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中港台面試文化大不同,台灣最多元

作者:西西瑪

近兩個月內,很碰巧的遇到 3 位友人,分別向我尋求台灣、香港、中國工作面試的建議,一方面為國人赴海外就業市場的熱度逐漸回溫而感到欣慰,一方面回想和整理了一下過去 4 年多在香港、中國兩地超過百次面試和被面試的經歷,確實歸納出不少有趣的差異之處,藉由本文提供有意前往海外工作的讀者們參考。

中國:程序鬆散、看重學歷、要求「接地氣」

筆者過去在北京、上海、深圳、蘇州,曾接獲近 30 次面試的邀請,但在這 30 次的面試中,無論順序、進行方式、面試官提問都很難找到共通性,有的是談到用人最高主管後,卻又要求進行一個非常基礎性的筆試。也碰過明明在同個城市,但從初試到發出聘書都只透過電話,連辦公室、人資窗口都未曾見過一面。更碰過面試當天人到現場後,人資經理滿臉問號地反問我:「我什麼時候跟你約面試的?」上述的案例,都不是發生在名不經傳的小公司,而是不乏知名的國企、位列世界 500 強的企業,這樣令人摸不著頭緒的面試流程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不過倒有兩個相當一致的共同性在於「學歷」和「接地氣」。

由於筆者必非持有中國學歷,在台灣所就讀的學校也較不具國際知名度,因此每每在面試時被問的第一道題都是:「XX大學?那是所什麼學校?可以對標(中國)國內什麼學校?」

中國由於地大人多,因此很擅長並習慣將人進行分級、分類,以大學學歷來說,就有所謂 985、211、C9 等名校分類,更有同一所學校,但不同學制所產生的本科、大專、成教畢業生的區別。最後,即便同為本科畢業生,也有是否取得學位的差別。再加上過去中國學歷造假的現象相當普遍(10 多年前,筆者走在天津鬧區街頭時,兜售偽造畢業證書的小販隨處可見,至今在淘寶上搜尋,仍可見 50-100 元人民幣便能幫你生出一張名校畢業證書的服務)。因此,在中國的面試過程中必定有一個「驗明正身」的過程。若你不是中國學歷,建議先了解他們的學制,再用他們體制的邏輯對比和敘述,會大大加速這部分進行的效率。

另外,當在舉出某些對自己有利的案例或經驗時,純然的西方取向(例如:歐美的大型公司、名人、市場)有時候未必行得通,中國市場因其一定程度的封閉和獨特性,國際的成功經驗未必能輕易複製。據筆者的個人經驗,有時試著舉個發生在中國 3、4 線城市小商小販的例子,尤其這些城市是連面試官都聞所未聞時,其反差感和說服力反而更強。

香港:對履歷內容最要求、最重視面試者論述

筆者在香港被面試的經驗雖然較少,但由於擔任過多次高階主管共同面試官的身分,因此有多次隨行觀察的經驗。首先,不論面試官擅不擅長閱讀中文,英文履歷絕對是必要的,並且 1-2 兩頁內敘述重點也是基本要求。

或許你會有些擔心:「1-2 頁真的不夠詳細,無法將我的豐功偉業寫清楚」,或是「交履歷表過去對方都只是看個大概,送 3 頁、4 頁還是 10 頁真的有差別嗎?」

首先,香港的國際化程度是相當高的,又是亞洲市場對內、對外的重要樞紐,來自全世界的菁英人才匯集,所謂的「豐功偉業」真的是一山還有一山高,因此,建議不需執著於窮盡所有細節,也不需相信那些是你拿不拿的到工作的唯一原因。

其次,我所接觸過 4、5 位香港的高階主管,看履歷都相當仔細,也因此 1-2 頁是他們在短時間內能真正專心、耐心閱讀完的極限。因此,千萬不要本末倒置,認為送出一大疊履歷、作品集是誠意的展現。反之,那可能反而是第一眼就被淘汰掉的無效履歷。

最後,印象中每次隨行的共同面試中,香港高階主管少有在整個面試過程都低著頭看履歷的,他們重視的是與面試者的眼神交流、肢體語言和自我表達,問答間更是關注於脈絡和邏輯,往往 1-2 個關鍵的論述深得人心,就能決定是否錄用。面試全程多數時候不超過一個小時,但由於必須高度的聚精會神,反而會令人在事後覺得疲累不堪。

建議準備時聚焦在幾個代表性的案例,或 1-2 個具有自己觀點的想法,忠實並勇於表達自己即可。

台灣:形式多元、多會要求受試者準備簡報

在台灣,筆者所感受到企業設計面試是相當「用心」的,環節與形式更是五花八門。可想而知,面試者準備起來也最為辛苦,這反映在各大書店、教育機構、演講場合隨處可見關於「面試技巧」主題的內容。

筆者曾在台灣經歷過總長超過半年、經過 5 關的面試──除了一層層向上與各高階主管面談外,更被要求在週末與用人主管用餐,一整個下午在部門中接受 10 幾位同事輪流「拷問」,並類似實習般坐在辦公室處理 1-2 件工作,最後再準備一份 30-40 頁的簡報向高層提案。這一切只是為了爭取一個中等規模新創網路公司基層主管的職缺。

更碰過面試期間剛好遇到部門編列預算,因此面試的題目為──「請你跟著我們組員一起編列年度計畫和預算,並說服我們的高層為什麼要聘用你」這種奇葩的要求。

更聽過面試前要求閱讀指定書目、參加讀書會、即席演講、表演才藝、心理測驗、機智問答、參加焦點團體、測試產品、到街頭做市調⋯⋯等,千奇百怪的面試形式,令面試者真的無從準備起。

上述這些面試方式,都讓我的海外同事們聽聞後感到不可思議,並敬佩我們的耐性和配合度如此之高。因此這幾年,但凡有向我尋求在台灣的面試建議時,我多半只能提供一些原則性的提醒,其他真的只能「自求多福了」!

本文的目的並非比較各地面試文化的優劣或者孰難孰易,畢竟文化背景和產業不同也很難比較,僅希望經由簡單的剖析,讓有意前往這些地方求職的讀者們有一個簡單的概念,進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但同時,若您不喜歡、也不適應現在所處地方的面試文化,看完本文後,請告訴自己──你是有選擇的。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台灣面試方法之「多元」,讓海外同事嘖嘖稱奇!從上百場工作面試,一窺台、港、中的求職文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我待不下去了」:這是個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的社會

中國「 31 項惠台政策」之我見:居上位者請正視問題,別讓台灣「天然亡」在我們這一代

作者簡介:

西西瑪,兩岸工作者,曾任職於中國房地產集團,因新冠疫情影響返回台灣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