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旅行】出國旅遊,該怎麼避免糾紛?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隨著各國觀光業漸次恢復,旅遊業者看準疫後商機,競相推出多元產品。然而,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你一定也發現機票與旅宿價格,都與疫情前有段不小的落差。此外,光是今年上半年的旅遊消費糾紛數量,就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3%!

本集「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節目邀請到擁有 20 年國外帶隊經驗,足跡遍佈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 70 個國家,甚至曾遠征南極洲,同時也是「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一員的林瑞昌(Domingo)老師,和我們分享無論跟團還是自由行,在規劃海外行程時,如何做好風險管理,保障自身權益。

問:疫情前後的旅遊趨勢,經歷了哪一些變化?

這 3 年來,旅遊產業淪為「慘」業,尤其是第一線帶團,更深刻感受到疫情前後的變化。我永遠記得我帶的最後一團就是在疫情當下,2020 年 2 月 3 號,在羅馬機場的 E43 號登機門,我們看到華航飛過來準備接我們回家的時候,團員都快哭出來了。我是又感動,又覺得完蛋了,疫情到底要多久?像我們經歷過 SARS,當下以為(疫情)也大概半年,沒想到一轉眼 3 年過去。

本來我想疫情期間,大家開始視訊會議、遠距教學,可能旅遊的習慣也會慢慢改變,尤其是有 VR、AR 出現,甚至開始買 NFT;但還好,這 3 年來發現世界的改變並不是太大,大家對於「身歷其境」仍然有需求。尤其旅遊,如果你沒有人真的到現場去,即便你有一個能夠百分百模擬真實場景的虛擬實境,連味道、空氣、觸感都有,這輩子沒去過,還是不一樣。所以我觀察,旅遊習慣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反而是旅行的渴望比疫情之前更大,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戰亂、瘟疫。

我從去(2022)年 10 月解封後,11 月回到第一線帶團,去了立陶宛、捷克、奧地利,前兩週也才剛從非洲回來。疫後旅行有個現象,就是熱門景點大爆滿,就連非洲都非常熱門。像馬賽馬拉,每年 6 月到 9 月才是一年一度的動物大遷徙,結果我 7 月去的時候,司機說今年從 2 月就開始湧入人潮。我說動物還沒來啊,他說動物還沒來,觀光客先來了,他們去草原,(沒有動物)感受一下也 ok。

所以我建議 8 個字,「先冷後熱,先遠後近」──為什麼呢?因為熱門景點不只是台灣人想去,全世界的人都想去,所以可以先從相對冷門的景點玩起。我舉個例子,像法國巴黎,我們有時候會帶 VIP 團去住像 Four Seasons(四季飯店)等級的飯店,疫情前一個晚上台幣兩三萬塊,有點貴,但還算合情合理;疫情後一直到現在,每次我去看,一個晚上都要台幣八九萬塊,這就有點誇張了,從這個指標看就會發現供需失衡。

反正你現在腦袋裡面想到的熱門景點,我都建議大家再緩一下,因為現在去人擠人,參觀景點光是排隊時間就非常、非常地長,CP 值相對來講並不高。我常講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翻開了第一頁,現在你不要先從第一頁翻,你先翻到中間,也許有一些你這輩子本來就覺得應該要去,但以前被你放在第五或第六順位的地方,這時候就可以優先安排。

另外則是先遠後近,舉台灣人最喜歡去的日本為例子好了,疫情前每年有 400 萬人次去日本,現在好不容易解封可以再去,可是很弔詭的是,日本直到現在,機場的地勤、人力其實都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那麼充裕。最近有個數據很好玩,台灣人去日本的觀光客人數,4 到 6 月我們又拿冠軍,可是它的國際航班卻只有恢復到疫情之前的 79%,歐洲可能 106%、美洲 96%,甚至連非洲、中東都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百分之百了。

換句話說,你會發現大家忍不住想要消費,可是供需失衡,因此你會覺得每一張機票都好貴,可是不是全世界的每張機票都貴得那麼離譜。還有個原因,就是中國大陸最近才終於允許正常出入境,它的動作比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慢,所以整個東南亞、東北亞的航運供應量其實是比較緩慢的。

這個時候反而可以考慮比較遠程的旅行,遠程指的是飛行時間至少超過 8 個小時,大概 10 個小時以上的,你會發現它的航運基本上已經恢復到疫情的常態,票價會比較合乎常理。當然如果已經買了,也沒關係,隨遇而安。

問:根據「先冷後熱,先遠後近」原則,老師推薦哪些特色景點?

我覺得可以先考慮歐洲的特色小鎮。歐洲的選擇非常多,無論是喜歡風景、美食還是人文藝術,在歐洲都可以滿足。航線選擇上,除了長榮、華航直飛以外,也有很多國際航班,只要轉機一次,比如說像土耳其航空,直接從桃園機場飛到伊斯坦堡,再從伊斯坦堡飛到歐洲,它有 100 多個延伸地點,讓你自由組合。杜拜從 7 月中下旬之後,阿聯酋航空也恢復飛行。跟土耳其航空一樣,它飛到杜拜之後,延伸點的選擇蠻多,可以飛到歐洲。

剛才提到先避開熱門景點,在歐洲,我個人第一線帶團的感受,包括團員給我的回饋,都是覺得歐洲其實有很多小鎮能帶來甜美的回憶,像是瑞士山城策馬特。我上一次去已經是 4 年前了,現在疫情之後終於又要再去,很期待在遊客沒有那麼多的小鎮,可以感受到悠閒寧靜的氛圍。

問:根據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的旅遊消費糾紛共有 518 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將近 53%。請教老師,台灣遊客在海外旅遊的時候,有哪些常見爭議?我們可以如何避免?

作為業者的代表,我們以前一聽到「品保」打電話給我們就頭皮發麻、冷汗直流,因為一定是被客訴,要去排解糾紛。這幾年來,因為在品保協會擔任金質旅遊獎的評審委員,還有今年接了主任委員的工作,所以大概知道品保處理旅遊糾紛的經驗。

我覺得可以把糾紛分成兩塊來看,一個是出發前,一個是行程中。在疫情之前,大家如果生病沒辦法出遊,會覺得是個人因素;但現在如果確診了,牽涉到政府政策和要前往的國家有沒有相關規範,是不是能因為疫情的關係免費退費。

航空公司跟飯店在疫情前後的遊戲規則不太一樣,相關業者現在的態度比較強硬一點。以前可能比較多彈性取消,或者讓你延後,可是現在因為疫情,他們覺得如果確診就取消,也很難營運下去。

但旅遊商品的特性就是你消費了之後拿不到(實體商品),它是虛擬的,所以消費者很多時候會覺得,我又還沒坐到飛機、還沒吃到米其林餐廳,飯店也還沒去辦 check-in,為什麼我現在取消,你要收我費用?

其實觀光局為了避免爭議,本來就有規範一個「定型化契約」,按照裡面的條文,如果是屬於個人因素,就是消費者要自己處理,不管你是感情失和、走路跌倒,或者感冒確診,都是按照條文來走。如果是不可抗力,比如當地發生暴動、颱風來了,也會有對應的處理。我建議聽眾朋友先看一下,你購買付錢的當下,購買的元件或者團體旅遊方案規定是如何。條文看清楚一點,爭議就會少一些。

第二個常見爭議是行程中的期待落差。今天一生一次的蜜月旅行,到了浪漫的巴黎見證我倆永恆的愛情,可是去那邊發現羅浮宮的人怎麼那麼多、巴黎鐵塔排隊兩個小時還沒上去──糟糕,不浪漫了。如果是硬體的落差還比較好解決,最麻煩的是感受落差。所以我們常常遇到消費者說,「我不管,我這一次的蜜月你要賠給我」。主觀感受比較難量化,所以通常只能處理情緒,旅行社的客服單位可能要聽他講一個小時,道歉、承諾改進,最後送個小禮物。

問:您剛才提到的定型化契約,有沒有哪些消費者需要特別注意的部分?

首先不用太擔心,因為觀光局頒布定型化契約之後,如果不是特殊情況,有在備註條文加上額外但書的話,基本就按照條文處理。這些條文中立,沒有特別偏袒消費者或廠商。簽約的時候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你的名字、購買的產品有沒有如實寫在上面,如果都有寫清楚,我覺得問題就不大。

再來,你一定要拿到「收據」,因為如果真的遇到極端例子,好友兩人遊南極花了 160 萬,結果到了機場發現領隊沒來,旅行社也聯絡不上,這時候你憑契約可能很難證明,還是必須要有收據。就像我們買東西一定要有發票一樣,在旅行業來講,他不會開給你可以對獎的發票,他會開給你代收轉付,無論如何,你一定要拿到。因為品質保障協會除了處理這些糾紛、客訴以外,全台灣包括分公司共 4,000 多家旅遊業者都要向它繳保證金──保證什麼呢?保證如果有不良業者出了狀況,消費者只要有代轉,你都可以跟品質保障協會申請代償。

問:根據老師觀察,最近有沒有比較常見的旅遊詐騙型態?如何避免買到強迫消費的「購物團」?

最近倒還好,因為大部分不良業者在這 3 年來都已經退場了,還留著的通常比較有良心,或者財力狀況還 ok。

至於「購物團」確實存在,我曾經服務的一家公司,對於領隊的教育就是「今天客人是一條毛巾,你要想辦法看能不能擠出更多水」,所以旅遊反而是次要的,主要目的就是帶他們去購物。那個團費真的是便宜到不可思議,我記得在大概 20 年前,荷比法盧 9 天只賣 29,999,可是就是會有消費者來,來之後發現羊毛永遠出在羊身上。

所以我覺得第一個,當價錢低到連你都懷疑,幹嘛還去報名?通常不可思議的低價,充滿雷的可能性都特別高,建議大家一開始就避免。第二個,現在的消費者意識高漲,如果 2023 年的現在,還有業者敢這樣做的話,回來大概也很難善了。但萬一真的踩到雷,回來之後,我們有很多平台可以申訴,我想該有的權益還是要得回來。

問:請教老師,出國旅遊是否務必要保險?

我覺得保險保的一個是突發狀況,比如行李不見、海外受傷,回來至少可以實報實銷;另一個保的是旅遊心情。舉一個例子,像我今年 4 月去西班牙跟葡萄牙,坐的是土耳其航空,在伊斯坦堡轉機的時候發現回台北的航班 delay 了 6 個小時,不要說客人,連我心情都很不好。但是當下發現,哎呀,還好 6 個小時,因為超過 4 個小時,每個人現賺 5,000 塊,旅遊平安險這時候就能發揮安定心靈的作用。這時候你就願意刷卡去貴賓室,那種心情是不太一樣的。

所以我是蠻建議出發之前,可以把一些相關的保險買足,現在因為蠻多保險公司在競爭這一塊,所以價格並不是太高,但是有狀況就可以幫你解決。

如果你參加旅行團的話,旅行社必須要幫你保所謂的履約險,裡面其實就有包含海外醫療險,大部分就是 10-20 萬,實報實銷。如果不是特別重大的意外,應該是蠻足夠的。所以如果是跟團,就跟旅行社再對一次保險內容。如果是自己去旅遊的話,這時候首先看一下你刷的信用卡有沒有幫你保相關的保險,通常飛安險一定會保,有時候也會贈送一些相關的保險,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再加保。

問:除了上述提醒,還有哪些行前準備的建議?

我覺得還是剛剛那句話,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翻開第一頁。你不要覺得反正出去了再打開那本書就好,我覺得有時候,不管是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不足,或者剛剛提到的期待落差過大,常常是因為出去之前,你花在閱讀的時間有點太少了。我們講「做功課」好像有點太嚴肅,有人會覺得出去玩就是要放鬆啊,幹嘛做功課?可是有時候旅行最美好的部分就是在出發前,讓自己充滿了期待,多做一些準備,可以讓旅行加分,也可以避免剛剛提到的風險。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出國旅遊糾紛暴增!20 年遊遍 70 國的領隊,教你「八字箴言」保住 CP 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墾丁「貴到爆炸又沒特色,不如出國去」?但你真的了解墾丁嗎?

重新開機的土耳其:打破迷思!別再以為土耳其旅遊「很便宜」、行程「萬年不變」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收聽節目請點選連結! 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