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澳洲大學暑假放 4 個月,學生為何仍壓力大?

從墨大法學院圖書館俯瞰校園。圖/廖宥甯 攝影
從墨大法學院圖書館俯瞰校園。圖/廖宥甯 攝影

作者:廖宥甯 Jocelyn Liao

和臺灣隔著一條赤道、季節相反的澳洲,因為相對其他英語系國家便宜的學費,和臺灣時差較小、距離較近,以及節節攀升的《QS 世界大學排名》,成為不少臺灣學生前往海外留學的熱門選擇。

正於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商學院就讀的 Chu 觀察到,光是墨爾本大學臺灣學生會的 LINE 群組裡就有約 500 人,走在附近街上,也能看到迷客夏、貢茶等臺灣手搖飲料店。

是什麼原因,讓 Chu 願意坐上航程 9 小時的飛機,從太平洋上的小島來到這塊四面環海的大陸上呢?

學涯轉折:從公立高中到 IB 教育;夢想去英國變成去澳洲

「出國讀書一直都是我的職涯規劃選項之一,因為大學對我來說不只是念書,更是拓展視野和人脈的好時機。」從高中就懷有留學夢的 Chu,為了夢想決定離開第一志願的公立高中,轉讀國際班從頭銜接 IBDP 的兩年制課程。

回憶起高中時學習 IB 課綱的血淚過往,Chu 認為 IB 課綱和臺灣體制內教育南轅北轍,特別著重培養學生寫論文和申論題的能力。「IB 課綱下的每個科目都必須繳交論文作為作業,還要另外交一篇哲學性質的論文,和自選科目的延伸論文;而且無論是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在試卷和大考中,分數佔比較重的題目都是申論題。所以國外的學校都有個普遍共識:從 IB 畢業的學生都很會寫論文。

Chu 將目標聚焦在英語系國家,尤其是文化和演員湯姆希德斯頓(Tom Hiddleston)讓她著迷的英國。申請結果公布後,在英國學校方面她只有申請到自己的保底選項,同時,也獲得了澳洲墨爾本大學的 offer,站在人生交叉路口的她因此陷入兩難:該前往在原先規劃中,但不盡如人意的倫敦學校;還是選擇意外之喜的墨爾本?

「後來我考慮到墨大的選課限制比較寬鬆,比起英國的大學,前者有更多學分讓學生修習非本系的課程。而且澳洲的大學學制和英國一樣,只要讀 3 年就能畢業,所以我決定來墨爾本!」

一窺澳洲的大學學制:3 年制、一學期 12 週,商學院流行雙主修?

一般來說,澳洲學士(Bachelor)是 3 年制,和英國大學都有榮譽學士(Honours)制度,即在修習完一般學士的 3 年課程後,再進修第四年的課程。「在墨爾本大學,若想拿到榮譽學士學位,必須在前 3 年保持優異成績才可以申請,而榮譽學士學位又有助於碩博士的申請。」Chu 補充說明。

墨大校園內部的歐式建築。圖/廖宥甯 攝影
墨大校園內部的歐式建築。圖/廖宥甯 攝影

至於學期週數,墨爾本大學一學期有 12 個「教學週」,學期中會有一個禮拜的期中假,教學週結束後緊接著一個禮拜的「複習週」,複習週之後則是為期 3 週的「期末考」。所以如果將墨爾本大學的教學週、複習週和期末考的時間全部相加,基本上也有 16 週,和臺大上個學年剛上路的新制度學期週數相同。

「因為教學週只有 12 週,課程和作業排程都很緊湊,通常開學第二週就要開始準備第一份作業了。」Chu 將單數週暱稱為「Essay 死線週」,學生們常常在這幾週熬夜趕報告:「在這裡,不知道是否有什麼約定俗成的習慣,教授們似乎都會把作業死線壓在單數週。」

至於寒暑假,墨大寒假表訂約一個月、暑假約 3 個月,「如果你的期末考時程很集中又靠前,那麼恭喜你可以提早放假,」Chu 幽默地表示,「要是你選的科目剛好都沒有期末考,那你可以直接在教學週後『消失』,多放整整一個月的假。」

不過,Chu 在第一次面對逼近 4 個月的暑假時,心裡的惶恐遠多於欣喜:「我是在臺灣的秋天、澳洲的春天入學,所以才到澳洲上學和生活不到半年,就要開始放 4 個月的大長假,當時的我其實很慌。」但 Chu 也學著調整自己的腳步,在和臺灣不太相同的制度下找回節奏。

另外,Chu 所就讀的墨爾本大學商學院,入學時不用選系,與臺灣普遍的大學選系思維不同,「我們是自己排課表時,對照想修的主修學分規則選擇課程,畢業時若有完成該系的學分標準,就能拿到那個主修學分。」以商學院為例,「商院大一有很多導論課,基本上無論你未來走商管的哪個方面,都會修到這些導論課,這和所謂『大一不分系』的概念頗為相似。」

墨爾本大學商學院(Bachelor of Commerce)轄下共有 6 個科系:會計(Accounting)、精算(Actuarial Studies)、經濟(Economics)、金融(Finance)、管理((Management)與行銷(Marketing)。觀察下來,不少該校商院學生都會選擇雙主修,除了「精算系」因為課程學分重,因此學校規定精算系學生不能雙主修。

離鄉背井甘苦談

雖然 Chu 一學期的課只有 4 科,但一門課每週至少要花 10 小時在該科包含的講堂(Lecture,由教授上課,每堂可能超過百人)、助教討論課(Tutorial,助教從大學到博士畢業都有,每堂 20 人左右)或自習上,「所以課表雖然看起來很空,可是一天還是要花 8 小時讀書。

「在墨爾本大學經歷的各種考試、作業、小組討論和報告,以及上課風格、對自身學習的掌握度,對我來說很像臺灣公立高中和 IB 學制的混合體,我很感謝我以前的『混血』經歷,讓我還算是適應良好。」Chu 目前並沒有拿獎學金,不過她有同學連房租都是用獎學金繳的,「當我們期末因為考試而感到焦慮時,那位同學安慰我們,再怎麼樣都不會有她慘,因為她如果被當就要露宿街頭了⋯⋯。」

除了課業外,Chu 在澳洲的生活也遇到不少挑戰,像是在墨爾本的外食開銷不是一筆小數字,隨便一餐就要 20、30 澳幣(約新臺幣 420-630 元),「平時我都買菜回來自己煮,也會和室友們互相照應餵食彼此,來澳洲後我的廚藝進步不少。」

關於生活,Chu 特別提起澳洲公家機關和私人企業的辦事效率,「無論公私機關辦事都很『拖』,連簡單地更改電信方案,都要耗上將近 2 小時,那家電信公司還是澳洲最大的電信公司!」

墨爾本街景。圖/廖宥甯 攝影
墨爾本街景。圖/廖宥甯 攝影

結語

許多人會好奇:家庭經濟狀況普通的學生,適合出國讀大學嗎?

Chu 以自身經驗分享:「比起問別人自己適不適合出國留學,不如先試著多方蒐集資訊,反思你重視的是什麼,能不能因為留學獲得未來就業或移民的優勢、經歷、人脈、學識等等,再來考慮因為留學所付出的時間、經歷和金錢等機會成本是否值得。

從臺灣公立高中轉到 IB 學校,再從北半球遠渡重洋到澳洲,Chu 不停地轉換跑道,但這些變化對她來說都不是截斷式的改變,而是不斷堆疊的人生過程。

「如果有人在『開拓新機會』和『害怕前功盡棄』之間搖擺,我會想告訴他:我們現在處的位置都奠基在之前走過的每一步路上,所有付出和收穫都不會徒勞;但也別忘了,接下來往前走的每一步,也都會是新的機遇。」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南半球讀大學:一學期 12 週、暑假有 4 個月,我在墨爾本大學仍「壓力山大」?》,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大生搶下田?一堂拒收「公主、王子病」學生的選修課
一學分等於 27 小時?期末考可以「考到滿意為止」?──芬蘭大學令我驚奇的「四大學制特色」

作者簡介:

廖宥甯 Jocelyn Liao,是 Z 世代成員也是九年級生,想進入新聞業的歷史系學生,未成年即在臺灣各城市間漂泊的彰化鄉下小孩,姓名第三個字為了平仄和諧請讀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