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比哈佛更難錄取!這所學校有什麼魅力?

作者:Crossing Campus

你聽過密涅瓦大學嗎?這所近年來攻佔各大媒體版面的學校,以錄取率不到 2%、比哈佛還低聞名。當然,錄取率只是反映了它的教學成效──在美國 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 大學學習評估的測驗當中,僅接受密涅瓦 8 個月「思考習慣訓練」的大一新生們,表現比全美 99% 的大四學生都還來得更好。

早在疫情開始之前,密涅瓦大學就是一所沒有校園的學校,所有的課程都透過自創的平台於線上進行。大學部的學生們會在 4 年內移動到世界的 7 個城市進行沉浸式學習。而碩士班的學生們則是採「全線上」的方式授課。

密涅瓦在課程設計方面更是與眾不同,以「思考習慣」為核心,強調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的情境當中,運用這一整套思考系統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問題。

這樣前衛又特別的教育,令全球許多學生趨之若鶩,即使年紀已過了傳統認知的「學生階段」者也不例外。這次《換日線》專訪的校友有 2 位就是已為人父,仍選擇重回校園,走進密涅瓦大學的案例。

密涅瓦校友李佳達、劉劭穎和黃禮宏分別為法律、醫學、心理背景出身,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為孩子而對未來教育產生的好奇,和想體驗密涅瓦特別的學習方式,選擇申請就讀密涅瓦大學的「決策科學碩士班」。在他們那一屆中,同學們也幾乎都是在職生。

密涅瓦的碩士班是透過全線上的方式進行申請,不需要報名費、也不看托福、雅思等檢定成績,而是以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測驗方式來篩選。每屆的錄取人數會控制在 19 人以下,並由當屆錄取的學生投票偏好的時間,再選出兩個時段來進行分班。

畢業時同樣要繳交碩士論文,題目由自己選定,雖然不侷限於課程教授的「思考習慣」相關內容,但在論文中需註明每個段落所使用的思考習慣;除了自己的指導教授外,也會邀請外部專家一起評核。至於學費方面,一個學期約為台幣 20 多萬,全額約為 110 多萬(視當時美元匯率而定)。

密涅瓦教育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綜合整理訪談內容,可歸納出以下 3 點:主動學習、解決問題、嚴格的課堂規則。

一、主動的學習態度,來自課程設計

「主動學習」已不是教育界的新鮮話題,108 課綱中也新增「自主學習」時段,但密涅瓦的課程對它的執著,是堅持融入所有課程設計之中。

密涅瓦的老師們認為,重要的不是花心力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而是要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投入程度。

每次上課前,都會有指定閱讀和課前作業需要完成。舉例來說,像是一堂「辯論課」,老師設計的活動是以「加州的水資源分配」為題,學生們必須在上課前看完當地居民、環保運動者等從不同立場出發的背景資料,在課堂中,則會隨機分組,並根據自己分配到的角色進行辯論。

因為事前的投入,學生們會更期待在課堂上實際運用到這些預習的內容;上課時,不會只有老師單向的講述,而是會設計活動、提供難度適中或有點挑戰的問題,讓學生們實際應用,在過程中練習,老師則會在活動結束後再給予回饋。

「你能為這個課堂貢獻些什麼?」在新生典禮上,教授曾這樣問過他們。在密涅瓦大學,每個人都要主動付出、投入,而不是被動地等著老師灌輸;學生的投入更會讓課程產生不同的樣貌,老師也和同學們一樣在學習。

黃禮宏分享,有一名教授經常會在聽到同學們以新的切入角度、或是他沒想過的方式舉例時,回饋道:「謝謝你讓我學到更多東西。」甚至還會將學生們提出的例子運用在往後的教學上,這樣的教學相長除了能夠碰撞出新的想法,更能夠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唯有當自己也能夠有所貢獻、而不是等著接受時,學習動機才會是最強烈的。

二、解決問題的素養:思考習慣

密涅瓦的課程強調與現實接軌,課堂中會以接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們實際應用「思考習慣」。

其中,讓三位校友都印象深刻的是,在學習「權力動態」這項思考習慣時的活動。

當時設定的情境為:建商想在少數族裔居住的地區開設大型商場,要舉辦一場公聽會,同學們分別代表不同立場,最後要討論出是否開發的決議。

法律背景出身的李佳達當時剛好被分派到「NGO 律師」的立場,他在辯論過程中使用「權力動態」這項思考習慣後,更能夠釐清案件中各角色的「權力關係」為何,並且該如何使用這樣的權力關係來影響這場談判──這是他過去在讀法律系時不曾學過的。

課堂會由像這樣一系列的大小活動串接,由深入淺,而且前後呼應,反覆運用到過去學習過的思考習慣。

最特別的是,在進行評分時,不是以各科的等第或分數來評價,而是以「思考習慣清單」來進行評分。在思考習慣清單上,學校會列出所有思考習慣的細項,而當學生在課堂上運用到了其中的某個思考習慣,老師就會給予評分或是回饋。

因此,最後呈現的不會是各科的總分,而是同學曾經用上了某項思考習慣幾次,以及這幾次的平均得分為多少。

在接受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之後,這套思考系統也能夠實際運用在工作和生活上。劉劭穎目前是在醫院或是企業做教育訓練,在上過密涅瓦的課程之後,在教學上不僅學習到「引導」與「講述」之間角色的切換,更能夠從對方的需求中,分析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從事業務相關工作的黃禮宏,則能夠在了解客戶需求時,問出更精準的問題,以真正釐清對方的需求,換句話說,他成為了「顧問型業務」,提高成交率。而李佳達更進一步將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帶到台灣,開設「決策思考力」的課程,也在高中開設選修課,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到這套思考習慣。

三、嚴格的課堂規定,線上課程不恍神

雖然是線上授課,但密涅瓦的課堂規定非常嚴格。在出缺勤方面,只要遲到 2 分鐘就算曠課、缺課,雖然研究所的規定比較寬鬆,但在大學部,主科只容許 2 次曠課,否則會因此而被當。就算缺課,也要看完課堂的錄影寫報告。

此外,密涅瓦的學生不是透過一般的視訊軟體上課,而是一套自己開發的平台,讓老師能更有效掌握整體上課情形以及活動流程。在上課時,所有人都必須全程開啟鏡頭,畫面上可以隨時看到所有同學,還能夠自由切割畫面,讓發言的同學出現在畫面中心,效果如同在實體課時站在講台前發表。

進行分組討論時,系統也會迅速分好組,可以省去許多等待或操作的時間。

如果有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切到其他視窗、分心在做其他事情時,老師那邊也會得知;但其實 3 位校友們都表示,課堂中必須要非常全神貫注地投入,連低頭抄筆記的時間都沒有了,根本無暇分心。

另外,這個平台也會控制老師和同學們發言的時間,課堂上不會只有老師一直在講課,也不會有同學整堂課都沒有發言。以上這些嚴格的課堂規定,都會在一開始就和學生們溝通好,也許這也是讓密涅瓦線上課程效果更好的原因之一。

挑戰:天文、醫學、物理,可能讓人吃不消

雖然 3 位校友都大力推薦密涅瓦碩士班,甚至還特別寫了一本書分享心得,但在他們眼裡,仍對部分課程設計有不同的聲音,或可提供未來潛在學生作參考。

在實際上過密涅瓦的課程之後,3 位校友認為課程的「選擇自由度」以及「內容難度」可以再進行調整。密涅瓦碩士班必須接受學校所安排的一整套課程,沒有辦法自行選課。

此外,由於課程不那麼強調引起學生動機,因此對於學完這套系統之後的想像比較模糊;他們認為要是未來的學生們能先了解這些能力可以如何應用,也許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修課的比例。

而課程主打「跨領域」縱然是項優勢,但是部分的內容過於專業、難度太高,對學生來說可能會造成過大的負擔。密涅瓦碩士班的學生們來自各個不同領域,如果剛好不是相關背景出身的話,光是在看課前閱讀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多的障礙。

他們認為最困難的領域是天文物理以及醫學相關的內容。李佳達分享,最讓他感到挫折的一堂課是有關「腸道益生菌」的實驗分析,也許這對醫學背景出身的劉劭穎而言很輕鬆,但是對他來說,光是要讀懂課前閱讀就有困難,何況最後還要提出問題、進行分析。

除了課程部分,黃禮宏也提到,在密涅瓦碩士班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彼此生活忙碌以及時差的問題,與同學的互動連結較少,我覺得這點非常可惜」,只能自己私下努力找時間主動與同學們交流。

結語:思考習慣,是一生的練習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線上課程的效果不如實體課,但實際上過密涅瓦課程的校友們,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並且覺得密涅瓦的效果遠大於實體課程。

「實體上課時,教室的座位會影響學生的投入程度,但全程開啟鏡頭的線上課程卻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上課時不只是面對老師,更是和每一位同學都面對面,這是只有在線上才能達成的效果。」黃禮宏說。

除了線上進行的學習方式外,密涅瓦課程圍繞著思考習慣出發,強調學生主動學習、打破科目領域的限制、與現實接軌等特色,都展示了未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也提供了不一樣的學習選擇。

他們也發現,每一屆都有兩到三位爸爸和李佳達、黃禮宏一樣,是為了學習「如何教小孩」而想親身來體驗密涅瓦的教學方式。他們也曾問創始團隊的老師,會不會讓小孩來唸密涅瓦大學,當時老師是這麼回答的:「這就交給他自己決定,但我會讓他在上大學之前學會密涅瓦的所有思考習慣。」

這也是 3 位校友的共同心聲:不論小孩、社會新鮮人或是任何工作者,思考習慣都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比哈佛更難錄取的學校,3 位密涅瓦台灣畢業生學到什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瘋「線上課程」之餘,別忘了這幾件比「學習」更重要的事情
【美國教我的一堂課】這裡的小學生活,沒有安親班與學習單──那些「比做功課更重要的事」

作者簡介:

Crossing Campus 前身為「校園天下」,延續「為校園而生」的理念,期待透過全新策展與規劃,把世界帶入校園、讓校園走進世界。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