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外國「非白人」在台灣經歷的種族歧視

作者:Anonymous/換日線專欄

去年,美國針對有色人種的暴力案件不斷攀升。有些暴力也構成了仇恨犯罪,有人因而失去生命,也有人飽嚐心理壓力和其他創傷。全球人們如今正團結一致地對抗暴力和種族攻擊。根據一個線上平台的數據,2019 年,在美國前 15 大城市,警方收到的反亞裔仇恨犯罪案件為 49 件;然而 2020 年增加到了 122 件,換句話說一年增加了 149%,顯示此議題的嚴重性,必須被視為優先處理的議題。

反對美國仇恨犯罪,台灣不落人後。台灣人展現出他們對種族攻擊的一致和同理,2021 年台灣的社群媒體上充滿了 #StopAsianHate(停止亞裔歧視),而在 2020 年則是 #BlackLivesMatter (黑人的命也是命)。這些來自全球的支持,強化了此類運動,也提升了人們對種族議題的意識。看著即便到了 21 世紀,歧視仍因膚色與臉孔特徵而發生,令人難過。

我一直樂觀看待台灣社會和其友善的人民,也很感謝他們;正因此,我發現讓台灣人了解那些不同膚色的人,在台灣遭遇到的種族歧視至關重要。我想澄清:種族歧視發生在任何地方,並非台灣或美國所獨有。寫作這篇文章的主要動機,來自於我的朋友和我多年來因膚色而經歷的歧視。我一直在掙扎究竟該具名還是匿名寫作本文,最後決定保持匿名。這篇文章會分享一些我和朋友的個人經驗,以及這些年來我在台灣社群媒體上觀察到的意見。

令人震驚的言語霸凌

我在抵達台灣後的優先辦理事項之一,是在遞交我的居留簽證申請前,做一次身體健康檢查。我的台灣兄弟很好心地陪我前往台北的頂尖醫院之一。比起其他外國人,我必須做一些額外的檢查項目──出於好奇,我詢問了原因。我從護理師那裏得到的回應(由我的台灣朋友翻譯給我聽)是:「哦,這是因為你們不用餐具吃飯,這樣很髒」(編按:根據衛福部針對「外籍人士(含陸配)居留健檢所公布之「居留或定居健康檢查問答輯」,不在其兩份附表中羅列國家者,必須進行腸內寄生蟲糞便檢查與漢生病檢查)。我倒退一步,沒有做好聽到這種答案的準備。第一次有人跟我說用手吃飯很髒。隨著我年紀增長,我不停地在思考這件事,明白這並不正確。我和我家鄉的朋友討論這件事,他們也都很驚訝。

食物是人們旅行到其他地方時會注意到的差異。我在搬到台灣以後也遇到飲食上的挑戰。然而,我從沒發現自己吃的和台灣人有多麽不同,直到有人跟我說「你聞起來像你的食物」。我嚇了一跳,茫然無措,不知如何回應。當我在我以前的辦公室加熱我的食物時,我被告知不要使用微波爐熱我的食物,因為味道太重了。當我請教解方時,對方告訴我:在外面吃或者煮點味道不那麼重的東西。我很高興現在任職的地方對我的食物從沒意見。

多數台灣雇主只想要「白人」英文教師

本文旨在「超越膚色」(Look Beyond Skin Color),我想談更多關於膚色如何影響我的經驗,以及我在此獲得的專業機會。

通常,在中文裡我被叫作「黑人男生/外國人」,這是我在聽了很多次後學到的。例如,當我在辦公室做文書工作時,我可以聽到其他員工稱我是黑人男生,當時我覺得很糟,但現在不會了。我想告訴你,雖然不是每次,但不時就會發生。

我的膚色也決定了我能得到的工作。讓我來告訴那些讀到現在的人,我不確定你對這方面有多少了解,台灣多數徵求外國人的教學工作,找的是英語母語人士。至此,一個問題浮上我的心頭──誰是母語人士?

我想至少一個人來自的國家,官方語言就是或者包含英文,應該都算在內。然而儘管我申請了許多教英文以及其他需要英文講師的工作,卻經常石沈大海,讓我和你分享一個我在公開的媒體平台上看到的回覆:

一則社群媒體上徵求在台任教的英文老師的貼文,明確指出其「種族要求」:「外表:白人或白種人不要亞洲人不要印度人不要咖啡膚色或黑人。」

甚至還有外籍教師收到這樣的留言:「我們的老師很滿意你的教學影片。只是對你的助教有點意見,我們老師怕你會找黑人老師來代課。我們不是歧視什麼的,但是我們不想孩子們回家以後說什麼,我們只偏好白人外籍老師,我希望你懂我的意思。

如果我已經放棄希望,我不會寫這篇文章來強調這個問題。在內心深處我感到痛苦,每個人都知道種族主義正在發生,但沒人想體會那滋味。在去年 3 月底,當我的朋友問及她申請代課老師的工作狀況時,收到了這段訊息:

「問:『我只是想問是否有我可以做的工作。』

答:『我有你的時間表,我已經試過幾個班了,他們想要白皮膚的老師。』」

教育界的種族歧視,無益發展雙語國家

存在於台灣英文老師工作中的種族主義多不勝數,每當我想提出這個議題時,都會被「哦,你知道嗎,比起台灣,在其他國家像是中國、日本或韓國更糟。」這樣的回應打斷。對我來說,這是逃避接受種族主義存在台灣的事實。

多數尋求母語人士的工作像是講師或教師,幾乎只限於 5 到 6 個國家的公民。無論如何,英語起源自英國,其他說英語的國家都曾是英國殖民地這點徹底被忽視。崇拜其中一些英語國家,忽略其他也說英語的國家,對於發展以英文作為第二語言、計畫在 2030 年成為雙語國家──是十分短視近利的行為。

我在尋找教職的過程中,不斷被建議在餐廳工作,或者做一些建築或農業工作。某次我甚至被問:「你的英文怎麼這麼好?在你的國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你一定很有錢。」

我有些來自西方國家的朋友在台灣擁有非常平靜和穩定的生活。他們有些人來台灣將近 10 年,如今已結婚並有了小孩。這些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他們很快找到了教職。我也想要穩定的工作,我很羨慕他們。有時候,我會冒出希望自己的是白人臉孔的想法,只因為白人超級容易在台灣找到教職。我有數個朋友來自官方語言非英文的西方國家,但他們卻可以找到工作,而我和我的朋友則因膚色而被拒。

我了解家長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得到最好的,但是以什麼為代價呢?即使在台灣這樣經濟進步的國家,當人們在為台灣的未來做準備時,心態卻仍然停留在過去,是多麼地不幸。如果情況惡化,台灣將「只有白人」外國人留下。教職或任何其他工作應該以才能而非種族為聘僱依據。以上是我在台灣的真實經歷。我誠心希望台灣能超越膚色,有件事是確定的:「我們必須聚焦於我們說的內容,而非我們說的方式。」

備註:本文經作者授權翻譯、編輯,欲閱讀英文原文請至換日線網站。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外國「非白人」在台灣,我所經歷的種族歧視:因膚色當不成老師,還有人驚訝我竟有「受教育」》,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無所不在的口音歧視:我媽通五種語言,卻因口音遇上麻煩?

我在瑞士不曾被種族歧視:當你覺得被「歧視」時,事情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

作者簡介:

Anonymous, Just another foreigner in Taiwan.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