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香港小六生的英文程度,相當於臺灣高一生

【換日線教育】香港小六生的英文程度,相當於臺灣高一生
【換日線教育】香港小六生的英文程度,相當於臺灣高一生

作者:孫暐皓 Obed Sun/魚尾獅貝勒

自 1997 年香港回歸成立特區政府以來,便實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中文、英文書寫,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口語,至今已 25 年。

「兩文三語」的成效如何見仁見智,但從我兩個孩子與同學的互動來看,可用一句話來形容:即使回歸 25 年,普通話仍無法撼動英語地位。

簡言之,香港「兩文三語」政策不斷更新落實在孩童教育上。香港學童自 K1(幼稚園小班)起,已開展有系統之英語課程,包含聽、說、讀、寫四層面。升上 K2 的學生,基本上能書寫英語字母大小寫,並聽懂簡單句子及掌握部分自然發音法(Phonics),而普通話仍在鴨子聽雷階段。「兩文三語」執行上有如此落差,與香港社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文即粵語」,普教中反無市場

首先,香港孩子以粵語為母語的現象,並沒有因回歸而有所改變,幾乎沒有人不會說廣東話,此現象與臺灣、新加坡大相逕庭。臺灣 1946 年(民國 35 年)的「國語運動」與新加坡 1979 年的「講華語運動」,不約而同要整合方言,並高舉北京官話為唯一指定中文。但香港人的觀念,中文就是廣東話。我出席家長會時,還聽到有同學問我女兒:「為何你爸爸不識中文?」可見直至今日,多半香港人仍認為中文即粵語,而未聯想至北京官話。

也因如此,香港人的普通話水平真的很普通,即使回歸後產生不少中港家庭,即父親香港人、母親大陸人的組合,下一代的普通話水平仍有待加強。因粵語是外地人融入香港的基本要素,因此除非口音很重,否則你分不出這人是否來自香港。我身邊許多的大陸媽媽,都不太跟孩子講普通話,我想多少也跟在香港講普通話可能遭受歧視有關。我自己就曾因為講國語無法與店員溝通而遭白眼,但下次去同一店家直接說起英語,他們反而自覺理虧而道歉,原來英語在香港仍然好用。

但隨著回歸日久,2008 年起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語常會」)開始提倡以普通話取代廣東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主要教學語言,即是「普教中」,讓家長能跳脫傳統「粵教中」概念而多一個選擇。

我居住的荃灣區,就有一個標榜與大陸知名師範大學合作的「普教中」小學,但即使有此光環加持,「普教中」在香港仍難存活,沒有市場。根據語常會 2015/16 學年度的調查,短短 8 年內選擇普教中的小學與中學比例,分別下跌 27.6% 和 19.9%,「棄普返粵」的現象十分明顯。像我孩子讀的小學至今從未參與普教中計畫,只因校長認為母語很重要。

我會開始研究「普教中」起因於兒子學業跟不上,尤其是中文,因此萌生了若轉學至「普教中」學校,兒子會不會容易一點的想法。同樣問題發生在香港家長身上則完全相反,繼而造就了棄普返粵的普遍現象。因對一個母語為粵語的孩子而言,他們學中文沒有我們的注音符號、也缺乏任何拼音系統,所以一上小學直接面對大量國字,發音得靠記憶,上手本就困難;如果再讀「普教中」學校,等於還要再學一個語言及漢語拼音,無形加重的孩子學業,這就是「普教中」越發難產的根本原因。

「英文強才是王道」,父母不惜血本栽培

但英文就不一樣了!現在香港學齡孩童的父母多半出生於九七之前,仍是英殖民時代,他們的升學經驗告訴自己,英文強才是王道。父母自發的英文意識,讓許多孩子一出生就在一個被營造的英語環境下成長。我身邊有些許父母在孩子出生時,花大錢購買迪士尼全套的英語教材,讓孩子從嬰兒時期就浸泡在英語環境中。

其次,香港父母多半是雙薪家庭,需要仰賴外籍女傭照顧孩子,因此許多香港孩童在女傭的照顧下,形塑了第二母語──菲式英語。根據香港浸會大學統計,2010 年代香港家庭聘僱外傭比例高達 30%,屏除疫情,外傭在港人口更是每年攀升。香港入境處資料顯示,外傭人口已從 2005 年的 22 萬人,飆升至 2019 年疫情前最高峰將近 40 萬人,其中 55% 為菲律賓籍。

不僅如此,香港小孩英語好的另一原因是教材偏難。香港小學的英語教材選自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小六生的英語程度大約大約相當於臺灣高一生。我四年級的女兒正在學助動詞 Shoud、Would、Could 的用法,大約是臺灣國二程度。即便如此,恨鐵不成鋼的香港家長還會另外幫孩子報名劍橋英語考試,因為他們普遍認為英國的英語教學系統更正宗。對比上述提及的「普教中」政策,家長完全不嫌麻煩,也不覺得會加重孩子負擔,而是協助他們提升競爭力。

除此之外,香港小學還有另一種學習系統可選擇,就是以英文為教學媒介的英文小學,簡稱英小。一些「直資英小」,就是不受教育局課綱硬性規定的學校,更是香港父母眼中的廉價國際學校,十分搶手。到了中學,小六學童根據呈分試(類似新加坡小六會考或臺灣古早的初中聯考)將成績分為 Band1-3 等 3 種等級。以英語為教學媒介的中學幾乎都在 Band1,也就是說只有高材生才能入英語中學。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也不難明白香港父母「重英輕普」的想法了。

從高壓的香港模式,反思臺灣政策

總而言之,香港學齡孩子一踏入小學,就要面對兩大巨人──中文與英文。幼稚園與學齡前家長為了幫助孩子銜接小一生活,很有默契的在 K3 就先教小一教材,讓他們打打底,因此香港幼稚園大班學生壓力山大,幾乎窒息。

K3 中英文有多難?我的兩個孩子當年就讀一所標榜快樂學習的幼稚園,但因為家長普遍反映教材過於簡單,擔心無法銜接小一而不斷投訴,最後這所幼稚園調整課綱,稍微接近香港一般幼稚園的難度。結果我不到 7 歲的孩子幾乎每天都要學寫類似「雞、鴨、鵝」等超過 15 劃的生字,以及一些像是友愛、烏龜、親情等詞語,專挑筆劃多的教。

英文也不遑多讓,umbrella、elephant 這種很長的單字屢見不鮮。我曾與一位香港媽媽談天,我問她如果小一教材對一個 7 歲孩童已如此困難,為何還要逼迫他們 6 歲就要學會?這位媽媽使了一個認同又無奈的眼神說:「這就是香港的教育環境,等孩子上了小學,每月的中英文默書更是極大挑戰。更何況如果要申請英小還要預備面試,用英語自我介紹並回答問題。」這就是香港大班學生的生活。

我的孩子也常常問我,小學時功課多又難嗎?我總是笑著回答:「爸爸那年代小學都半天課,而且沒有英文,只要學好中文就好了。」女兒聽完總是投以羨慕的眼神。我內心知道,女兒將來中文不一定比我差,但英文鐵定比我好。

若你問我對雙語教育的看法,我認為母語優先、英語並行,但教材無需太難,免得雙重壓力。我在新加坡居住十多年,我看到新加坡就是母語基礎沒打好就加入英文,所以真正的「雙語通」並不多。香港與新加坡的雙語教育都受到社會環境影響,比起中文更偏重英文,臺灣若要走雙語教育,勢必會打壓現行的中文教學政策。新加坡政府選擇與國際接軌放棄了母語,香港即使回歸 25 年也無法跳脫舊有思維模式,那臺灣呢?

*本文原刊於換日線 2023 夏季刊,更多深度分析,請參考《雙語教育 2030:借鏡新加坡》。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香港小六生的英文程度,相當於臺灣高一生」──「兩文三語」政策下,父母為何獨尊英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英文很好,然後呢?──雙語教育的未來趨勢,前政大外語學院院長這樣看
台灣人,你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曾想以「中文名」闖天下的我,決定放棄了⋯⋯

作者簡介:

孫暐皓 Obed Sun,1979 年出生於臺北,滿洲正紅旗,在南方過著北方的生活,最大嗜好是尋覓各式饅頭與鍋貼,但卻深深熱愛東南亞,甚至娶了阿美族公主為妻。 2006 年因赴泰北採訪激發文青魂,隨即辭去電視台記者工作遠赴泰北服務,並於 2008 年出版《泰北愛無間》一書,現旅居新加坡。 另著有《俠醫孫安迪》、《回家 ‧ 重建》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