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虎媽後悔了!有錢人家孩子的壓力,比貧民窟孩子更大?

作者:Dr. 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作者蔡美兒(Amy Chua),大概是虎式教育中最知名的成功案例之一,從小威脅利誘孩子彈 3 到 6 小時的鋼琴和做不完的功課,成長過程中鮮少玩樂更不准去朋友家睡過夜(sleepover),造就孩子年紀輕輕就到卡內基大廳和歐洲演奏,日後兩個女兒也順利申請上哈佛大學。

虎媽去(2023)年底接受《每日郵報》(Daily Mail)專訪,表示 5 年前被診斷出憩室炎,被醫師告誡有生命危險。蔡美兒說,「我的其中一個肺失去功能,八條管子插在身上,頭髮全掉光,每個器官逐漸當機⋯⋯這才發現若死在醫院,我有太多話沒機會對女兒們說。比如,『我為你感到驕傲。或許我常找你碴、對你雞蛋裡挑骨頭地給予批評,但是你比我更優秀傑出,超出我預期的太多太多。』

蔡美兒坦承她平日不說上述這類型的話,最後悔的是情緒失控時對孩子的用語刻薄又難聽,從「垃圾」到「沒用」都說出口。她花一年才從病痛中完全恢復。這場病讓她柔軟許多,她表示能理解當年《虎媽的戰歌》過度自信的語氣激怒許多人且飽受輿論批評。現在蔡美兒和女兒關係緊密,大女兒 Sophia 畢業於耶魯法學院並任職軍方律師,小女兒 Lulu 則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目前在邁阿密實習。

Lulu 在受訪時誠實地說道,「我的童年有快樂也有不容易……我在很小年紀就失去童年所該有的無知、快樂和好奇心,而被排山倒海來的巨大壓力所替代。」《虎媽的戰歌》詳細撰寫 Lulu 對母親大吼「我恨你」和摔東西的抗議橋段,最終讓蔡美兒退一步放手。Lulu 謙虛地說養育自己也不容易。不同於許多人進名校所擁有的「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她認為高壓教育下長大,讓她在大學時更加享受獨立生活。雖說 Lulu 承認母親的虎式教育好多於壞,但是她不確定是否會用至下一代,反而更傾向於給予孩子選擇和發聲的權利。

「口嫌體正直」的隱性虎式教育

曾經風聞一時的虎式教育在美國被批評討伐,現今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謾罵或肢體暴力都比上一代減少許多,因此也鮮少會承認自己「虎」。然而時空或許變換,但是就算不打不罵,父母們對下一代教育的迷惘和焦慮,以及對兒女的高期許演變為營造高壓的學習環境,卻依然根深蒂固延伸至今,我把這種情況稱為「隱性虎式教育」。

美國社會中的隱性虎爸虎媽們,會用更迂迴的方式要求孩子。他們會高談闊論自己不是迂腐古板拿藤條逼小孩的新移民父母,可能還會標榜自己用正向教養讓孩子成為快樂的高知識份子。但是真叫父母放養孩子,假期時耍廢放空他們也做不到。他們更可能「口嫌體正直」,說要孩子快樂,一轉身又軟硬兼施要求孩子學中文西班牙文法文(在亞洲的孩子則是學英文)或做各類的數學自然等題目好超前同儕。

跟蔡美兒養育孩子的時空相比,現在有一大部分在好學區的家庭都得雙薪才能負擔昂貴的房貸和通膨,名校錄取率也在過去幾十年內屢屢降低。於是美國好學區的父母,讓孩子五六歲就開始補各種琴棋書畫和球類運動,從中努力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再一股腦砸重金栽培下去。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變得寥寥無幾,那些餐桌上的瑣碎相處和周末的聊天時光全被球類運動或課外活動取代。

我不只一次聽到好學區內父母們抱怨一周內每天都在接送小孩學各樣才藝而累到不行。但抱怨的背後還是繼續在社群媒體上炫耀小孩的才藝成果或成績單。這些隱性虎爸虎媽們也永遠不會承認自己虎,而會說認識的誰幾歲就在找私人教練準備練職業棒球,我們只是讓孩子補 10 種才藝,其實放鬆得要命(?!)。

好學區孩子的壓力,比貧民窟孩子更大?

時時刻刻營造孩子不費力的成功和完美假象,不只是亞洲社會的通病,在美國一樣橫行無阻,這些年來也出現更多檢討聲音。在《Never Enough》一書中,獲獎無數的知名記者 Jennifer Breheny Wallace 如此詮釋美國社會針對下一代永無止境追求卓越的現象:「我們的孩子吸收到的觀念,是他們的價值來自於他們的表現,包括成績、社群媒體追蹤人數,大學品牌等……他們發現唯有成功時,生命中的大人、同儕和周遭的人才會覺得他們是重要的。」

耶魯研究學者 Suniya Luthar 對青少年進行調查,想探討貧窮家庭出生,家庭背景充斥著犯罪和毒品的青少年心理情緒健康。她選擇用郊區好學區內的青少年做對比,料想出自相對富庶家庭的孩子們應該情緒更加穩定,但調查結果卻跌破大家眼鏡──這些堪稱「人生勝利組」的孩子,與出自貧困家庭的孩子相比,更高比例會使用酒精、大麻和其他毒品來麻醉自己,也更高比例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

Suniya Luthar 表示,這些孩子看似擁有更多資源和機會,卻承載比在貧民窟生長的孩子更巨幅的壓力。美國人往往認為錢財富足就能保證下一代的平安快樂,但事實上孩子的情緒穩定與否跟長期面對高壓生活環境有最直接的關聯。其中好學區孩子在受訪問時說,「我在高中時罹患憂鬱症,一大原因是因為身邊所有人都被無盡追求卓越的有毒文化所包圍。」

不意外的,2021 年 U.S. Surgeon General(首席醫官)Dr. Vivek Murthy 釋出的調查顯示,2019 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高中生長期感到悲傷和絕望,自 2009 年起增加 40%。我在 7 年前撰寫有關矽谷明星高中的自殺案件只是冰山一角,自那之後,從史丹佛到普林斯頓等各個名校的自殺案件都層出不窮。

許多父母在孩子沒拿高分或獎盃時或許沒有批評謾罵或毒打,但是失望難過甚至對孩子的冷淡其實孩子都看在眼裡。出發點或許是好意教導孩子學習努力的重要性,卻難免造就「只有成功才值得被愛」的偏差價值觀和嚴重心理壓力。虎式教育底下的失敗案例也沒少過,比如孩子念名校當菁英賺大錢卻跟父母關係完全決裂、因為父母逼太緊而精神出問題甚至自殺、逼了半天也沒特別優秀連帶把親子關係都賠上,或是孩子就算成為專業人士卻過度依賴父母且畏畏縮縮等。沒人報導也難做大數據,卻存在於你我周遭。

教育終極課題: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在談及教育的好與壞,很多時候得拉長線來看。曾經聽人說過,決定父母教養成功或失敗的重要指標,不全然在兒女成就,也包括孩子成年後是否還願意和父母像朋友般坐下來好好吃頓飯,自發性地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給彼此知道。面臨生老病死,鮮少人後悔沒多逼小孩念書補習,卻有更多的人後悔沒在有生之年好好陪伴孩子。Sophia 和 Lulu 與虎媽的關係得以重新修復是蔡美兒的幸運,但是童年的焦慮和壓力所奪取的時間和回憶,卻是金錢也換不回。

沒有哪種教育模式是十全十美,父母都在不同的取捨間拉扯。教導孩子學業重要性固然沒錯,但是在成就和光環背後,無論他人評價如何、有無當隊長得高分或進名校,如何讓孩子明白他依舊值得擁有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或許才是值得現今社會思考的重要課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從《虎媽的戰歌》蔡美兒的後悔,聊聊現在不打不罵,卻依然高壓的「隱性虎式教育」》,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教育到底怎麼做才對?」一個「虎寶」的告白

面對情緒勒索:不要期待父母會改變,請多幫著自己

作者簡介:

我是 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 UCLA 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 NYU 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機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