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日本人眼中的台灣「短視近利」?

作者: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大家好!我是在臺灣創業經營數位行銷公司 applemint 的代表佐藤(Leo Sato)。

日前網紅錫蘭 Ceylan 發布了《住了 6 個月後,這些是我對台灣真實的看法》這部影片,受到許多網友的熱烈迴響。在他的影片中,談及臺灣城市景觀的部分,對此我非常有感。

身為住在臺灣的人,其實我不太想談論這個問題,但有件讓我對臺灣城市景觀感到可惜的事,那就是「無論走到哪裡,幾乎都長的一模一樣」。很遺憾,這些街道放眼望去並不美觀。

還記得不久前,我去了位於臺北市的永康街,令我驚訝的是,從東門站出站後,通往永康街入口附近,映入眼簾的是施工中的大樓。從以下照片可看出,這棟正在建設中的建築物與後面的建築相比,高度更高。

受日韓遊客喜愛的永康街中,一棟興建的大樓與其他建物高度不同,看起來十分突兀。圖/佐藤峻 提供
受日韓遊客喜愛的永康街中,一棟興建的大樓與其他建物高度不同,看起來十分突兀。圖/佐藤峻 提供

永康街是遊客經常造訪的其中一個景點。在這樣的地方突然建起大樓,就好像在京都觀光地區的平房和神社群中,突然出現高樓大廈一樣。

在日本,為了不破壞景觀,在代官山與京都市的部分地區,一律禁止建造超過一定高度的公寓大樓。我並非想批評這棟大樓建設,且這棟大樓只是我在「城市景觀」方面感到不協調的其中一個例子罷了。只能說,這種建築物彼此之間的不協調,與政府對市容景觀也未有相關作為的狀況,正在全臺各地不斷上演著。

因此,在這篇專欄中,我想談談關於,在臺灣居住了 9 年的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臺灣與其城市,以及如何看待臺灣企業。

停好停滿的摩托車

就我所觀察,我認為臺灣是個機車文化的社會。當然這麼說,並不代表我否定這個特有的機車文化,因為在臺灣汽車的價格普遍偏高,一般人要買一台車,恐怕得先付上好一陣子的車貸才能擁有。這也使得臺灣鄉村及偏遠地區的居民,通常會以價格較為親民的機車,作為日常使用的代步工具。

儘管機車移動方便,且能讓人快速抵達目的地,但機車對於交通安全及市容的影響甚鉅。還記得幾天前去臺南造訪著名的觀光景點赤崁樓時,發現周邊真的停放了許多機車,入口處附近被擠得水洩不通。

我對機車停車位的問題非常在意,因為這些不好好停放的機車,可能會嚴重破壞城市景觀。像前陣子,法國巴黎禁止電動滑板車的呼聲愈來愈高,最終將於今(2023)年 9 月全面禁止使用。正因為電動滑板車這種體積小、速度也不慢用起來很方便的「輕便」特性,讓電動滑板車成了一把雙面刃,不少使用者將這些電動滑板車隨便亂放,且在觀光景點附近更是如此,讓巴黎美麗的市容不復以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臺灣每千人擁有的機車數量排名,已經超越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等著名機車大國。在人口稠密且道路相對狹窄的臺灣,擁有如此大量的機車,必然會導致車禍事故量增加。此外,針對酒後駕車問題,我認為臺灣對酒駕者的罰則,與日本比起來相對較輕,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臺灣一直難以有效根除酒駕問題的原因之一。

臺灣短視近利?

在《住了 6 個月後,這些是我對臺灣真實的看法》中提到,臺灣景觀不太美麗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背後原因,可能是臺灣企業傾向於優先考慮短期利益。相對於日本企業,臺灣企業在快速停損與決策方面表現出色,擅長短期獲利,但在長期視野方面有所不足。

從短期需求的角度來看,觀光地區的樓宇建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然而,若是從長期的觀光視角來看,高低不一的建築物與不和諧的市容設計,對吸引外國旅客的效益有限。因此,我在撰寫這篇專欄文章時,又重新檢視過去與臺灣企業合作的情況,以及與臺灣企業合作時所遇到的問題。

結果發現,我們與日本企業的合作平均為 21 個月,而與臺灣企業的合作,卻僅有 8.6 個月。雖然這無疑是臺灣企業認為我們在實力上,可能略有不足之處,但若從公司內部數字來看,臺灣企業的確傾向短期合作。

那麼,為什麼日本企業傾向長期合作,而這樣的合作模式,又能帶來哪些好處呢?

根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全球政治與策略系教授烏爾麗克.沙德(Ulrike Schaede)的觀點分析,日本企業之所以希望長期合作,是因為這表現了相互尊重和忠誠的價值觀。在選擇合作夥伴時,日本企業通常會非常謹慎地精挑細選,因為他們已經做好長期合作的心理準備。

在過去的經驗中,從日本企業的詢問到達成交易的比例相對較高的原因,也是因為提出諮詢的企業,在先前通常已經過審慎的選擇。相對地,對於 applemint 來說,從臺灣企業收到詢問,後續得到成交的比例相對較低,原因是臺灣企業正在尋找能夠解決「當前」問題的合作夥伴,且不以長期承諾為前提。因此與日本企業相比,詢問時心態較為輕率。

長期合作的另一項好處是互相幫助。例如,在 1970 年代初期面臨的石油危機中,汽車公司馬自達(Mazda)陷入經營危機,營收損失慘重。而當時救了馬自達的,不僅僅是其主要的銀行──三井住友銀行,還有馬自達的下游廠商,當時在得知馬自達的危機後,這些下游廠商便鼓勵員工購買馬自達的汽車,以助挽救馬自達重新回穩。

觀光或經營無關好壞,而是選擇的問題

在《復興 THE KAISHA 日本商業重生》一書中,烏爾麗克.沙德(Ulrike Schaede)教授提到,儘管日本經濟被認為失去了 30 年,但這是因為日本人的性格本身不像美國人那樣渴望劇變,而是追求有秩序的變化。

結果,日本企業在危機中顯得堅韌,綜觀世界罕見地擁有許多百年歷史的企業。我自己在臺灣經營企業時,也深切感受到自己是日本人這一點。表面上,我在臺灣創業、露面和發布影片,看起來像是一個冒險家,但內心卻不喜歡劇變。

我喜歡《孫子兵法》,經常意識到兵法強調的不敗之戰。因此,我擅長守勢經營,也因此在臺灣生存了 5 年,目前評估下來,在財務上至少還能再撐 3 年以上吧。

只能說,無論是臺灣的市容景觀,還是臺灣企業的經營方式,重點都是在於選擇。如果只重視短期的收益和便利性,那麼無論他人怎麼說,盡量選擇在眼前最好的選項絕對合理,就像永康街那棟興建中的大樓一樣。當然如果你追求快速盈利,也可以短期內與能夠帶來收益的企業合作,直到獲得盈利為止就收手。

我認為,最糟糕的無非是在執行某些事情時,因沒有考慮周全,而在有所失去後感到後悔。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你做了某件事情時,總會失去一些其實很重要的東西在。像是臺灣的大樓建設未考慮到周邊建築物,且優先考慮了機車的便利性,勢必會對交通事故和觀光景觀造成不小影響。此外,臺灣企業追求短期效果,取得了短期盈利的成功,卻沒有像日本企業那樣企業間的羈絆,若遇到危機,可見轉機的機會也勢必會減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日本數位行銷 CEO 眼中的臺灣:建築單調、摩托車亂停、企業短視近利?》,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何日本近 5 年來的無數「台灣祭」,一點都不台灣?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作者簡介:

佐藤峻(Leo Sato) 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ICU)/ 政大商學院碩士,2017 年在台灣創立了 applemint 數位行銷公司。 從外部投資 0 、客戶 0 、人脈 0 ,毫無資源的狀態開始,三年業績成長了 3000% 。2019 年協助來自日本的品牌 KARADA factory 創造在台 7 年來最高利潤。在沒有母公司支持、沒有客戶介紹、沒有參加任何研討會、更沒有出資為公司打廣告的前提下就獲得日、台超過 40 間企業的數位行銷代理機會。公司唯一的廣告宣傳花費用在實習生招募與新人數位廣告訓練,且僅僅 8 萬日圓。即便如此,依舊實現了與日、台 40 間以上企業的廣告投放與數位行銷合作,正在台灣親身實踐「築夢踏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