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雙語教育體驗如何?高中生現身說法

作者:王善/阿善 Café 的世界分館

2018 年,行政院正式核定《2030 雙語政策》,大膽訂下目標,希望在 2030 年達到全國高中以下學校英文課以全英語授課,並落實「每 3 所學校,就有 1 所可以進行部分領域雙語教學」的期待。

時至今日,雙語教育仍是大家議論紛紛,且聲音相當多元的議題之一。近期,我擔任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節目的主持人,帶領一群高中同學討論雙語政策的可能性,才意外發現:在教育現場的同學們,其實對雙語政策也充滿擔憂。

高中生對雙語政策有何看法?本文將分享我這次錄製節目時聽見的高中生觀點,也進一步跟大家分析,過去我自己接受雙語教育時,身為學生的切身感受。

本文作者王善。圖/青春發言人 提供
本文作者王善。圖/青春發言人 提供

高中生的擔憂:執行方式、學習落差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訂出的目標,2030 年希望英語課能採英語上課,學校也可以用雙語教學其他領域科目(如數學、自然科等);為了逐步達成這個目標,教育部已經在 50 所高中職開辦雙語實驗班。

在《青春發言人》節目錄製過程中,我訪談到的其中兩位同學,雖然並非實驗班的學生,但正好就是就讀這 50 所有雙語實驗班學校的高中生。

其中一位同學跟我分享,學校的確積極地提供外師課程,不過不免會陷入「學習落差」的窘境──教室裡往往是想練習、聽得懂的同學很熱烈參與,其他同學則原地放棄,開始做別的事情,或乾脆直接講中文。另一位同學也告訴我,他擔心未來若全面落實雙語政策、英文課全部以英語授課,聽不懂的人會「更排斥」英文課,反倒有壞處。

這兩位同學的觀點,正是當今雙語教育辯論下,不少人最擔心的問題。不可否認地,在語言學習的基礎階段,中文確實能夠輔助課堂進行,也會讓學生更加自在,而全英語授課,很可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與高中生討論雙語教育現場。圖/青春發言人 提供
與高中生討論雙語教育現場。圖/青春發言人 提供

也有同學在上本國籍老師的「雙語音樂課」時,深深感受到老師只是想「完成他的 KPI」──為雙語而雙語,用著不那麼流利的英文,試圖介紹交響樂團的各種職稱、樂器,讓學生有一種「當白老鼠」的感受。

綜合以上回饋,這些學生雖然理解雙語政策可能對語言學習有幫助,但多半仍對教學的「執行方式」充滿困惑,害怕等到 2030 年,政策全面落實後,問題會進一步擴大。

我的雙語教育切身體驗

聽見同學們的想法後,我也想起了自己過去經歷雙語教育的經驗。

我就讀的國中,是桃園市教育局核定的第一間「雙語創新學校」,當年主打桃園第一所公立雙語國中,吸引了不少家長「跨學區」把小孩送來念書。

校內的雙語課有部分是全英語授課,也有些其他領域實施雙語教學,像是家政、音樂、童軍、體育等藝能科。如此願景確實美好,不過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總感覺有那麼一絲絲「衝突感」──全英語的英文課沒有什麼太大問題,本國老師與外師搭配,讓學生能練習聽力與口說,執行成效相當不錯;學校也設計了「英語護照」、「英語角」等措施,讓學生沉浸式地學習英語,的確很有幫助。

然而,問題就出在英語授課的「其他領域」課程。還記得當時,學校的外師來上音樂課,我們坐在台下,聽著老師五音不全地試圖教學生唱歌,讓同學很是困惑,顯然對方的專業不在音樂領域。後來學校換了個方式,改讓外師教家政課、體育課,卻仍十分「奇妙」──想像一下,體育課與家政課時,你會講什麼中文詞彙?是醬油、抹布,還是棒球、腳踝?或是其實根本沒有想講太多話,只想好好進行實作活動?

雙語教育政策希望學生提升雙語能力,未來能接軌國際職場,或是運用英文為自己的專業加分。然而,知道「醬油」跟「棒球」的英文,對這樣的目標會產生什麼顯著成效嗎?再者,不論是聽著中師用不流利的英語教課,或是聽著外師教課卻無法展現全部的專業內容,等於是加強了英文,犧牲了其他領域的課程,對不少學生來說,是很弔詭的現象。

「政策溝通」對學生也很重要

為了更深入探討這個議題,我也和這次負責《青春發言人》雙語政策題目的企畫白龍,約了時間聊聊他在節目製作過程中的觀察。

白龍在製作本集節目前,就已經預訪超過 8 位同學,統計下來,對雙語政策抱持正面與反面意見的人,大約各半。反對的多半是英語程度相對沒那麼好的同學,「他們擔心沒有辦法吸收,」白龍說,這些學生在上中師的英文課時,就已經感到很吃力了,尤其高中課程的單字量龐大,再加上台灣的英文老師除了以課本為教材,通常還會加上雜誌、額外閱讀等補充教材,基礎較弱的同學很擔心課業落後的情形會因此變本加厲。

在這些同學身上,白龍看到「升學」是很多人的學習主因,一切都是為了考試:「有 3 位同學跟我反應,台灣教育『太重視』全能。」這些學生認為,各行各業可能都有所需的專業英文,所以,與其要所有人都在學校學好英文,不如讓大家「真的要用到時再去學」,反而會有更強的學習動機。

除此之外,白龍還聽見高中生們對「雙語政策影響母語學習」的擔憂,畢竟比起本土語言,英語是相當普遍、廣泛流通的語言,但本土語言卻消失得非常快,因此對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語言也該更重視;當然,也有同學認為英語與「本土語言政策」並不衝突,這也是另一種觀點。

聽到這麼多學生的焦慮,身為節目企劃的白龍反思,政府在雙語教育的「政策溝通」方面,還有很需要加強的地方。舉例來說,部分同學的擔憂其實是「錯誤的」,像是學生擔心未來若國文課、社會課也都用英文授課,會不會大有問題?然而,目前政府制定的綱要,仍舊以英文課全英授課為主,輔以自然、數學等領域,逐步導入英語授課,並不包含人文類及國文課。白龍認為,「若很多資訊講得不夠清楚,就會導致學生有更多誤解。」

不過,話鋒一轉,跟我們(20 歲的世代)差了一整代年紀的白龍,也笑著分享,其實他是很羨慕現今學生的。在他的時代,英文課都是填鴨式教育、死板學習,且他又是「擔心英文能力跟不上大家」的學生,看到如今的語言學習更有樂趣,認為也是一件好事。

我們真的「需要」雙語政策嗎?

總結來說,擔心跟不上、學習動機不足、授課品質不佳,是當今許多高中生在《2030 雙語政策》教育方面打上問號的最大原因。若政府認為這些問題可以被解決,那麼就更應該說清楚、講明白,讓學生不再焦慮,才是解決之道。

不過,文章最後,我想提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雙語政策嗎?

目前大學就讀外文系的我,喜愛學習語言、研究語言,對於歐洲歷史、文學、文化很感興趣,未來也想從事跨國的媒體工作,因此語言對我來說,是興趣也是專業──然而,這不必然是每個人的人生。

或許有人壓根就沒有想跨入國際職場,也有人對語言學習毫無興趣(就像我對數學毫無興趣一樣),大人們為何要將自己「缺乏」的事情,以及認為是「為你好」的價值,加諸在下一代身上呢?

個人認為,這有點像是有些強迫孩子學音樂的「直升機家長」,對小孩所說出的話:「文化素養對你的未來很有幫助,因此雖然我不會拉小提琴,但我要花大把的錢讓你學習,不管你喜不喜歡小提琴都要,希望你的未來會過得更好。」相同地,「英語能力對你的未來很有幫助,雖然我英文不好,但我要花大把的錢讓你學習,不管你喜不喜歡英文都要,希望你的未來會過得更好。」

雙語能力並不能與競爭力直接劃上等號,在政策推行上,也尚需更多溝通,才能盡善盡美。期許政策制定者──尤其是擬定教育方針的過程中──能更重視兒少的感受與意見,才有機會更貼合學生需求,培養出更幸福、快樂的下一代。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雙語教育體驗如何?高中生現身說法:對語言學習有幫助,但擔憂「執行方式」》,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多益考一次就滿分,但真正來到美國工作後,我卻覺得自己的英文「爛到不行」

「台灣特有,保證讓你學不會」的英語學習法?想成為雙語國家,先從觀念改變起

作者簡介:

王善,阿善,就讀於台大外文系,熱愛語言、電影、閱讀、藝術和旅行,立志成為跨越文化的媒體人;現為 YouTube 創作者、「Rti 央廣」英語廣播主持人。閒暇時除埋頭電影世界,也關注英國流行文化。入選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團,亦曾擔任慕尼黑兒少影展青少年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