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旅行】菲律賓,其實比你想得更加國際化!

作者:Lukas Niu/「媽,我明天要出國」

我在因緣際會下到菲律賓出差,造訪了宿霧以及馬尼拉兩座菲律賓城市,出發前我想起了大學時代「國際公法」老師的一段話,「台灣人其實沒有意識到日本跟菲律賓的領土離台灣有多近,那幾乎是一種就在你家門口的近,台灣人對於自己海洋領土上的認知是薄弱的。」

是呀,菲律賓的巴丹群島位於台灣和菲律賓呂宋島之間, 巴丹群島最北端的雅米島(Mavulis)距台灣僅約 140 公里。今(2024)年年初美國與菲律賓也商討在巴丹島巴斯柯鎮開發一處新的民用港口,開發為海巡隊避風港,似乎又將成為一處戰略要地,這些其實都離我們非常地接近。

帶著老師的這席話,我出發前往菲律賓,想看看這個既陌生又接近的鄰國,現在到底是什麼模樣,是不是還跟台灣人過往的刻板印象有著天壤之別。以下是我發現的幾個有趣的事實:

一、英語水平之高

菲律賓人的英文程度普遍都很不錯,從路邊的叔叔阿姨到商場、餐廳的服務生,都有很不錯的英文對話能力,讓我產生濃厚的好奇:被西班牙統治了數百年之久的菲律賓,為什麼可以擁有如此好的英語能力,而不是西班牙語?

回顧歷史,西班牙人從 1565 年開始在菲律賓統治 3 個多世紀;美國在 1898 年美西戰爭爆發,統治了將近半個世紀;日本人在二戰時期則短暫地佔領了此地 5 年(1941-1945)。

美國跟西班牙因為統治態度的差異,造就了文化與語言深入菲律賓的程度大相徑庭。以結果來說,相較於西班牙及當時多數的歐洲殖民政府選擇只教育少數人,作為未來統治該區域的部分精英或者單純作為抗衡當地勢力平衡的棋子,美國選擇了大力推行教育政策、廣設各級學校,將語言及教育推行至社會的各大階層。

在這樣的策略下,美語逐漸取代過去流傳範圍有限的西班牙語,從國小到高中,無論是歷史、體育還是美術課,統統採用全英語授課。這也讓我想起自己在新加坡唸高中的時候,最痛恨的數學課還要轉變成英文版本,但這也逼迫所有人用英文思考,完全扭轉了這個國家的語言生態。

美國接管菲律賓時,抱著雄心壯志經營著這塊土地,在 1900 年前後頒布了 499 部法律,建立了司法系統,取代過時的西班牙條例。這也造就了菲律賓有別於許多脫離歐洲殖民,卻仍無法擺脫過時的殖民法律的東南亞國家。美國組織了一套行政部門,規範了基礎的民選制度,積極推動基礎建設、國家治理以及教育普及的工作。在 1946 年菲律賓共和國完全獨立後,美國依舊在菲律賓保留軍事基地,後者持續著與前殖民宗主國緊密的關係。

如今到了菲律賓,路上的標誌、文件、人人口中的語言都已經成為了英文,甚至也被評選為亞洲英語程度第二(僅次於新加坡)的國家。

二、物價其實很高

菲律賓的物價高得讓我驚訝,從我抵達菲律賓開始,就在每個生活環節上不斷地被當地物價給震撼。以當地人最喜愛的速食餐廳 Jollibee 來說,最基礎的套餐也要 100-300 披索(折合新台幣約 57-170 元);稍微比較好一點的西餐或者異國料理動輒都要 500-1,000 披索(折合新台幣約 284-568 元);網路費用也在 500-1000 披索之間。大部分的人日薪為 400-500 披索,我很難想像作為一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4,130 美元的國家(台灣為 41,432 美元),跟台灣物價竟相差不多。

和計程車司機閒聊時,他笑笑地跟我說,「所以啊我都不儲蓄,花完再出來賺就好,如果真的沒有錢,跟朋友借就好了。」真是太有趣了。菲律賓有著亞洲國家最低的儲蓄率、馬尼拉的街頭幾乎沒有銀行,在這裡多數的公司都採兩週發一次薪水的「雙週薪資」制度,如此的制度正吻合當地人的性格──保持樂觀、及時行樂,船到橋頭自然直。

(左)當地人最喜愛的速食餐廳 Jollibee。圖/Tang Yan Song@Shutterstock;(右)宿霧第一餐的驚人物價。圖/Lukas Niu 提供

三、馬尼拉的混亂多元

馬尼拉指的其實是「馬尼拉大都會首都區」,也就是以馬尼拉市為核心,涵蓋周邊 15 個城市及一個自治市的超級大型都會區;在行政上劃歸為國家首都區。馬尼拉大都會區域人口約 1,494 萬, 若把「大馬尼拉地區」內的內湖省、甲米地省、黎薩省和比立勤省納入計算,總人口將近 2,670 萬,已經超越台灣總人口。

然而對台灣人來說,馬尼拉卻是個常常被忽略的城市。一般人出國通常都會造訪該國的首都,體驗該國的政治、經濟或文化中心,例如去了泰國肯定會到曼谷、去馬來西亞則會到吉隆坡,但多數人到菲律賓可能會直奔宿霧和長灘島等度假勝地而忽略了馬尼拉。

在我看來,馬尼拉是個不容錯過的城市。首先,作為一座擁有四五百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它有著西班牙人遺留下來、非常有代表性的王城區,坐擁最古老的世界文化遺產聖奧古斯丁教堂和天主教馬尼拉總教區的主教座堂馬尼拉大教堂;王城至今仍保留著城牆,並設置了數個堡壘或牌樓,帶你穿梭回西班牙的光輝時代。

王城區的另外一頭有著波尼法西奧堡壘區域(Bonifacio Global City,簡稱 BGC)和金融中心馬卡蒂(Makati)區域,是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驅車前往 BGC 開會的路上,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裡是我在亞洲多國出差裡,除了香港、新加坡之外,感覺最像是來到紐約大都會的時刻,連道路的橫縱規劃都如紐約一般,充斥著各大精品、國際學校、跨國企業辦公室等。會議結束後,我漫步在最著名的 High Street,在 BGC 有名的甜點店 M Bakery 吃到了以前在紐約唸書時懷念的杯子蛋糕。

四、馬尼拉飯店

結束了工作行程,回到了在馬尼拉的飯店──這次我刻意選擇了 The Manila Hotel,一座見證菲律賓近代史的時光機,它的身世本身就訴說著精彩的故事,我特別預約了飯店的導覽員,一位美麗的菲律賓女性穿著傳統長裙帶我走進時光機之中:

圖/Lukas Niu 提供

它的起源是作過菲律賓總督以及美國總統的威廉(William Howard Taft),野心勃勃地想像了一個菲律賓的都市計畫。他請建築師 Daniel Hudson Burnham(如今美國大城市裡許多摩天大樓都是他的作品)設計了一條起源於公園、結束於一座豪華飯店的林蔭大道;飯店則由建築師 William E. Parsons 操刀,為馬尼拉帶來了有著整片白牆與綠色屋頂的加州洋房式飯店。

飯店在 1912 年正式開放,是該國第一座五星級飯店,很快就成為了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華麗代表,曾經各國政要、明星及公眾人物絡繹不絕。但好景不常,緊接著是二戰爆發以及日本帝國的侵略,華麗的飯店變成了道格拉斯將軍以及家人的住所兼指揮中心。當時道格拉斯將軍要求菲律賓政府給他一個極為舒適的地方作為他的日常居所,菲律賓政府於是給了他飯店的 5 樓一整層。導覽員笑笑地說,這裡也被認為是麥克阿瑟將軍與情人私會的地方。

爾後,飯店也迎來了菲律賓以奢華聞名、擁有上百雙鞋子的前總統夫人伊美黛馬可仕。她總是珠光寶氣地出現在飯店大廳的紅地毯與鮮花中,婀娜多姿地迎接世界各地的政要與名流。如今這裡成了任何人都可以來的飯店,那天晚上我還遇見了菲律賓的大學生在飯店舉辦自己的成年禮舞會。

我住的樓層正好在 5 樓,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麥克阿瑟套房。時光真是有趣,百年前的時光裡,曾經有位左右歷史的人物在他的房間裡指揮,改變了東亞的命運。馬尼拉大飯店確實是繁花落盡,看盡近代史百態,如今成了閃耀的東亞城市裡,被歲月封存的時光膠囊。

五、宿霧的前世今生

宿霧在台灣人的印象裡,大多跟觀光有關,不管是南方賞鯨鯊的 Oslob 或者是隔壁的薄荷島,都是自然風光明媚的陽光島嶼。宿霧都會區是菲律賓的第二大都會區,在歷史上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是 1521 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球旅程的一部分,麥哲倫發現並登上了宿霧,最後也死於當地的部落衝突之中。宿霧也是近代菲律賓重要經濟來源,是歐美企業客戶服務中心和商業流程委外服務(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BPO)單位的所在地。

宿霧島風光明媚,島上的觀光客絡繹不絕,最讓我感到訝異的是無所不在的「韓流」──宿霧島跟鄰近的薄荷島充滿韓國觀光客與韓國餐廳,問了導遊才知道,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韓國人到此旅遊,路上的店家看到我就不斷地說著:「Korean?安妞哈撒由?」

一 Google 才知道,菲律賓原來有超過 10 萬韓國移民,是海外韓國僑民在東南亞的最大據點,不管是韓國雜貨店、餐廳或卡拉 OK 店,在菲律賓都非常常見。今日的菲律賓因為生活舒服、氣候溫暖又可學習英文,成為韓國人移居的主要原因,更有許多企業或者語言學校壓陣送大量的人才前往進修。

正好同行一起去浮淺的韓國人也說到,在韓國,英文是求職的重要技能,菲律賓的生活成本很低,所以他也來宿霧的語言學校上課兼旅遊,相關費用由公司以員工訓練的名義支付。

以上幾點,是我在菲律賓出差的觀察,這些旅途中的驚奇都讓我不禁想著:其實菲律賓跟我們很近,地理上是、過去的歷史糾葛是,現在來台的移工也是。根據國發會公布的 2023 年底在台海外移工數據,菲律賓移工總數約在 15 萬左右,位居第二(菲律賓產業移工約 12.2 萬人,社福移工約 2.7 萬人)。

在陸地世界裡,歷史讓台灣被迫與中國大陸密切關聯,但別忘了在海洋世界,台灣也是太平洋亞洲的門戶,我們應該更積極地認識其他太平洋鄰國,打開更寬廣的國際視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菲律賓出差 5 大驚奇:具有紐約都會感的金融區、韓國人學英文的熱門選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菲律賓薪資大解密:從街邊警衛問到總統,「領這樣真的正常嗎?」

替代役男外派越南:踏出舒適圈、走進當地生活,「愛上我曾經充滿偏見的土地」

作者簡介:

Lukas Niu, 16 歲開始最常跟我媽說的話就是「媽,我明天要出國」,從此在不同國家展開旅程。我喜歡外交,念了法律,卻碰了政治—我在新加坡當交換學生;接著到印度當國際志工 ;長大後穿上西裝到美國華府工作;後來到聯合國的曼谷辦公室上班,目前在中國大陸展開新生活。用我的觀點看世界,也讓這個世界改變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