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旅行】搭廉航「用時間換金錢」值得嗎?

作者:李宗陽/歐!原來是這樣!

站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街頭,望著明明近在咫尺,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車站,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時值 6 月某個深夜,歐洲的夜晚還是有點涼意,肩膀下是沉重的行囊。我一邊嘆息,一邊想著為何當初會做下那個決定。

貪小便宜卻埋下「後悔的種子」

今(2022)年 6 月時,我決定前往北歐諸國探索,將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定為最後一站,返回於學期交換的出發地──馬德里。行程決定後,我在航班比價網站上買機票,由於從斯德哥爾摩直達馬德里的票價高昂,我首先將之排除;接下來,就是在一系列轉乘機票中,選擇最適當的方案。

我最終篩選出了兩種航班,兩者皆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轉機,票價相差近 50 歐(約新台幣 1,500 元),便利性卻相差十萬八千里:第一種票價較高,但轉機時僅需在同一機場等待 2 小時即可;另一種非常便宜,但便利性也低許多,我必須先在轉機時更換機場,而且中間候機時間相隔有 8 小時。

照常理而言,儘管票價較貴,我仍應該考量方便性而選擇前者;然而對於預算有限的大學生而言,能省下這筆錢誘惑實在巨大,足以使我再買另一張目的地的回程機票,我因此陷入了苦思。

經歷一番掙扎之後,最終還是聆聽了內心的呼喚,妥協買下了較為便宜的機票。從結果看來,真是大錯特錯,我事後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 50 歐。

訂票後,竟經歷「悲傷五階段」?

買票過後,我為搶到這張票感到有些竊喜,但心態總感覺有些不踏實,於是詢問周遭的朋友是否有過類似經驗。朋友聽聞都說轉乘機票沒什麼大不了,只是出入程序相對複雜一些,要重新進出海關而已,我的心因此放鬆了不少。

但我忽略的情況是,朋友的轉乘機票是在「同一機場」,而我則必須在轉乘時間內,在兩個機場間奔波,狀況截然不同。更糟糕的是,航班是在深夜才抵達轉乘地布魯塞爾,而且兩座機場相隔距離非常遙遠,在這麼晚的時間是否有交通直達?這一切充滿了不確定性。一直到回程前一週,我才意識到這些變因,並開始有點心慌。

我趕緊詢問另一位在比利時交換的朋友,有沒有機場往返的相關資訊,沒想到他有些吃驚,認為通常不會有人在這麼晚的時間內選擇奔波;我聽到時也只能苦笑,心裡暗自咒罵自己當初為何要省這幾筆小錢,而把情況變得這麼複雜。

經過討論、查詢的結果,是當我抵達轉乘地時,要先搭乘巴士至火車站,中間等待 2-3 小時,再搭火車直達機場。但由於巴士班次常常延遲,一切還是充滿著變數。

沒想到在出發的這一週,我陷入了掙扎,經歷了典型的「悲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

首先,我的確經歷「不願承認自己買下這張機票」的情緒,甚至一度自我催眠其實沒有買到票;然而,在驗證信與行事曆上的出發提醒浮現後,我很快地陷入了下一個階段,開始質疑自己為何會做出這項決定、怎麼會一時衝動買下這張票,感到無比後悔;接著我在內心討價還價一番,試著尋找有沒有取消班機的替代方案,或是購買其他機票的可能性。

經歷了一連串的搜尋未果,我被迫接受了必須搭乘這班航班的事實,但心裡還是抱有一絲掙扎,想著儘管班機要轉乘,會不會機場與機場之間有交通可以便利直達。抱著一絲希望,我開始查詢附近有無 Uber 接送的服務,結果,由於降落位置太偏遠,就連 Uber 也不提供載客。

最終,在嘗試了各種方案之後,均未找到可行的出路,我對此感到無能為力,儘管很想逃避,但我明白這是自己做出的選擇,結果只能由自己承擔。於是硬著頭皮,我展開了這趟旅程。

永難忘卻的那一夜

從瑞典返回的路上,我仍懷抱樂觀心態,想著如果航班、公車皆提早到,一切都剛剛好的話,或許能趕上最後一班直達機場的火車,在機場度過安穩的一晚。但事與願違,飛機從出發時就已延誤,外加公車也沒有準點出發,末班火車正式宣告夢碎,我只能接受等待凌晨 4 點火車的宿命。

公車在寂寥的路上行駛著,夜晚很靜,只剩下引擎聲與風聲呼嘯而過。坐在我隔壁的人,也正查詢著 Google Maps,看似正努力苦思合理的路線;看到與我境遇相似的同路人,稍稍減輕了內心的不安。

經歷一番顛沛流離,將近午夜 1 點時,一夥人抵達了火車站。很幸運的是,車站大門還敞開著,我們可以在車站度過寒冷的夜晚,背著沉重的行囊,在空蕩的車站大廳隨意尋找一個座位,緊繃的心終於暫時放鬆片刻。

好景不常,大約過了 1 個多小時,凌晨 2 點多時警衛走了進來,要求車站內的所有人必須離開現場,大家都感到有些詫異:為何要在這奇怪的時間點趕人呢?歐洲對午休時光的重視鼎鼎大名,難道就連深夜也有晚休時間嗎?我們帶著一臉倦容走出了車站,在警衛關閉大門的那一刻,我意識到這場硬仗,才進行到一半。

一到外頭,涼風襲來,睏倦的心並沒有因此清醒,反而隱隱感覺到一股淒涼。我的眼皮漸趨沉重,腦中浮現朋友曾說這邊晚上治安不是很好,於是帶著僅存的戒備心微睜著雙眼,終究無法安穩入眠。周遭也有些背包客和我一樣,三三兩兩、靜靜地坐在車站旁行道樹的座位,臉上盡是疲倦與無奈。

平時在都市漫步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這時我實在無心享受,拖著一副軀殼,僅存的注意力一半分給了走路,剩下則分心地想著大門什麼時候會開、凌晨 4 點是否快到了。不知過了多久,警衛拿著一串鑰匙走向大門,我感到一陣解脫,像是即將邁向終點的馬拉松選手,看了看手錶,再過 10 分鐘就要 4 點了。

而後一切順利,火車準時發車,也如期在預定時間內抵達機場,順利返回目的地。

廉價轉乘機票,讓我學到的一堂課

這次的經驗無疑給我上了一課。

不可否認,廉價航空帶來許多好處:實惠的價格、頻繁的航班,使得搭乘飛機不再是高昂的選項,而且歐盟會員國間入境規定寬鬆,人人都能享受在國境間自由穿梭的樂趣。

然而,省下這些錢的背後,往往必須付出額外的代價,例如:在離市區偏遠的機場降落,須支付前往市區的交通費,或是轉乘班機、候機等漫長的等待時間;最慘的情況就如同本文經驗,又轉機、又換機場,然後在異地的凌晨度過無眠的一夜,最後僅省下了大約新台幣 1,500 元。

搭廉價航空真的值得嗎?見仁見智。但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另一個航班,因為與其在外流浪,不如多花些成本高枕無憂,這個經驗太特別、亦太痛苦,一次就夠。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窮學生的血淚教訓:「用時間換金錢」值得嗎?讓我徹夜未眠的廉航轉機體驗》,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當國際疫情趨緩、航班漸次恢復後,機票究竟會漲還是跌?

當你真正意識到「時間的價值」,金錢絕對是你最後一個想換取的東西

作者簡介:

我是李宗陽,今年 22 歲,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四年級。因緣際會下,跑到西班牙馬德里交換一學期,開始了不思議的歐洲生活。 我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平時很喜歡閱讀、寫寫自己所感。在歐洲的很多生活樣態都與台北截然不同,這也成了一個絕佳的觀察機會。 希望透過換日線這個平台,將生活中的小小觀察,結合社會現象,進行系統性、脈絡化整理,變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故事。未來想寫更多不一樣的主題,歡迎大家多多指教與交流!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