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虎媽再掀論戰,教育到底怎麼做才對?

作者:Dr. 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第一次接觸《虎媽的戰歌》這本書,是當年剛生完小孩的時候,因為兒子喝奶通常要喝上一個小時;再加上作者文筆流暢,許多詼諧的幽默經常戳中我笑點,讓我在「乳牛生涯」中一點一滴拜讀完。

《虎媽的戰歌》,引發兩極批評

2020 年,美國《檀報》的作者撰寫有關虎媽和其女的近況報導,於是虎媽(本名蔡美兒)的故事再度被翻出來。雖說這本書剛出版時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甚至被批評虎媽行徑是虐待小孩的行為,但是《檀報》作者表示,這個論調在八九年後被狂打臉,因虎媽的女兒雙雙優秀到不行,都是哈佛(非社區)大學畢業,可謂前途無量,更對虎媽的教育方式表示感激。

正如現在兩極化的世代當道,在美國「非紅(共和黨)即藍(民主黨)」(接著「抹紅」)、在台灣「非綠即藍」(接著再度抹紅),這議題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並分為兩派──要不稱虎媽是「母親楷模」、要不稱她為「惡魔榜樣」。

虎式教育的精隨並不在於蔡美兒本身對女兒打罵多少,而是兩個堅持:一是任何事情要做到最好,最好做出成績來;二是給予小孩非常少(或是沒有)商量的餘地。不同於美式教育讓小孩摸索各式各樣的興趣,虎式教育則會集中火力在課業和一項才藝上,以蔡美兒的例子來說,兩個女兒一個是練鋼琴、一個是練小提琴,在蔡美兒的堅持每日練琴練 3 小時,就算在希臘小島上也要找鋼琴給女兒練習。最後大女兒在高中時站上卡內基大廳演出、小女兒也在小小年紀就在歐洲各地演出。換言之,每個孩子都有可雕塑之處,只要父母的決心夠強,就可以逼出孩子的潛力,使其發揮最大的長處。

虎媽曾經說過,這本書是在講述一個「叛逆的故事」,最後的結尾也頗有意思:小女兒受不了虎媽的高壓政策最終反彈,在母女衝突爆發至最高點的時候,放棄拉小提琴,逼得虎媽不得不讓步──但你認為這表示虎媽改變了嗎?並沒有。沒多久後小女兒愛上打網球,這次堅決反對虎媽介入。於是虎媽便自己鑽研網球各種技巧,偷偷觀察小女兒的姿勢體態,並且私下和教練商量如何幫助女兒改進(再另外把簡訊刪除好不被小女兒看見),然後趁女兒不注意的時候給予各種建設性的提醒,虎媽在文末寫著,「我知道她可能會摀住耳朵,可能會和我吵,但我也深知她打從心裡知道,我是對的。」

「虎寶們的逆襲」:對下一代選擇放手

不少其他經歷虎式教育的孩子(被稱之為「虎寶」),因為這本書的關係,紛紛站出來為反對虎式教育發聲, Kim Wong Keltner 撰寫了《虎寶的逆襲》(暫譯)(Tiger Babies Strike Back)一書。她在書中說,「雖說我一輩子都拿全 A:在柏克萊大學 4 年內拿下雙學士學位、在我丈夫念研究所時全職工作養家、在 38 歲之前寫了三本書,同時還在養育一名很棒的小孩。但你知道我媽怎麼看待我嗎?她覺得我很懶惰。」

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的訪問時,她也承認因為虎式教育的高壓,讓她選擇對下一代堅持放手的概念(類似放縱型教育),「虎式教育的第一缺點,是認定拿 A 的學生比較高尚。第二,則是許多亞裔學生因為這樣的教育,而感到嚴重的孤寂和焦慮⋯⋯對於我自己的女兒⋯⋯我覺得讓她自己嘗試學習沒甚麼不好,即便她拿一個 C 回家⋯⋯你必須要讓她的生命中有錯誤的空間⋯⋯或許(她)會有進不了好大學的恐懼,但(好過於)無論多努力也永遠不能滿足父母(的恐懼)。」《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也指出類似的概念,撰寫人 Ryan Park 也是一名虎寶,畢業於哈佛法學院,且曾經在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金斯伯格和戴維蘇特旗下當書記員。他舉出一個亞裔美籍心理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發展最平衡也健全的孩子,來自於恩威並施的教育,家長要求的是孩子敬重的愛,而不是恐懼的服從,當他們嚴厲的同時,卻也全面的支持孩子。他們或許會引導孩子,卻也表達對孩子良善寬厚的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嚴厲的手搭配溫暖的擁抱,是最好的平衡。這也是我努力想提供給我女兒的教育方式。」

每種教育方式都不完美,但都有可取之處

有意思的是,Kim Keltner 和 Ryan Park 兩人所提出的方式,貌似包括快樂至上的放縱型教育(Permissive Parenting),和近年來頗盛行的積極育兒法(Positive Parenting),但這兩種教育方式也都有他們自身的問題。根據心理學博士 Jonice Webb 指出,「家長對孩子的愛必須經過衝突。也是經過這些衝突的過程,才得以造就一名健全的孩子。」許多放縱型的孩子除了不知道如何做該做(但卻不想做)的事情以外,很多時候也往往和他人不知道如何有著更深一層的關係。

而《BBC》新聞的報導也強調,積極育兒法要求家長以正面態度來面對孩子,但是當家長不被允許展現任何負面情緒時,很多時候也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學家 Coifman 說道,「我們會犯錯。我們會生氣⋯⋯這對人類來說都是正常的,對父母來說也是正常的。」這不是否定積極育兒法正面的地方,但是期許父母永遠和顏悅色充滿正能量不但不切實際,同時也缺少了讓孩子學會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

換言之,每種教育方法都不完美,但都有它的可取之處和不完善的地方,虎式教育也是如此。史丹佛大學的一項調查指出發現,無論虎式還是西式教育(在這裡為方便討論,姑且將西式教育定義為非虎式的代表,雖說除了這兩種以外還是有千千萬萬個不同教育方式)都可以刺激孩子,成為向上的動力。

Alyssa Fu 博士指出,西方孩子看父母更像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形容父母時也以父母的容貌或興趣為主。而亞裔孩子則往往將父母看作是自己的一部份,雖說亞裔父母對孩子有更多的要求,但這往往並不會傷害他們對父母的感情。「在面對失敗時,亞裔學生會因著父母的支持而更有動力繼續向前,但西方學生反而會覺得必須自己孤單一人重新站起來繼續走。」傅博士在調查末了,也對於虎媽這個名詞有新的見解,「虎媽並不是只是命令孩子獨自一人往前衝,而是自己也義無反顧的投入孩子的各項成就中,幫助孩子成功。當亞裔孩子和父母有好的連結時,他們更可以從虎媽的壓力中得益。」

身為虎寶:我寬恕母親的傷害,也感激母親的付出

你或許不需要虎式教育的雷鋒厲行才擁有好成績,但鮮少人輕輕鬆鬆就能拿到文憑。如何能夠願意一再的努力,達到最好的自己,才是虎式教育最珍貴的地方。身為一名虎寶(沒錯,我的母親也是個虎媽),成年後我花很多的時間學習如何平衡自己,不讓自己衝過頭,適度的對自己說這樣就夠了,好不讓想要更好的心情演變成為焦慮不安的情緒。

透過心理諮商,我也得以用更持平的角度去看待虎式教育嚴厲的一面。我承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我們往往被教導著孝字至上,不被鼓勵孩子用除了順從以外的角度去看父母。但一味地壓抑,很多時候反而會讓我們無法抽離對父母壓抑的情緒,有些人甚至選擇和父母越走越遠。如果父母給予你的教育方式傷害到你,怪罪他們並不能解決問題。你無法改變過去,卻可以改變看事情的態度。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資訊爆炸,對父母那一輩來說是一種奢侈。但我不認為用這個奢侈來輕看父母的付出是健康的心態。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父母,除了上上一輩所傳述下來的教養方式以外,沒有人教他們思考或尋找其他的方式。如果你今天生長在那個年代,有著你父母所擁有的經歷,說不定也會選擇同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能做的,是認清父母教養方式的優缺點,或許我們不需要同意,但可以試圖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也是經由這樣的過程,才能夠幫助我們放下,且饒恕傷害我們,卻深深愛著我們的父母親。

我對於自身虎媽當年不妥協的作風,其實是感謝的。雖然她的教育方式並不完美,但成就了今天的我。當我願意藉由信仰的力量放下與饒恕後,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剝奪自由的母親,而是一個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心力,並且沒有自己的全職媽媽。在我沒有光環、沒有學歷、對世事都一竅不通的時候,她用她最大的努力和心力,讓我認識自己的潛力,逼出一個,我不知道能夠達到的自己。

為此,我將永遠感謝她。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虎媽的戰歌》出版 9 年再掀論戰:「教育到底怎麼做才對?」一個「虎寶」的告白》,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面對情緒勒索:不要期待父母會改變,請多幫著自己

百位學者跨國研究:以「正向教養」哲學用愛教育孩子,卻讓家長「親職倦怠」更嚴重?

作者簡介:

我是 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 UCLA 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 NYU 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機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