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博物館應該要「使用者付費」還是完全免費?

作者:不務正業的博物館

說到去英國旅遊,不少人的行程裡大概都會包含一兩個博物館。根據知名的全球旅遊網站 Tripadvisor 調查,倫敦前十大熱門的旅遊景點中,就至少有 4 個是博物館和美術館。

事實上,倫敦地區的博物館和大部分國家首都的博物館不一樣,這裡許多館舍的常設展都是免費入場,從珍貴稀有的經典名畫,到自然界令人讚嘆的恐龍化石,幾乎不需要花上任何門票費用就能一次飽覽,這不僅造就了英國博物館受世界各地遊客歡迎的榮景,更成為不少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象徵。

不過,近年由於英國的財政困境不斷惡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陸續刪減了文化支出,加上生活成本危機帶來的壓力,以及建築養護和營運費用增加等種種原因,都讓英國博物館經費短缺的問題浮上檯面,再度掀起了「是否該收取門票費用」的爭論。

博物館應該要「使用者付費」?

不少政治官員、博物館大佬、藝文界人士、名嘴等紛紛大聲疾呼「博物館應該要收費!」其中,聲量最大的莫過於曾擔任大英博物館和多所英國國家級博物館的前館長馬克・瓊斯,他近期在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表示,大英博物館應該要向外國遊客收門票,一來能減少排隊人潮、提升參觀品質,二來還能支付老舊硬體升級和改善展場環境的費用,他說:「就像我們參觀外國的博物館時,他們向我們收取費用一樣,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最大的旅遊景點之一,也是重要的博物館,但這些旅遊人潮並沒有轉化為維護它的資源。」

馬克・瓊斯進一步指出,以去(2023)年大英博物館參觀人數 580 萬人次來看,只要向每名遊客收取 20 英鎊(約新臺幣 830 元)的門票費,就能有效解決大英博物館目前的財務問題,甚至擺脫有爭議的石油贊助,而且就算實施英國遊客和 25 歲以下青年免費入場,仍然能帶來可觀的門票收入。

此話一出,讓不少社論和藝文人士附和,在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參觀博物館的前提下,有限的政府經費應該用在更迫切急需的民生政策上,而非補助博物館免費參觀,建議將博物館的部分補助費用挪去補貼其他公共預算。

除此之外,有些人也認為在現有的基礎上收取門票費,博物館還可以解決人員低薪、資金短缺、開拓財源等各方面問題,使得將「免費參觀博物館」的政策改為「使用者付費」的聲浪越來越大。

先不論瓊斯前館長向外國遊客收費的言論裡,摻雜了多少英國不還殖民時期的掠奪文物,結果還理直氣壯要向對方後代收錢的傲氣,以及許多社論名嘴常把文化預算和不同領域預算視為「必然相互排擠的競爭關係」的誤解。這些把收門票費當作救命稻草的言論,似乎都忽視了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機構的本質,同時也建立在博物館收費後參觀人數不會改變的前提上。

必須要提醒的是,博物館「現在的基礎」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不收門票。如果開始收取入場費,不僅政府可能會以博物館有收入為由,減少支持現在博物館穩定營運的必要費用,還可能讓遊客人數受到影響,大幅下降,導致博物館的財務缺口增加,進而更難生存。

賺了門票錢,卻可能失去更多

事實上,博物館的確不是每個人都會去的場域,而制定排富和鼓勵青年學子免費入場的機制,也有助於解決博物館收費後對弱勢族群帶來的影響。但不能否認的是,「收費」確實無形為參觀博物館加設了一道進入門檻。

筆者最近和幾位在英國博物館工作、擔任英國博物館協會董事成員之一的朋友們,討論了英國博物館是否該收費的問題,他們一致認為,現階段博物館要馬上改為收費並不可行,需要從長計議與規劃。否則短期看來收取門票確實會增加收入,但長久來說,博物館可能會失去更多。

英國博物館並不是一直以來都是理所當然地「免費入場」,事實上這是 2001 年才開始施行的國家政策。倫敦知名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以下簡稱 V&A)曾在 1996 年時收取過門票,當時的費用為每位成人 5 英鎊,藉此取代免費入場時建議捐款的 4.5 英鎊。

根據相關報導,收費後第一週的門票收入大約是免費入場時期自願捐款的兩倍;然而,這看似不錯的成績,帶來的結果是 V&A 參觀人數的顯著下滑。根據 V&A 教育部門 1996/1997 的報告,該年度參加導覽和講座的人數下降了 15%。

而依據公共影響中心(Centre for Public Impact)的研究,截至 2001 年重新實施免費入場前,V&A 的總參觀人數在收費後減少了約一半,也連帶造成博物館內的商店和咖啡廳消費減少,出現了有門票收入,但整體遊客人數和博物館收益都不如以往的困境。而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向成人收取 9 英鎊門票費用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因此,在經過多方考量及藝文專業人士的建議下,時任的英國工黨政府決定推動博物館免費參觀的政策,而在計畫執行了 10 年後,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2011 年的統計報告指出,許多博物館的參觀人數來到歷史新高,例如: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增加了將近 190%,從 160 萬人增加到接近 470 萬人;而 V&A 的參觀人數增加了約 180%,從接近 100 萬人增加到 260 萬人的高峰。換句話說,雖然沒有了門票來源,博物館卻透過人潮創造出更多收入。

定價須經審慎思考與因地制宜

當然,一味支持免費入場絕不是解決博物館現有困境的萬靈丹,而免費入場所帶來的效益,也並非適用於每一所博物館。

免費入場通常可以增加遊客數量,有助於提高遊客的多樣性和刺激自願捐款,甚至改善博物館與當地社區的關係,但也可能帶來收入下降的影響;收取門票雖然可能導致遊客數量減少,但也有機會增加總收入,提高遊客停留時間、帶動現場消費,同時也讓博物館努力提升訪客體驗。

不過,由於每一所博物館都有著不同的先天條件和環境狀況,因此,收不收費、價格要訂多少,仍然需要依照自身狀況進行評估。

博物館需要透過嚴謹的市場調查來進行門票價格的制訂。圖/郭怡汝 攝影
博物館需要透過嚴謹的市場調查來進行門票價格的制訂。圖/郭怡汝 攝影

英國獨立博物館協會(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eums)在去年底就頒布了一項有關博物館收費定價的策略指南,提供了一些價格制定的參考,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票價建議,例如: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成人票價中位數約為 8 英鎊,威爾士則是 6.5 英鎊。不同的年度參觀人數也有差異,參觀人數越多,票價也會相對應提高,例如:一年總參觀人數少於 20,000 的博物館,成人票價的中位數約為 6.75 英鎊,而遊客數量超過 100,000 人次的博物館,成人票價的中位數約為 19.8 英鎊(這也是為什麼大英博物館前館長會提出建議票價為 20 英鎊的依據之一)。

門票價格不是隨便喊價或看自己能穩賺多少來訂定,必須有嚴謹的遊客調查和市場研究,包含:市場定位、營運成本、目標客群經濟能力、競爭對手票價參考、遊客體驗回饋、財務永續性等相關內容。同時,價格策略也不能單獨思考,必須作為整體業務規劃的一部分,需要每年定期檢視和調整價格。

最重要的是,博物館必須認知到,收取門票費用並不是解決財務問題的唯一方法,擁有多元化的收入來源──特展門票、商店餐廳的營收、捐款、企業贊助和會員制等等,才能有助於實現健全的財務永續性。

重點總結

倫敦 V&A 雖然是免費入場,但透過穩定的商業營運收入、會員制等方式,得以不過度仰賴國家資助,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伯明翰黑郡生活博物館門票收取 25.95 英鎊(約新臺幣 1,077 元),卻靠著強大的社群行銷、鮮明的特色和豐富的活動,吸引數以萬計的人購票前往參觀;還有一些博物館,如約克城堡博物館的門票 17 英鎊(約新臺幣 706 元),但主打可以一年內無限次參觀,如同年票制一樣鼓勵遊客回訪,進而與地方家庭和社群建立了穩定關係,並帶動餐廳和商店的消費,為博物館的收入做出貢獻。

總結來說,收不收門票需要根據博物館自身情況仔細權衡,並且應與博物館的使命和價值觀一致,避免讓票價變相成為阻礙自身發展的絆腳石,或淪為有錢人與菁英才能享受的場域。此外,票價策略也應確保財務的永續性,並有助於改善博物館軟硬體與員工薪資,以利最終能落實在為訪客提供更好的體驗上。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收不收費吵翻天──英國博物館引以為傲的「免費參觀」會退場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免費的最貴」──善意援助第三世界,為何反害慘了當地人民?

不用排隊,也寧可花錢買贈品!?──對免費「無感」的加拿大人

作者簡介: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於台灣文化資產與博物館界工作多年,後來到了英國深造進修,訪踏世界各地。認識到全球脈動的瞬息萬變,以及先進國家掌握趨勢所擁有的知識力量,希望將國外藝文第一手消息帶入台灣,拋磚引玉並帶動更多的想法與漣漪。 經營「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臉書專頁,提倡知識共享,隨興分享國外博物館和文化相關新聞、社論與展覽等消息趣事,也探討一些時事的藝文議題,歡迎一同分享和討論交流,來個輕鬆的 Bar 式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