爾會聽到的「準公幼」幼兒園──可以理解為接受台灣政府補助的私幼,以及設立在國營企業底下的「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我當時覺得,台灣分 5 類已經很多了,想不到去日本之後才發現,他們大概有 15 類,等於是台灣的 3 倍,因此覺得很不可思議。

問:您認為日本的幼教體系更複雜,他們有哪些分類?

日本的幼教系統非常複雜,但這個複雜倒也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各位如果有去過日本旅遊就知道,日本人非常喜歡把東西做得很細緻:例如我們在神社所看到的鳥居,每個部分都有一個名稱;日本刀也是,每一個部位有對應的名稱;清酒的釀造跟販賣的種類,也可以說是所有酒類之冠,幾乎有二三十種,光看完它都不太容易。

關於日本的幼教體系,我認為最值得談的可以分為兩大系統:一個叫「保育系統」,就是各位常聽到的保育園;另外就是所謂的「幼稚園系統」。前者主要是照顧好兒童的生命跟安全,讓他們快樂平安成長;後者早期是開給皇族小孩上的,因此比較像是小學的先修班,通常只有 4 個小時,是為了小學而預備的正式上課,因此以前的幼稚園不是人人都上得起。台灣在日本殖民時期,幼稚園會給台灣的貴族或日本皇族的小孩子上,日本直到目前都還保有這樣的系統,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台灣幼稚園的發展歷史,是從日本那邊過來的。

而隨著時代變遷,雙薪家庭變多,幼稚園、保育園的數量也增加,但日本又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廢除傳統的民族,因此還會有「幼稚園之下的保育園」、「保育園底下的幼稚園」,以及「保育園與幼稚園綜合」等型態。

此外,我們去日本旅遊,或在日劇上看到的,街上有一排排小朋友穿得很整齊、戴著像《櫻桃小丸子》裡的學校帽子,這時你可以特別留意他們身上制服的幼兒園名稱,若有「認可」這兩個字,代表他們讀的園所符合特定標準、有接受國家補助。只要就讀「認可保育園」,費用幾乎是免費,符合政府在推的「無償化」。

由於便宜,「認可保育園」確實滿搶手,我也參加過幾次他們的參觀會,保育園會開放給社區家長參觀,園所也會說明目前的排序,讓家長評估自己大概是在第幾順位。父母通常會參觀好幾所,以確定自己的孩子比較有機會去讀哪一間。不過日本現在面臨少子化,相信這樣的狀況也會有所改變。

至於傳統單純的「幼稚園」,在日本是沒有認可制度的,家長要付出很貴的費用,而且托育時間只有 4 小時,還沒有供餐,得自己為孩子準備便當。聽下來你可能好奇,這樣的幼稚園在日本還多嗎?其實目前還是不少,雖然可能會漸漸變少,但這類幼稚園始終有一群忠實受眾。

其實,如果我自己有能力,也會喜歡這樣的形式,那 4 個小時純粹就是學習、適應人際互動。但隨著家長工作時間變長,現在還能夠去讀的孩子,家庭功能必須非常良好,表示家裡自己就可以提供生活、教育等完整功能。

問:日本的保育園不是想讀就讀得到?

這部分也有文化上的差異。

在台灣的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在日本若要上保育園,第一個條件是「家長雙薪」,父母親必須出示兩個人都有工作的證明,小孩才能進來。這不是要檢驗財力,而是在日本社會的觀念中,照顧小孩是父母的責任,所以必須在父母無法提供保育服務時,孩子才可以去保育園。除了雙薪工作,還包括家長生病、需要照顧長輩等各種原因,會用積分下去排。

而且,光是有工作還不見得可以,如果上面有阿公阿嬤,那不好意思小孩就要請他們顧,除非祖父母輩也有原因不行。

日本的概念跟台灣不太一樣,他們會覺得顧小孩是自己的責任,這也呼應了日本人「不好意思麻煩別人」的習慣,所以他們才會有這麼複雜的分類系統。而在台灣,不管家長有沒有工作,大家都會覺得送孩子去幼兒園是家長的權利。

問:您最印象深刻的日本保育園有哪些特色?

其中一間是位於宇都宮市的「向陽保育園」,它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位在鄉下、附近沒有觀光客會去旅遊,而且保育園是由一個 100 多年歷史的傳統日本建築所改造。過去,那棟建築是日本貴族的園舍,如今由一群熱心的家長組成協會營運,一進去彷彿來到大河劇的拍片現場,有很壯觀的樑柱、很大的庭院等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建築之外,是他們還保有日本很傳統的「自由遊戲」教育理念。「自由遊戲」可以說是日本保育園裡最經典的課程模式,不像台灣有一節節「課」的概念,他們會給孩子大量的時間去「玩」,一進學校就是開始玩,玩到累了想吃就吃,時間到了老師就把點心收起來,你不吃也沒關係,吃完再繼續去玩。我還親眼看到他們去田裡玩,整個身體跳進泥巴,全身衣服黑掉了也沒關係。

另一個保有的傳統,是他們讓孩子跪坐吃飯,也就是我們講的「正坐姿」。當然這在台灣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會覺得是不是在「虐待兒童」,但他們都很習慣,連聽故事都是跪坐。這種元素在東京其實已經很難看見,因為東京接觸西方比較久,已經西化。

另一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長崎擔任過志工的一間保育園,位在海邊。

因為在海邊,他們常常去海灘玩,也把「自由遊戲」發揮到極致,甚至是小孩子已經打架了,老師仍然讓他們「自由」解決。老師不介入處理的原因在於,日本人從小就需要學習「讀空氣」,因此吵架時必須想辦法解決問題,不能只仰賴成人,日本小孩也已經養成了不找老師的習慣,要嘛就是跟對方和談,不然就是跟他「拚了」。

在日本保育園可以觀察到很多「謀略」,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日劇總是有很多勾心鬥角的職場劇,他們從幼兒園時期,就必須學習一旦沒有大人時要怎麼化解衝突,而這還是回到他們的文化特性:不要去麻煩別人。也因此,到底「霸凌」對日本人來說是一種「成長的過程」還是「發展上的不適切」,在日本一直有兩派爭議。

問:您認為日本的「夜間保育園」營運模式,有可能在台灣發展嗎?

我在日本的這段期間,不論是參訪保育園或是各種機構,前前後後加起來大概有 20 間。其中,夜間保育園確實引起許多台灣讀者的好奇。

他們有幾種形式,最厲害的就是「24 小時」極限托育,基本上像便利商店一樣,隨時來送托都可以,還能用手機付款、買點數。另外一種就是固定時間的,像我自己在宇都宮風俗區觀摩過的,從晚上 6 點營業到早上 6 點,主要服務對象是有孩子的風俗業工作者、居酒屋老闆、泊車員,大部分孩子會來這邊吃晚餐,吃完就看個電視,然後晚上 8、9 點準備睡覺。

在台灣,我認為要經營 24 小時的保育園可能有點困難,不過我倒覺得到晚上 10 點可能是有機會的。有一間東京保育園的園長曾跟我分享,早期他們的家長都是風俗業者較多,現在則有律師、醫師、護理師等職業的人,因為大家的服務時間開始產生變化,已經變得不是單純只有提供給風俗業的家庭。

台灣其實也面臨這樣的狀況,大家的工作時間開始往後挪,或是工作型態變得更彈性,所以夜間保育的需求是有增加的。但我另外也觀察到,其實台灣早期在南部,政府也有試辦過夜間保育園,只是最終失敗,因為收不太到小孩子。

你會發現,日本跟台灣不一樣,台灣人在托育時,如果有需要過夜,家長喜歡找認識的朋友到家裡去,比較不會直接把孩子放在機構。台灣的居家托育──也就是我們講的給保母照顧,比日本更為盛行,因為在台灣人跟人的關係比較近,家長會更願意把孩子交給認識的人;日本則因為人際之間有一定的社會距離,比較不會去依靠親屬朋友。

我當時去參訪,老師和園長也告訴我:「這些夜間工作的爸媽也是日本國民,那為什麼政府不設立公立的夜間保育園來照顧他們的孩子?」這個道理我也認同,社會型態在轉變,既然大家都是有繳稅金的國民,那為什麼這群家長在生了小孩之後,必須自己花這麼多的錢來尋找所謂的保育服務?尤其是在日本提倡「幼保無償化」的當今。

問:身為中年留學的過來人,您還想對讀者說?

我在《換日線》的專欄叫「不惑大叔留學筆記」,當然後續還有很多文章要慢慢整理、撰寫,不過整體來說,這一年我在日本最大的收穫是,藉由我跟日本端的聯繫,我已經有能力把台灣的教育工作朋友們帶到日本的園所去參訪,這也是我這回中年留學的最大價值。

我也鼓勵讀者朋友們,如果你猶豫到底要不要出去,我覺得不一定每個人的「出走」都要這麼轟轟烈烈,你可以像我一樣,準備好久、慢慢磨個幾年再出發。也因為你已經鎖定了自己的需求,出國回來後一定會對職涯產生更深刻的影響,最終收穫到的這些能力,會接著讓你的職涯繼續往下展開。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日本幼教比台灣「複雜 3 倍」?台日幼兒園比一比,超有趣觀察大公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24 小時不打烊──家長救星?解密日本的「極限托育」制度

直擊日本「夜間保育園」:晚間到清晨限定!風俗區家庭的溫暖支柱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