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離開台灣多年,發現 3 大文化現象

作者:楊書宜/書宜在德國

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再加上去(2022)年也開始了一份新的工作,轉眼間,我已經 4 年沒回臺灣了。

今年很開心終於能再次踏上臺灣這片土地,品嚐家鄉美食、見到家人、好朋友還有心愛的狗兒們,真的只能用欣喜若狂來形容。

這次我的德籍男友(以下稱安德)也和我一起回臺灣走走,看一看我出生與成長的國家、認識我的家人,我也盡地主之誼帶他到臺灣的一些城市觀光。在旅遊的同時,也能有機會透過他從歐洲的文化視角與實際體驗走訪,更深一層地認識臺灣。

在出國旅居了幾年之後再度回到自己的家鄉旅遊,對於過去在臺灣習以為常的事物開始與以往有著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同時也更加意識到臺灣的生活,以及與臺灣人交流的有趣及珍貴之處。

本篇對於臺灣的文化觀察並沒有一定的正確性與絕對性,是以我的主觀視角寫成,無法將臺灣的文化一概而論,但還是希望可以分享一些有趣的觀察。

以客為尊的服務業

以前在臺灣生活,從來都不知道臺灣的服務業有多麼讓人值得珍惜。直到現在在德國這個堪稱「服務沙漠」的國家生活久了,每次一出國無論用餐、購物,我只要有機會享受到良好的服務,心中就充滿了感動(真的不誇張),這次回臺灣也是不例外。

大致上來說,臺灣的服務人員面對顧客幾乎都是微笑以禮相待。這次在臺灣我去的一些店家或是餐廳,大多都能感覺到店員的工作心態真的都是以客為尊,非常重視顧客的需求,如果有任何問題,店員都能耐心的為你解答,有一種互助的心態。

安德也對一個現象感覺到驚奇:有時候我們在店家的門前外瀏覽該店的商品,店員也會特地開門或是走出來問候,即使我們也不一定是要購物只是隨意看看,店員還是會熱情介紹產品。安德說在歐洲的話,店家通常不太會特地出來打招呼,就是讓顧客安靜地隨意看。

可能有些人會說臺灣服務業太過於以客為尊,會養成很多態度不好、想要佔便宜的顧客。其實,與臺灣相比德國的奧客也是不少,而且因為當地服務的品質太差,導致顧客的怒火更旺,顧客與店員或服務人員起爭執的情形也不少見。

工作人員可以同時進行多項任務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文化也會影響我們對於時間的觀念以及使用時間的方式。

一般而言,人們對於時間的觀念可以分為兩種主要文化類型。分別為單一時制文化(monochronic cultures)和多重時制文化(polychronic cultures),此兩者的時間觀念最早由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豪斯(Edward T. Hall)提出。

屬於單一時制文化的人,傾向於專注於單一任務,對他們而言按照計劃執行任務非常重要。一旦計劃確立,他們便會全力以赴,不習慣也不喜歡臨時改變計畫,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相當不便的。而這種單一時制文化,通常在西方國家較為普遍,例如英國、美國和德國等國家。

相對地,多重時制文化的人則喜歡在同一時間內,進行多個任務。他們的時間觀念是自由流動的,並會根據當下情況改變計劃,相對來說,他們比較隨興、也容易被其他人事物分散注意力。不過,比起遵從計畫且無法改變的特性,他們更加注重感受和人際關係。而這種多重時制文化,在南歐、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等地區較為常見。

這次在臺灣,安德也遇到一件與時制文化有關,而且讓他覺得很有趣的現象:

我跟安德去電信公司辦理預付卡,抽完號碼牌我們就走上櫃台向前諮詢。當我們選好了方案、店員也準備好我們的預付卡要幫我們裝進手機時,但下一刻店員卻突然飄走,先去服務那些需要繳電信帳單的客人。

安德當時不太懂,問我說為什麼店員會中斷離開,先去服務其他客人,我便向他解釋這在臺灣其實是件很常發生的事。一方面是繳費的業務辦理相對來說快,店員不想讓其他客人等太久,二方面是在臺灣的工作方式,也是習慣同時進行多項任務。

不過將場景換到德國,就不太可能看到工作人員同時服務多名顧客的現象。就像上述提到,德國屬於單一時制文化,因此店員就是依照先後來訪的次序服務客人,這也使得在德國,身為顧客常常會需要等上好一陣子的原因。

舉個例子,在你造訪德國的麵包店時,你想買一個可頌,但前面的客人剛好要買十幾個麵包。如果在臺灣,店員很有可能會迅速地先為只買一個可頌的客人提供服務,再花時間服務要買十幾個麵包的客人。然而在德國,店員會依照優先順序為要買十幾個麵包的客人服務,然後才會輪到要買一個可頌的客人。

與臺灣朋友相約,能沒有明確的時間與地點

這次跟臺灣朋友約見面,我跟幾個臺灣朋友相約都會只是約一個大概的時間與地點,例如星期日 11 至 12 點左右,我們就只需要確定是那一天的上午或下午見面,要做什麼與地點的細節就是當天看計畫與心情再說,我們也對於這樣的相約方是習以為常。然而跟德國人要約見面,就不太可能可以像和和臺灣人一樣如此隨性。

每次跟德國人最好都要說好時間、地點,不然他們會覺得自己沒辦法去計劃其他的行程,即使是關係比較好的朋友也是。你可能和他約好隔週三傍晚要見面,但在好幾日前,德國朋友就會發個訊息問確切是幾點要在哪裡見面等。

這些臺、德文化差異的比較其實十分有趣,能夠看出位於不同地區及文化的人對同樣事情的不同看法。不過,對我來說,臺灣人對時間的觀念較為彈性這點,也是我很想念臺灣的其中一件事呀!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德國多年沒回「家」的我,在臺灣發現的 3 大有趣文化現象》,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奧客哪都有,但為什麼法國服務業完全沒在怕?

「能在臺灣做自己,真好!」──身為日本人,我真受夠了壓抑忍耐的文化

作者簡介:

楊書宜,一個住在德國的台灣人,喜歡觀察文化與思考,喜歡與人深度對談。興趣是散步、寫作、聽詩歌、古典還有爵士音樂。最近也在探索新的興趣,正在學習使用縫紉機,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出一件衣服。最喜歡的季節是夏天,也超喜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