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法國人的英文為何那麼「糟」?

作者:迷瑞 meRui/法生什麼事

我國 2030 雙語政策目標在於「厚植國人英語力」、「提升國家競爭力」等,在不同討論聲四起的同時,大家是否曾經思考過:為何是英語,而非其他語言?

英語好,無論在考試、職場上,很多時候的確更有優勢;但個人認為,沒有英美殖民歷史的臺灣,這樣做也可能是一種「自我殖民」。民間團體「多語臺灣,英語友善」行動聯盟在網路上突破萬人的連署,主張反對雙語政策,認為過度重視英語有違《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精神,將使其他語言被邊緣化。

這讓我反思,致力於創造良好的英語教學環境,聽起來似乎是讓臺灣人走向國際的好方法,為什麼受到這麼多反彈聲浪?反觀法國,雙語政策根本不可能在這裡執行,又是為什麼?

「不必學外語」的英文母語者

根據維基百科定義,「語言帝國主義」(Linguistic Imperialism)是指在優勢語言與其他語言之間,由於結構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使強勢語言長期維持的「支配地位」,將逐漸把主導語言轉移給說其他語言的人。

這樣的勢力可能將當地語言邊緣化,從而導致當地語言面臨廢棄甚至滅絕的風險,因此,它可能對語言和文化多樣性構成威脅。如今談到「語言帝國主義」,許多人會聯想到占主導地位的英語──因為它幾乎成了英語母語者之外,每個人最早開始學習的外語。

記得 2018 年來法國當中文助教時,我發現英文助教的數量特別多。英文是法國絕大多數學校提供的第一外語,平均課程時數也比第二或第三外語來得多,因此需要的助教也多出好幾倍。不過,從那時起我就默默觀察到一個現象:英文助教們會說法文的比例極低,尤以美國人最為明顯。

我認識了一位跟我用法語溝通的澳洲助教和一位美國助教,都曾偷偷與我抱怨她們不理解何以大部分的英語助教都不學習法文,「他們認為全世界都應該跟他們一起講英語,甚至抱怨法國人不跟他們講英語!那他們為什麼要來法國?來國外不就是應該學習當地語言、深入當地文化嗎?」

事實上,這便是一個經典的語言霸權例子。當你的母語被世界各地大量使用時,學外語的必要性就減少了,學習動機自然會減弱,很容易出現占優勢地位的現象。也就是說,別人在努力「迎向國際化地」學習你的母語時,身為母語人士的你,能輕而易舉地「不必學習該語言」就能與大多數人溝通。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 201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只有 20% 的美國學童在幼兒園到高中期間學習外語,相比歐洲有 90% 以上的學生至少學習一門其他語言,的確比例懸殊。《費加洛學生報》在 2018 年也證實了美國人學習外語的興趣逐年減弱,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在大學學習語言課程的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隨著全球化,從 2009 年開始下降,近年來更是急劇減少,光是 2013 年至 2016 年間,註冊外語課程的美國學生人數就下降了 9%

試著換位思考一下,倘若世界上的人都在學習中文,你到世界各地旅行時,大部分的人都能用中文和你溝通了,你還有動力學習外語嗎?我相信一定還是有人會想學外語,但動機與比例會變少許多。

在多語發展的歐洲,英文仍是主宰?

丹麥哥本哈根高級商業研究學院英語系研究主任、語言政策專家羅伯特菲利普森(Robert Phillipson)在其著作《English-Only Europe? Challenging Language Policy》就曾提出,英語在歐洲機構中成為霸權導致的問題:「說英語的人和不說英語的人之間存在著根本的不平等,語言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我們的思維正在英語化,這是一種正在侵蝕多樣性的『麥當勞化』。」

1973 年英國加入歐盟時,歐盟委員會 60% 的文件是用法語寫的,40% 是用德語撰寫;但如今,歐盟委員會有 82% 的人使用英語,只有 3% 的人使用法語。巴黎政治學院政治學教授 Christian Lequesne 談及,英語在歐洲機構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甚至是霸權地位,即便 2000 年《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 22 條中明訂歐盟尊重語言多樣性;第 21 條禁止任何基於語言的歧視,24 種官方語言理論上擁有相同的權利。但很明顯地,英語仍然在歐洲有著不可取代的影響力。

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OIF)在 2018 年 10 月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聯合國也一樣有這樣的英語霸權現象。在位於紐約的總部大樓,有近 85% 的文檔是用英語編寫的,只有 2% 用法語編寫。即便是在法語區的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辦事處,英語使用仍然占了 84% 之多。

英國脫歐,歐盟成員國僅剩馬爾他與愛爾蘭以英語為母語,於情於理似乎都不再應該使用英語當作溝通語言。然曾有報告顯示,67% 的歐盟人口認為英語是最有用的外語。那麼不用英語,又該用哪一個語言才好?

法國,拒絕英語霸權的一股「清流」?

既然歐洲各國相當仰賴英語進行溝通,那為什麼法國人的英語似乎沒有進步?法國人的英語不好,不只是所有來法國旅行的外國人都深深有感,甚至是法國人自己都大方承認的事實。

根據全球英語能力指標(EF EPI)報告,在 111 個國家當中,法國排名 34,屬於「中級水平」,雖然不在榜單最末,卻是所有歐洲國家中吊車尾的國度。到底原因該歸咎於什麼?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法國官方堅守「法語保護主義」。EF Education First 的 Adeline Prévost 在《Europe 1》受訪時感嘆著:「法國非常害怕因為掌握另一種語言,而失去對自己文化的認同。

法國相當重視法語,這點相信來法國留學或求職的人都清楚明白。不但提供文件時經常需要出示法語能力的證明,不會法語也無法申請許多課程,相較鄰國荷蘭、德國等友善英語的情形,若要在法國生活,「英語好」似乎不是一張王牌,原因就與法國相當保護法語地位有關。

舉例來說,法國的外來原聲電影很少,電影院內的場次經常會以「法語發音」,比例較原始發音多出許多,而且只要是法語發音就沒有字幕。不過對此,法國華爾街學院創始人、個人和公司課程專家 Natanael Wright 即表示:那些英語能力良好的國家,多數使用原聲並只加上字幕,讓觀眾可以訓練英語聽說;而在法國卻總是改成法語發音,讓法國人習慣英語的機會太少。

不僅是電影院,法國人習慣聽法語,也使得很多電視台播出的新聞只有法語發音、不需有法語字幕,可見看字幕讓法國人感到疲倦,更何況是英語(外語)字幕。

對此,EF Education First 法國分公司總經理 Nenad Djokic 持批判意見,認為法國不想過分重視某一特定語言、擔心法語會因英語而「消亡」的想法非常荒謬。他舉出瑞典人並沒有因為會講英語而就變得「不是瑞典人」,而且英語也從未取代過瑞典語,「雙語政策並不會導致本土語言的消失。」

法國的外語教育政策困境

有非常多的人批評法國人英語能力不好,都是國家在「外語教育」方面出了問題。各大媒體如 TF1、BFMTV 和 Actu.fr 都曾做過《為什麼法國人的外語能力這麼糟》系列報導,不約而同指出法國教育系統沒有為外語分配足夠的時數,且課堂人數太多、教師的外語培訓不夠,導致每個人沒有足夠的練習機會,因此法國學生格外害怕犯錯、不敢開口講英文,這些都是法國人外語能力不好的原因。

根據法國國民教育評鑑審議會(Cnesco)的數據,2019 年,有高達 75% 的法國初中畢業生難以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也難以說出大致正確的英語口語。如今,馬克宏政府於 2022 年 12 月也宣布了一項加強外語學習的改革計畫:目標在 2025 年,至少 80% 的學生於國中畢業(3ème)時,英語或其他選修外語至少達到 A2 級水平。

上述政策涉及各級義務教育層面,例如:從幼稚園必須開始學習第一外語、小學每日練習 20 分鐘;中學開始學兩種語言(其中一種必須是英語)、高中開始可以有第三語言等等;並強制規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第一外語,大量著重聽與說。

有趣的是,在法國,儘管大家的第一外語通常會是英語,也深知英語在國際的重要性,整體政策依然環繞著各種外語,而非獨尊英文,希望給學生有更多認識其他語言的機會

有關如何權衡英語、母語,以及其他語言的學習比例,各國似乎難有一套「完美」的正解,你認為呢?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法國人的英文為何那麼「糟」?──在這裡,雙語政策不可能發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瑞士到底講什麼語言?

荷蘭人的英文為何那麼好?──分析「排名第一」的四大原因,以及外語教育如何施力

作者簡介:

迷瑞(meRui),著迷迷失在異文化世界裡的瑞。21 歲初次到法國交換後,意外開啟了與法國牽扯不斷的命運。 台師大華語教學所畢,在法國大學教中文。 堅持用沙發衝浪認識這個世界,喜歡旅行得像一場生活、生活得像一場旅行。寫實你想像外的法式生活,談談異鄉的寂寞與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