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無現金社會,真的比較好嗎?

作者:希臘二姐/三姐妹看歐洲

2 年前剛從新加坡搬來希臘時,其中一件最不習慣的事就是我們身上的現金老是不夠。

電子支付成為主流後,我們在新加坡出門幾乎不帶現金。不論是搭乘 Grab(東南亞的私人計程車)、去當地的食閣(Food Court)、朋友間轉帳或支付水電工工資,所有的支付在手機上嗶一聲即可完成。

在新加坡,朝著中國無所不能的微信支付模式發展似乎是條大家默許的單行道。不光是隨處可見無現金所代表「進步現代社會」的廣告看板,連小孩上公立小學前,新加坡政府都免費發了一支簡易電子智慧錶,讓孩子從小養成「閃一下」就可以電子支付學校餐飲的習慣。家長除了可以在錶裡自動儲值,還能設定小孩的每日花費,小孩也因此一直以為錢就在電話及手錶裡。

來到希臘後,我們因為已經習慣手機付款的模式,常常「身無分文」;但我們馬上發現希臘的商家、定時打掃家裡的清潔阿姨、才藝家教班的老師、甚至朋友間都只收現金。要是我們手頭剛好現金不夠,他們甚至寧願下次再拿也不收銀行轉帳。

現金為王的社會

歐洲央行於 2022 年公布的歐盟消費者支付態度研究(Study on the payment attitudes of consumers in the euro area)顯示,希臘是歐元區國家中,高比例使用現金的「極端案例」。在希臘, 有 11 % 的受訪者稱自己有 25 % 的收入為現金,此一比例為歐元區國家平均的 2 倍。此外,研究還提到希臘約有 62% 的交易是以現金進行,使用銀行卡的比例僅 33%。

這種崇尚現金以及擁有旺盛地下經濟的文化雖然一直存在於希臘,但那場希臘剛走出來的金融危機更加強化現金為王的社會風氣。

在過去長達 20 幾年的經濟衰退中,希臘政府在歐盟要求下重整財政紀律,不斷提高各項稅收及減少退休金;對希臘老少而言,在 ATM 排起長隊只為領取每日限額現金的畫面仍歷歷在目。此番政策也讓一般希臘家庭擁有高度的危機意識保留高額的現金,不只隨身攜帶,在銀行租借保險箱也是家常便飯。在希臘,小型的保險箱往往要長時間的候補才能租到,沒有關係的普通人更難以租到大型保險箱。我目前還沒聽任何希臘人說過支付現金是件麻煩事!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面對眼皮底下大量無法追蹤且無法課稅的現金交易,希臘政府自然把其視為眼中釘。希臘新民主黨於 2019 年執政後,一直努力地減少大眾與商店和各機構的現金交易量,美其名是「打造無現金」的現代社會,主要目的是減少逃稅並增加國家稅收。政府不僅將珠寶商、房地產經紀、汽車進口商、藝術品交易商及會計師等列為稅務部門的重點監控對象,更時不時地宣布一項又一項杜絕現金的政策。

舉例來說,政策規定個人月薪 30% 以上的消費須使用電子支付,如果提交的電子收據未達標準,稅務局會對未達的金額處以 22% 的罰款。因此,如果月薪是 1000 歐元,開銷中有 300 歐元必須以電子支付付款,若當月電子支付的金額只有 200 歐元,則須支付未達金額 100 歐元的 22%(即 22 歐元)作為罰款。此外,政府也規定單筆收據的現金支付最多不可超過 500 歐元;福利金的領取規定必須有一半以上的金額以電子交易支付;買房自 2024 年起,也從原本可以支付一定比例的現金到完全禁止。希臘個人銀行系統更與國稅局連線,只要使用電子支付,每一筆消費都會赤裸裸地曝露在國家機器面前。如果你的電子消費金額或品項不符合你的報稅收入,很有可能被納入逃稅的審查名單。

因此希臘人除了出於便利、身上現金不夠的情況使用電子支付外,大部分時候是經過縝密計算,想在國家機器前如何側寫個人生活開支。這直接反映在人們日常的支出模式上,例如朋友聚餐時,大部分薪水是來自銀行轉帳的朋友便會主動負責刷卡買單,以達成每個月政府規定的 30 % 電子交易額度;部分收入來自現金的朋友再打開錢包分帳自己的餐費,一場支付維持了各自在稅務機關前的形象。

此外,名牌 Outlet 商場大概是最能體現希臘人臨櫃點鈔付現的地方。雅典附近知名的 Outlet 週末假日通常人山人海,一些打折後單品仍要 200 歐元起跳的知名品牌店,更是要排隊才能進入。店員表示,結帳的客人高達 8 成都是以現金支付。面對政府規定單張收據現金不可超過 500 歐元的限制,店家還會主動提供高額消費者拆單的服務。

2024 年起不能再用現金買房

當然在所有現金消費的用途中,房地產肯定是最大宗。根據希臘財政部的數據,自 2021 年 3 月以來,約有 84,000 筆的房地產轉讓使用現金,其中全部以現金交易完成的轉讓超過 40,000 筆,牽涉到的金額高達 4.62 億歐元。

就我在自家房產的銷售現場觀察,絕大部分的希臘買家確實會要求以現金的方式支付一部分的房款,這是人們把現金收入轉回銀行銀行系統的常規做法之一,卻也成為有心人士洗錢的管道。希臘政府為進一步縮限現金使用,公布要開始審查以現金收購的 40,000 多處房地產,要求買家解釋資金來源。一旦被認定來源不清,買家除了需繳納 33% 的「不當累積財富稅」外,還將被移送洗錢管理局進一步調查。

除此之外,希臘總理最新公布的施政要點也提到,自 2024 年起,所有的房地產交易買賣將通過銀行系統進行,且將對超過 500 歐元的現金交易金額處以雙倍罰款。不過此番做法對杜絕現金交易有多大效用,仍有待日後見真章。

無現金社會真的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嗎

小吃攤抱怨電子支付的手續費高,他們還是喜歡收現金。圖/希臘二姐 提供
小吃攤抱怨電子支付的手續費高,他們還是喜歡收現金。圖/希臘二姐 提供

在這場對抗現金的戰役中,希臘政府除了一邊表明嚴懲逃稅的行為,另一邊則不斷向大眾鼓吹無現金的好處。和大部分國家一樣,希臘政府也將現金「妖魔化」,把現金形容成阻礙經濟發展及自動化的禍首,再把無現金社會描繪成一個進步開放的現代社會,希望大家自發性地往無現金靠攏。

然而根據研究機構 Focus Bari 表示,現金依然是希臘 18 至 34 歲人群的第一支付選擇。這個現象除了跟人們多以現金領取薪水外,也代表青壯年世代對於電子支付所隱含的國家監控及非自願性提供個人消費記錄有較高的意識。

年輕一代對現金的偏好上升絕非希臘獨有。Credit Karma 對 2,118 名美國成年人(其中包括 331 名 18 至 26 歲的 Z 世代成年人)進行的線上調查顯示,近 70% 的 Z 世代受到通貨膨脹飆升的影響,比 12 個月前更頻繁地使用現金,降低使用信用卡帶來的「無感花費」可能有的債務風險。

此外,諸如 Cash Matters 等公益團體及 Brett Scott 等經濟人類學家都不遺餘力地支持保留現金的支付選擇。除了讓大眾保留隱私外,現金也可以在銀行或網路系統出問題時,提供即時的替代方案。

現在受到周遭環境影響的我們,回到以前隨身攜帶錢包的模式;孩子也開始數著硬幣,計算他的學校的午餐費用及應找回的零錢。在這個個人電子足跡無所遁形,線上商家可以輕而易舉找到你的消費模式不斷放送「猜你喜歡這個」的世代,我想,不按照主流社會的「進步邏輯」及不進入完全無現金的「理想社會」,適度地保留現金來保護自己的個人數據及隱私,讓孩子實際感受現金的分量,也應該是另一種選擇。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無現金社會真的比較好嗎?希臘人「現金買房買奢侈品」給我的反思》,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在中國,「身無分文」的行動支付極為方便,卻影響了孩子的金錢觀

政府為何嚴格控管「支付寶」、「微信支付」?──黨也要走自己的路

作者簡介:

希臘二姐,土生土長的臺南人,雖上了從小的第一志願政大新聞系,但陰錯陽差踏入商界,一天記者也沒當過。在荷蘭讀完 MBA,定居新加坡,從事大宗商品交易。不間斷地出差旅行十幾年後,2021 年決定帶小孩隨希臘夫婿搬到雅典,轉換人生跑道,改行成為希臘比港地產開發商,並幫助外國人投資希臘房產。 從臺語也通的繁華獅城到連買菜都常常雞同鴨講的歷史古城,從整天把「效率」掛嘴邊到最常聽到的詞是「放輕鬆」的生活轉變,筆者重拾寫作愛好,自圓記者的小時夢想,更希望可以自娛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