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加拿大那些令人大開眼界的金錢觀

作者:游媛婷 Phoebe/從嘉到加,何以為家

剛到加拿大唸書時,某天中午我和加拿大同學凱拉一起去買午餐,看到凱拉拿了一根香蕉及一個優格就準備去結帳,我問她:「妳的午餐就只吃這樣?」凱拉回答我:「我現在帳戶只有 5 加幣(約 115 台幣),只能買這些當午餐了。」這讓初到加拿大的我感到相當訝異,我知道學生不會太有錢,但也不至於幾乎身無分文,連吃午餐都成問題吧。

進入加拿大的職場工作後,有次與同事小美閒聊時,她說自己搬離卑詩省是因為那邊的消費太高了。她當時一個月的收入是 3,000 加幣(約 70,000 台幣),但光是租房就花了 2,200 加幣(約 50,000 台幣)。我當時心想:「她只有一個人與一隻狗,為什麼需要住一棟這麼貴的房子?我們一家人當時租一間二房一廳的公寓也不過 700 加幣(約 16,000 台幣)。」

隨著旅居加拿大的時間變長,我慢慢發現「入不敷出,也絕不能虧待自己」的價值觀深植於多數加拿大人的生活,並深刻體會到原來加拿大人的「金錢觀」與亞洲人有如此大的差異。

台灣人的「未雨綢繆」與加拿大人的「活在當下」

加拿大人並沒有「有土斯有財」的觀念。相較於東方人「未雨綢繆」的金錢觀,加拿大人更重視的是「活在當下」的信念。他們的消費意識強,賺來的錢大都會花掉,寧願超額消費也絕對不會委屈自己,更不用說存錢了。因此當地大部分公司都是每二個星期發一次薪水,發薪時也會代扣員工的部分薪水先預繳給政府,包括一定比例的所得稅、失業保險金(Employment Insurance,EI)及退休養老金(Canada Pension Plan, CPP)。政府透過這些強制性的制度,除了得以預扣稅金避免居民日後繳不出稅以外,同時也幫助居民存下失業金及養老金,屆時還能有些收入維持基本生活。

加拿大政府也為人民制定其它非強制性的儲蓄型計劃,包括註冊退休儲蓄計劃(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 Plan, RRSP)及免稅儲蓄帳戶(Tax-Free Savings Account,TFSA)。很多雇主也會在一定範圍內,額外提撥相對金額存入員工 RRSP 的帳戶,作為員工福利的一部分。這些都是政府希望透過節稅及免稅的誘因,幫助居民實現短期買車買房的目標,也為退休的長期規劃做準備。

在我看來,若要因應「活在當下」的社會價值觀,政府及雇主提出相對應的「未雨綢繆」制度便極為重要。

亞洲人講究外在的體面光鮮,加拿大人更看重日常的生活品質

記得還有一次我和同學凱拉走在街上,遇到一位正在為慈善機構募款的女孩。當時凱拉直接對她說:「我沒有錢,我沒有辦法負擔。」此時這位女孩轉頭看向我,我對她微笑並沈默地搖了搖頭。凱拉說的是實話,如同前文所說,她自己有時都沒有足夠的錢買午餐了,更不用說捐款。而當時的我,不只沒有收入,還必須支付高昂的國際學生學費及生活費,當然也不會有閒錢可以捐款,但我對凱拉如此直接了當、毫不隱瞞的態度確實感到驚訝。

相信台灣的大家,如果在台灣遇到類似情境,多數人應該不會直接告訴一位陌生人自己是因為沒有錢捐款,而是會找其它理由婉轉拒絕。這幾年來我也發現,相較於加拿大人,身為亞洲人的我們似乎比較「愛面子」。

這種「愛面子」的心態往往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上。亞洲人比較講求光鮮、體面的外在,認為這些外在的裝扮可以象徵財力及地位,所以會買比較好的車子、較為崇尚名牌裝扮等等,有時候甚至會打腫臉充胖子。在加拿大的名牌專賣店,我經常會看到許多幫忙國內朋友或顧客代購、直播的身影;遇到品牌折扣時,8 成左右的排隊人潮都是亞洲臉孔。我也會聽到一些華人朋友分享:「我在 W(某通訊聊天群組)中看到,某某名牌目前有很大的折扣喔,你要不要一起團購?」或是「一起去買?」這些人希望透過「不貴」的價格彰顯「高貴」,因此更願意花時間排隊搶名牌。

另一方面,多數加拿大人則是相當捨得花錢購買運動及休閒相關用品。以戶外登山健行為例,他們會購買從頭盔、機能性登山服裝、登山鞋、手套、登山背包、登山杖、水壺等全套齊全的裝備,而且一定要買品質優良、有良好口碑的專業品牌。單單一項運動或戶外活動,他們光是治裝就要花費新台幣數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而且每隔幾年還會升級換新,在這方面加拿大人花錢可是一點也不手軟。

此外,加拿大人每年也會有很大的一筆支出花在個人或家庭旅遊。通常在春天開始直到秋末的每個週末和長假,一般市中心都很冷清,反而是山區或一些國家公園風景區的停車場及露營區常常一位難求,旅宿也早被預訂一空。而在平日,加拿大人有時間也會帶著全家人一起外出用餐、邀請三五好友在自家後院烤肉、喝酒聚會。這些都是他們認為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的活動,把生活過得開心,完全符合他們「活在當下」的價值觀。

「工作是為了生活,但生活不能只有工作」

加拿大是有名地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不同於台灣近乎習以為常的加班文化,加拿大主管若需要員工加班完成工作,幾乎是以請求的方式拜託員工留下來幫忙,表現出無限感激的態度,主動提醒員工記得填寫加班單申請加班費,一般每到下班時間也會催促員工趕快回家。

當然相信在亞洲職場,多數人也並不願意加班,但是「為了給主管好印象」、「主管還沒離開,我怎麼能先下班」的行為還是比較普遍,很多人加班後甚至也不好意思填寫加班申請。概括來說,在工作方面,加拿大人不會因為要多「賺錢」而捨棄「家庭生活」,亞洲人則認為「別人怎麼看自己」更重要。

加拿大興盛的「二手市場」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市區有很多的二手專賣店,這些專賣店的產品大多是居民捐贈的傢俱、舊衣服、家用品、廚具、鍋碗瓢盆、裝飾品等等,當然也會有一些有瑕疵的新品。春末至秋初這段時間,經常可以在街上看到「車庫拍賣」(Garage sales or yard sales)的廣告,很多附近社區的加拿大人會把自己不會用到的、除舊佈新的二手物品放在自家車庫、後院或拿到網路上拍賣,甚至免費贈送,這些被拍賣的二手物品大多數都還很新。普遍而言,加拿大人希望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可能地讓每個人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幫助其他經濟相對弱勢的人,新移民也能因此找到許多高 CP 值的物品。

過去的台灣社會,大家可能看過或聽過有些長輩辛勤工作一輩子,卻疏於照顧自己的身體,等年紀大有時間了,最後沒有健康的身體享受辛苦的成果。這樣看來,加拿大人「活在當下」的信念在某些層面上也有它的優點。就我的觀察,不論是「金錢觀」或其它價值觀,不同社會形成時都有其歷史與文化背景,甚至同一個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每個人所秉持的觀念也會因為原生家庭影響而有所不同。價值觀沒有對錯優劣之分,我們可以試著參考別人,再反思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價值觀,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生活品質好」才是王道:那些令我大開眼界的加拿大金錢觀》,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深植我心的「存錢」觀念,來到加拿大卻不適用了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作者簡介:

游媛婷 Phoebe,目前是加拿大護理師,也是Luke’s Care公司創辦人。主修公共衛生,曾在醫院從事管理,幕僚及教學研究工作,10年後決定放棄上班族生活,和家人來到卡加立追夢。從台灣行政管理跨到加拿大的臨床醫學;接著進入商業領域闖蕩,並經營部落格。回首來時路,有講台上的許多掌聲,也在無數黑夜裡暗自流淚。期望真實分享這些際遇,讓即使沒有來過加拿大的讀者,也能透過文字,跨越國界,切換個人視角,看到世界不同角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