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為何德國人愛開快車,車禍率卻偏低?

作者:謝宛真

提到德國和汽車,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無限速高速公路和德國人喜歡開快車。 德國人對奔馳道路的喜愛,在綠黨要求限速時,如高速公路限速每小時 130 公里;市區交通應大幅增加限速 30 的路段等,就引起不少反彈聲浪。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德國人對車速這件事這麼在意?

德國人愛開快車,車禍率卻偏低?

根據德國連鎖加油站 HEM 的訪問調查,2,674 名調查者中,有 79% 的人承認,自己喜歡開快車,甚至偶爾會超速。另一項調查顯示,30 歲以下中,有 12% 的人,經常開到時速 240 或更快,50 歲以上中的人,則只有 16% 會開到時速 240 或以上。

對多數德國女性受訪者來說,能夠被稱為是「開快車」的時速,平均起來是 180,而男性則是高達 207。雖然部分德國人承認自己開快車,且有時會嘗試超速,但他們當中的 56% 的人認為,自己在駕駛時是有隨時掌握狀況的,像其中就有 37% 會開快車的人認為,自己是個既能掌握速度,又能維持安全的駕駛

在臺灣,我們經常聽到馬路如虎口,慢慢駕駛平安回家最好,但德國人們卻是這樣想:「只要大家都遵守交通規則,開快車反而很安全。」我家近鄰荷蘭、比利時,不少德國人都會在周末到鄰近國家去旅遊採買,最常聽到他們的碎念就是開上荷蘭的高速公路後就想睡覺。

因為荷蘭高速公路限速 120、景色又單調、每台車速度都很慢,精神更容易就渙散,對他們來說反而更容易發生意外。一開始我對這番言論感到荒謬,因為在臺灣我們開車小心謹慎,就是知道始終會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不過,無論哪種想法聽起來比較有道理,德國車禍致死率在歐洲鄰近國家中,確實還是偏低。

就是要守規定

在遵守交通規則方面,德國人(至少我先生)對於交通規則的遵守,應該可以算強迫症等級。某次我在無人無車的十字路口自然地過了馬路,到了對面卻發現先生沒有跟過來,還在對面等著紅燈。

他堅持說,紅燈就是紅燈,法律就是法律,不管有沒有人、有沒有車。這種堅持,到其他歐洲國家旅遊時,也不少見,記得在巴塞隆納旅遊時,能夠在人擠人的路口,抵擋闖紅燈的行人人潮,而堅持不動的旅客,多數也都是面無表情的德國人。

當然,在德國開車時也會遇上不守規矩的駕駛,這時候德國人們就會舉起他們的手掌在臉部前方上下來回晃幾下,搖下車窗破口大罵:「您瘋了嗎?我有先行權?您到底是怎麼拿到駕照的啊?」不過,這多半只是幾秒鐘的逞兇鬥狠,鮮少從新聞或身邊人聽到因為這樣,而演變成重大的暴力事件。

德國人對遵守規定的強迫症從何而來?曾聽過一個老教授用一種比較浪漫的方式解釋,由於德國思想中有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義務和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的責任,就算不是每個人都讀過康德或韋伯,但這種精神,卻也已經被融到法規制定和社會規範或民情中。

若不是因為認知到這是自己的義務而遵守,就是因為意識到自己有責任而遵守,以防他人特別是小孩模仿不正確的行為。當然實際生活中,害怕收到罰單,或被取消駕照就我來看,是最直接的嚇阻。

改不了的習慣──紅燈急煞

在德國,血液中酒精濃度千分之 1.1(千分比,Promille)將直接吊銷駕照,而血液中酒精濃度為千分之 0.3 但引起事故、造成他人重傷死亡,或釀重大財產損失,也將一律吊銷駕照;若違規被記的點數超過 8 點,同樣會被吊銷駕照。

此外,在市區時速超過 30、市區外時速超過 40 ,則將被禁止駕駛或吊銷駕照等。或許有些人認為,要重新考駕照也是成本重大,基本花費是 1,000 歐(約新臺幣 3.2 萬)上下,若路考不順利考個 2 至 3 次,就要花費 3,000 至 4,000 歐,甚至會被質疑不適合開車。

因此,能夠獲得駕照對德國人而言,也是非常寶貴的。這可能也是養成他們無論車速再怎麼快,油門要踩多深,在斑馬線前面,一定能夠及時煞車,而不危及行人的能力。

還記得剛到德國時,常在車水馬龍的路口等紅燈時,遇上急煞的汽車。對德國人來說,急踩煞車這個現象,他們已經司空見慣。不過,一開始的我則是光煞車聲就嚇得腿軟,後來當我成為乘客的時候,老公開車的習慣也如上所述,經常趕在紅燈最後一秒才急煞。這種改不了的習慣,也我最後往往是帶書到車上看,或上車後立刻睡覺,眼不見為淨。

開快車的心理因素

交通心理學家黑澤(Michael Haeser)表示,許多德國人將開快車跟自由視為等之。對此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由於戰後被限制了自由,處於被限制的狀態,因而會產生可以抵抗或支配外在事物的心理要求。這種壓抑的情緒,在一次德國在台協會的政治主任何峰(Andreas Hofem)受訪中,也有提到。他說:「德國人平時很壓抑,所以像啤酒節、狂歡節就是一年一度重要的節日,可以讓他們盡情地放鬆宣洩平時的壓力。」

開車,對德國人來說就是一種支配的方式,藉由腎上腺素和腦內啡的作用,自由地打擋、踩踏離合器和油門,開著快車而得到幸福的感覺。儘管許多人都明白開快車的危險性,但他們仍然很難抵抗這種快感。

另一名交通心理學者施拉克(Bernhard Schlag)也指出,不能說每一個德國人都愛車也愛開快車,但可以說有非常多的德國人愛車、愛開快車。因為對他們而言,車子並不是交通工具而已,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就像通過穿著表現自己一樣。

就日常生活觀察下來,德國自家車的使用率也確實很高,有兩台車的家庭並不少見,有些甚至有三台以上的車。有時候小車是超市買菜代步用,大車是家庭旅遊用,好車則是上無限速高速公路用。

也很常聽到即將滿 18 歲的德國年輕人說他們正在存錢,打算一成年就到駕訓班報到。拿到駕照後,就不用因為德國境內那不甚令人滿意的大眾運輸規劃,限制了自己行動的自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車子在無形中,也就變成一項不可或缺的配備。

為什麼車子那麼重要?

100 多年前,多數的人還是以步行、騎馬或通過鐵路從一地移動到另一地。1910 年,只有富裕的人才能夠買車,直至 1938 年納粹承諾每個人都有車後,建立了福斯工廠,既生產汽車也生產武器。二戰之後,有愈來愈多人能夠負擔汽車,而汽車成為一種富裕幸福的象徵。

《汽車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ar)的作者高斯靈(Stefan Gössling)說:「在 1970 年代,許多工業國家,都將自己所擁有的房子、泳池和車子,視為是幸福的象徵。到現在,汽車依舊是現代人的必備,現在擁有兩台甚至三台以上車的家庭並不少見,而鄰居也會注意到誰又買了新車。」

就實用面來看,聯邦環保署的交通專家與心理學家傑康(Katrin Dziekan)表示,汽車仍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德國有 57% 的路線由汽車覆蓋,57%的交通里程數由汽車完成。重要的是,對很多人來說,汽車不僅只是交通工具而已,這也是一種自我表現,彰顯出自由、強大與控制感。手握方向盤,就是主動的,是自我意識的一種積極作用,控制著方向和一切。

在電影和廣告中,汽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傑康指出,媒體對人、對想法和其中的內容有很大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也會不斷自行強化。像高斯靈也說:「汽車廣告中呈現的那些訊息是,你可以開車穿越沙漠、在爆炸的山脈中繼續前進,好像開著汽車就能夠安全度過一切困難,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

廣告也針對客群做出不同的宣傳,例如大車傳達著安全感、跑車傳達著活力和自由,使得這種對汽車的控制感,被豎立成一種規範。就某個方面來說,這可能吸引了有自戀人格的駕駛,觸發他們選擇了特定的型號的汽車。據德國保險公司 ADAC 的研究,有百分之 50.6% 的行車者認為,BMW 的車主開車比較容易出現挑釁、逼車的行為,較容易產生威脅感。

不過,隨著氣候議題還有近年來通膨、高油價的狀況,也有愈來愈多的德國人願意放棄汽車,改變對汽車的態度。對此,不少人未來更傾向只會租用電動汽車而非購買,對於限速的政策也會逐漸接受。

或許將來開著手排車打擋馳騁道路的情景,可能會成為歷史中對這個時代汽車研究的現象。此外許多民眾也認為,如果公共交通能夠逐漸發展為免費的服務事業,既兼顧環境訴求也服務移動需求,可說是一舉兩得。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臺灣挨批行人地獄,為何德國人「開快車又愛急煞」車禍率卻偏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德國駕照「又貴又難考」給我的震撼教育:台灣,也能嗎?

陪德國駕駛考台灣路考:「不合格」──台灣駕駛教育的困境,專訪駕訓業者說分明

作者簡介:

謝宛真,在德國生活已屆 6 年,對德國生活從初來乍到的嚮往,轉變為文化衝擊,最後學會享受這裡的美好和適應這裡的不美好。我們常說德國人的邏輯和台灣人不一樣,但人性其實大同小異。偶爾書寫發發牢騷和想法,無法傳遞真理、真相或偉大的洞見,希望至少是另一種有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