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日本的超累師生比,為何終於改變?

作者:楊逸飛/不惑大叔留學筆記

一直以來,關於 4 歲、5 歲幼兒的「班級學生人數」與「保育士/幼教老師」配置比例,日本可以說是先進國家當中相當糟糕的案例,在 2024 年 4 月以前,日本的保育士/幼教老師與幼兒人數比例(以下簡稱師生比),3 歲的班級是 1:20,4 歲、5 歲是 1:30,也就是一位老師分別可帶 20、30 位幼兒。

這樣的規定長達 76 年都沒有改變,直到今年 4 月份,日本政府終於宣佈調降幼稚園與保育園的師生比,這也是日本自 1948 年以來首次對 4-5 歲兒童的師生比配置基準進行重新評估。

根據最新規定,往後 3 歲兒童班級的師生比,將從 1:20 變成 1:15;而 4-5 歲兒童班級的師生比,則會從 1:30 改為 1:25。在目前這段過渡期間,未能及時符合的園所並不會受到處罰。

日本幼教系統的班級人數為何這麼多?

其他國家的狀況如何呢?以台灣為例,目前 3-5 歲的法定師生比是 1:15,自 2023 年開始試行 1:12;多數歐美國家則落在 1:12-1:8 左右。也就是說,上述國家與日本相比,一名老師要負責的幼兒人數都相對較少。

那麼,為何日本幼教系統的班級人數較多?

有一種說法是基於文化特性而來。向來重視團結的日本,希望個人能在團體當中學習適應群體,而「大團體」有利於降低個人的角色,使得自我在群體當中更能學習服從。

畢竟,要在大團體中生存,若不懂得配合大家、不會「讀空氣」,確實很難適應良好。這個文化現象也存在於日本社會的各角落,並不僅限幼兒階段。

另一種說法,則是從歷史脈絡來看。日本保育士與幼稚園老師的配置基準,本身是在 1948 年確立的。當時試算的基礎,是立基於二戰之後的混亂社會,因此出現了數量龐大、需要被照顧的兒童,政府也就建立了兒童養護機構和乳兒院,讓這些兒童都能受到保護。

但因為人數真的太多,國家也因此制定了相應的基準,不過,依當時日本戰後的經濟狀況與社會水準,當然不可能做到多麼詳細的照顧,所以唯有在一個空間內盡可能容納越多兒童,才能確保有更多孩子有機會受到最基本的生活照顧。

還有一個角度,是從經濟成本來分析。日本政府會向保育機構提供營運補助金,其中,「保育士/幼教老師的人事費」是根據師生比來計算,若法規下修師生比,將使得老師人數變多、政府需要補助的人事費也就提高,進而大幅增加國家用於補助保育機構的人事費用,因此政府較無動力修法。

對於這些因素,京都大學的柴田教授曾公開表示,「日本政府過去對怎樣的『幼教師生比』較為理想,一直都很少研究,就算有科學調查,調查結果本身也沒被充分利用。」

既然如此,2024 年的現在,為何日本要調降幼教的師生比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項主因。

因應社會與家庭背景的改變

日本有「保育園」和「幼稚園」,兩者設立目的不同:前者主要因應父母都有工作而無法親自照顧孩童;後者則是讓幼兒可以預先學習正規小學的課程內容。因此,日本的保育園會有認定機制,確定父母親都有正職工作才可以使用;另一方面,正規幼稚園的功能在於預先學習,因此通常僅有 4 小時的上學時間(上午 9 點到下午 1 點左右)。

在過去的日本社會,父母雙方都有全職工作的家庭較少,因此在 1969 年時,大約有七成的 5 歲兒童會利用幼稚園或保育園服務,但「保育園」的兒童僅佔其中的兩成左右。也可以說,保育園是為了補足低收入家庭(因為當時需要父母都工作的家庭通常經濟上較為弱勢)托育服務而設立,而幼稚園則是中產階級家庭讓幼兒提早學習正規教育的場所。

但是,隨著工業化的普及、女性主義抬頭、社會經濟結構改變、貧富差距變大等因素,現在的日本社會有越來越多雙薪家庭,如今在 4-5 歲兒童中,上幼稚園和保育園的比例幾乎各半,使用保育園服務的家庭人數甚至快要超過幼稚園。

在這樣的變遷下,不難想像,如今日益複雜的社會,讓幼稚園與保育園需要面對更多樣化的挑戰。此外,隨著日本社會的發展,教育品質也逐漸朝向精緻化,成年人對兒童的生命與學習本質有了更多認識,使得「保育」這件事情,在社會中的角色已經發生變化,從原本作為補充弱勢家庭保育需求的福利措施,逐漸轉變為更多孩子生活和成長的支持基地,過去對幼教「只是要滿足幼兒生活需求」的想像,逐漸改變。

保育事故、不當對待案件數量增加

近年來,日本幼托現場的保育事故、不適當的保育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此時降低每位保育士/幼教老師負責的兒童人數,確實能有效提升保育品質,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更細心的照顧。

依照過去的標準,一名保育士通常需要照顧 30 名的 4-5 歲兒童,這樣的配置會造成一些兒童被忽視,尤其當老師需要花更多時間照顧特殊需要的孩子時,很容易導致爭吵或事故發生。

此外,人員配置過於緊繃,也使得保育士/幼教老師處於繁忙且缺乏餘裕的狀態,導致保育環境變得喧囂吵鬧、讓孩子感到不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可以說直接促成了不適當保育狀況頻頻發生。

民間傳出的改革聲量已難以阻擋

事實上,日本的幼教現場對於過去的班級人數一直相當不滿,民間甚至組成了名為「子どもたちにもう1人保育士を!実行委員会」(中譯:讓幼兒再多一名保育士!實行委員會)的組織,多次上街頭表達訴求,也舉辦研討會向大眾宣導。

該組織的訴求,其實是希望國家的編制標準,要多增加一位保育士/幼教老師到班級內,也就是把師生比降到 1:15 的基準。而根據相關調查,幼教現場對國家這樣的調整政策,仍然有八成認為遠遠不夠。

我對日本實務的現場觀察

以 2024 年 4 月為分水嶺,修法前後,日本每一位保育士/幼教老師要照顧的幼兒人數如下:

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雖然這次的師生比修正,主要是針對 3 歲到 5 歲幼兒,但日本在過去陸續已有調整其他年齡階段的配置基準:0 歲的基準在 1998 年修訂為現在的 3 人;1-2 歲的基準在 1967 年修訂為現在的 6 人;3 歲的基準是在 1969 修訂為 20 人;4 歲與 5 歲的基準則是在 1948 年後,一直到現在歷經了 76 年才修訂。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編制的基準只是國家制定的「最低標準」,日本各縣市其實早就已經因應當地狀況,提供比過去基準更好的班級人數政策。以埼玉縣的富士見市為例,在國家修法之前,就已經有更好的配置基準。

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筆者自己於留學日本期間,在當地保育園的參訪、志工經驗中,幾乎沒有看過真的讓一位保育士或老師照顧 30 名幼兒的園所,多數幼兒園的班級都還是有兩位保育士或老師。

日本實務上,各保育機構所制定的配置基準有所不同,很多私立幼兒園考量到保育士的工作環境、兒童的安全,因此配置較多的工作人員,讓一個班級內有兩位保育士或幼教老師。當然,即便如此,1:30 的現象仍存在於部分地方。

在當前日本的幼教現場,還是有極多數的人認為修法只是個開始,絕對不能讓政策就此結束,即便 2024 年有了新的進展,許多聲音仍持續呼籲:「還是需要更充裕的人員配置!」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堅持了 76 年,日本幼教「一打三十」的超累師生比,為何終於改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日本「金剛組」1400 歲的經營秘密

老師「餵芥末、推孩子撞桌」,這樣的幼稚園誰能放心?──從轟動中國的上海虐童案,談兩岸幼教的共同困境

作者簡介:

楊逸飛,公立幼兒園教師,35 歲開始認真自學英文與日文,2023 年(39 歲)前往日本留學。記錄自己的「中年大叔」留學生活,實現自己希望理解台日教育文化差異的想法。相信有別於年輕人的熱情奔放,中年的溫潤人生經驗,也能開展出獨特的留學經驗。中年的人生並非凋零的開始,而是逐漸沉澱,然後趨於內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