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年輕人的愛情觀,你懂嗎?

作者:張卉青 Olivia/奧莉放送株式会社

你聽過《青蛙王子》這個童話故事嗎?故事中醜陋的青蛙最後變成英俊的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青蛙變王子聽起來甚是美好,但王子變青蛙的「蛙化」過程,又是怎麼一回事?

近期,「蛙化現象」在日本成了熱搜關鍵字。

今(2023)年 6 月,日本專門研究 Z 世代(1995 年後出生)的行銷公司、智庫機構「Z 總研」,透過由「株式會社 N.D.Promotion」所經營的 Nom de plume 網路媒體平台,針對日本 Z 世代女性讀者進行了 2023 上半年的流行趨勢調查,並公開發表了《Z 總研 2023 年上半年流行趨勢排行榜》。其中,流行語以「蛙化現象」奪冠,成為 Z 世代年輕女性聊天話題中最夯的關鍵字。

究竟何謂「蛙化現象」?為何會在近幾年突然於年輕族群間竄紅?本文帶你一探究竟日本的相關文化。

「蛙化現象」成為日本 Z 世代年輕女性聊天話題中最夯的關鍵字。圖/取自 Z 總研 2023 年上半年流行趨勢排行榜
「蛙化現象」成為日本 Z 世代年輕女性聊天話題中最夯的關鍵字。圖/取自 Z 總研 2023 年上半年流行趨勢排行榜

「蛙化現象」的最初意義

你是否曾經遇過類似經驗:被有好感的對象告白時,起初非常開心,後來因為某些原因,突然對他/她產生反感或厭惡感。若你也有過這樣的心情曲線,那麼你也在人際關係中遇過「蛙化現象」。

「蛙化現象」一詞源自於跡見學園女子大學(跡見学園女子大学)藤澤伸介教授於 2004 年提出的概念。主要講述在人際關係當中的心理現象,意指:當女性得知自己喜歡的對象也對自己抱有好感時,反而會產生對該對象的反感或厭惡感

該名稱之由來,被認為是格林童話當中的《青蛙王子》故事。在其中一個版本的最後,公主因害怕與青蛙共枕,一氣之下將青蛙往牆壁一扔,沒想到青蛙卻變成英俊的王子。故事中,醜陋青蛙變成英俊王子的過程是「王子化」,而「蛙化」則是這個例子的反向。

不過,這項心理現象被提出之後,並未引起心理學學術界的關注,後續也鮮少有相關研究。直到 2020 年 8 月,日本教育心理學會公開的論文集當中,再次出現「蛙化現象」的相關研究,分別在第 256 頁、第 275 頁處。

該研究結果顯示,「蛙化現象」非女性獨有,但研究對象當中僅 20% 的人有此經驗,對於現象的普遍性仍存在著疑問。此外,研究也針對會影響「蛙化現象」的原因進一步探討,發現「對他人的信賴感」與「在人際關係的緊張程度」,會從多個面向影響蛙化經驗。

總結來說,個人特質被認為是造成蛙化現象的因素之一,但影響程度有限。蛙化現象的產生機制除了與個人特質相關,仍須考量與對方的互動關係。

Z 世代的「蛙化現象」新定義

回顧 2020 年,除了學術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外,網路平台上也開始出現熱議。多數討論及引用雖以藤澤伸介教授所提出的理論為出發點,但針對此現象卻有了延伸解釋,擴散成不分性別、原因更具體的意義──突然發現另一半(喜歡的人)有著過去從未被你察覺的一面,而那恰巧是你所不喜歡的面向,因而對另一半瞬間冷感

換言之,另一半從美好的王子或公主形象,轉變為格林童話當中的醜陋青蛙,有種美好幻想瞬間被現實打破的感覺。這過程被普遍認為是如今 Z 世代口中的「蛙化現象」。

網路創作歌手りりあ(音譯 Lilia)有鑑於 Z 世代的「蛙化現象」熱潮,於 2020 年發表了一首名為〈蛙化現象に悩んでる女の子の話。〉的歌曲,中文意思是「正在煩惱蛙化現象的女子的事」。歌詞主要述說女性與交往對象的關係。從熱戀到被交往對象表明愛意,卻因自己無法坦然接受對方的愛慕,進而開始產生蛙化現象,最後走向分手的過程。由於歌詞內容引起許多 Z 世代的共鳴,目前 YouTube 點閱率已高達 155 萬。

此外,不僅是音樂,也出現了以「蛙化現象」為主軸的漫畫,像是日本漫畫家我楽谷推出了《カエルになった王子様》(中譯:變成青蛙的王子)。這些都將「蛙化現象」的討論熱度推向另一波高峰。

除了網紅推波助瀾,許多 Z 世代族群紛紛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發表蛙化的親身經歷,也讓關鍵字不斷被搜尋。下圖這些數字,代表著搜尋字詞在特定區域和時間範圍內的熱門程度變化。以圖表中的最高點做為比較基準,100 分代表該字詞的熱門程度在該時間點達到最高峰,50 分表示該字詞的熱門程度為最高點的一半,0 分則表示該字詞熱門程度的資料不足。

2004 至 2023 年「蛙化現象」在 Google 搜尋引擎上的搜尋熱度趨勢變化。圖/張卉青 Olivia 提供
2004 至 2023 年「蛙化現象」在 Google 搜尋引擎上的搜尋熱度趨勢變化。圖/張卉青 Olivia 提供

不只日本,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用語?

其實除了日本,不同國家也有類似詞彙來意指 Z 世代口中的「蛙化現象」。

The Ick 一詞最初出現在美國電視節目《艾莉的異想世界》(Ally McBeal)中,交友專家 Hayley Quinn 公開說明:「這是一個約會用語,意思是在與某人有浪漫接觸時突然感到畏懼,並對他們感到厭惡,而這就是 The Ick。」

感情關係輔導師和心理治療師 Gurpreet Singh 對此現象則解釋道:「蛙化現象與僅僅對是否要繼續和某人在一起而感到質疑,是不同的概念。蛙化現象所表現出來的是令人反感的情緒,這是一種非常強烈的直覺反應,可能是對方的某項行為令你感到厭惡。」

根據他的解釋,這可能發生於對他/她的價值觀中的某些事物感到不解,或是其笑聲、講話的方式讓你感到煩躁,甚至僅僅是因為外型或氣味等等。「造成蛙化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這是一種深刻的感覺,讓你覺得這個人不是你想在一起的人。」

從戀愛到社群媒體,網紅時代的「人設」課題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蛙化現象也被解釋成網紅在社群平台上「人設」與現實的差異,造成粉絲在一瞬間轉變為黑粉的情況。

擁有「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身分的 Z 世代,除了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面與人交流,也頻繁透過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社群媒體工具,與全世界的人進行更廣泛的互動。因此,在社群媒體上塑造形象,成為部分年輕族群特別重視的一環,尤其是透過社群媒體經營事業的網紅,其形象呈現往往成為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

然而,即使網紅們將自己的「人設」塑造得再完美,仍有不少網友像偵探般不斷審視形象背後的真相,並在社群媒體上公開討論。因此,網紅可能一夜之間從超高人氣轉變成落街老鼠,瞬息萬變的社群媒體環境,也使得粉絲們對網紅的期待愈來愈高,一旦發現其虛偽或不符現實的地方,可能會立即產生極大的失望感,甚至「由愛轉恨」變為黑粉。

這也帶來警惕,讓網紅知道自己更應謹慎經營社群媒體上的形象,不但必須避免虛偽的包裝,還要盡可能展現真實的一面,透過真誠的交流與粉絲建立信任,才能建立穩固的支持群體,並降低人設崩壞的風險。同時,粉絲也應該理性看待網紅,不要過度將其神話化,對意見領袖的言行保持審慎思辨的態度。

總結來說,不論是社群媒體與粉絲的互動關係,抑或是戀愛的人際關係,過度塑造「非真實自我」的形象,都有可能造成人設崩壞的「蛙化現象」。在自我與他我的蹺蹺板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或許是我們的終身課題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你懂 Z 世代愛情觀嗎?談談日本「蛙化現象」、美國「The Ick」瞬間反感理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傳統媒體如何自掘墳墓、步入衰亡?

「用 Tinder 找真愛」可能嗎?歐洲 9 年真實心得分享

作者簡介:

張卉青 Olivia,旅居日本京都,說著關西話的台灣人。長期關注日本社會議題,透過寫作、採訪實踐媒體人責任。大學時代曾受日本政府邀請前往 NHK、讀賣新聞社等媒體機構交流,也曾參與日本外務省「絆計畫」前往日本 311 災區探訪。2022 年開始跨足日本多語言媒體平台「nippon.com」。 人生座右銘是:「困難の向こうには、必ず幸運がある」(困難的另一方,一定存在著幸運) 志為以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身分,透過「文字」和「照片」讓更多人看見真實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