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你是什麼形狀的人?你也 FOMO 了嗎?

作者:邱意婷 Erica/不務正業邱總監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種形狀,你會是什麼樣子?

在島嶼的文化壯遊裡,找到與你契合的旅伴,出發體驗。

臺灣文博會推出的「文博旅伴召集令:測你是什麼形狀的人?」最近在社群媒體上被瘋狂轉傳、分享,相信不少讀者都有看到相關畫面。

如同先前火紅過的 MBTI 和社交負面人格測試,這個關於認識自我的形狀測驗,搭配 8 月在高雄登場的 2022 臺灣文博會,不論測驗本身是否精準或貼切,已讓不少人對於這項線上測驗、這場活動盛會更有記憶點。

「形狀測驗」到底在測什麼?

臺灣文博會的形狀測驗,據報導分析,其實是以近年廣為人知的 MBTI(16 型人格心理測驗)為基礎,將人們分為 16 種形狀;題目則是以生活中常見的 12 個場景命題,引發受測者思考自己會如何做決定,例如「到新環境的一天,你會……」、「和朋友出去玩,你通常會……」等等。

測驗的結果以「幾何形狀」呈現,可能是我們常見的三角形、正方形或多邊形,也有特殊的貓咪形、盾形,甚至是「無形」。結果除了告訴你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也同樣解析了在朋友眼中的你、理想的生活體驗,以及和你「合得來」或「合不來」的人是哪些類型。

有關「人」的心理測驗,為何大受歡迎?

心理測驗原本就是透過個人主觀的選擇,得到一個關於自己的結果,也因為對於「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這道問題,大部分人都懷有好奇和想像空間,因此心理測驗總是會吸引不少人接觸。

而一目瞭然、清楚簡單的分類──例如花卉、顏色、植物或酒,都是讓人一看就可以直觀理解的結果。也因為和「人」有關,自然會促使大家想知道「在別人眼中的我」是如何,以及「身邊的人」又是什麼類型。

進一步地,人們希望透過分享測驗結果,讓更多人認識自己;也期望在意的人也去做這項測驗,進而驗證彼此之間的關係。如此一來,便達到測驗設計者希望更多人分享的目的。

成功的行銷與心理因素

無論測驗結果到底準不準確,這次文博會的形狀測驗已在社群媒體上引起了廣大的迴響、聲量。除了為 2022 臺灣文博會正式開始前預熱,提前拉抬話題討論度,也希望增加民眾未來參加展覽的可能性。而活動行銷成功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幾個可能的原因:

一、測驗簡短、門檻低,使人更願意分享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多數人會希望生活中各種事情越簡單效率越好,而該測驗僅有 12 道題目,每個人只要花 5 分鐘以內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也不需輸入惱人的個人資料、聯絡方式,或是以臉書、信箱等帳號註冊(想必很多人只要遇到輸入個人資訊的要求,就想直接放棄),讓使用者不必擔心重要資料外洩,個人認為是讓人更願意完成該項測驗的最大關鍵。

此外,許多人格測驗的結果都會顯示自己的類型,以及可能適合和自己相處的人,如韓國爆紅的顏色測驗,以及由 MBTI 發展出的 16 型戀愛人格等等,都是促使人與人之間「連結增加」的範例。

這次的形狀測驗,則是在測驗結果顯示「適合和你成為旅伴的形狀」(代表與自己性格契合者)、「常跟你各說各話的形狀」(代表和自己性格不合者),讓受測者在潛意識中,會更注意身邊的親朋好友、戀人伴侶與自己是否合適。不論結果是否準確,都增添了測驗的趣味性和社群上互動擴散的可能性。

二、測驗概念新奇有趣,具足夠的鑑別度

通常一項產品或資訊能讓人願意分享,一定是有其「賣點」。所謂的賣點,可能是有趣、有吸引力,或是簡單好懂、有識別度等等,這些都會讓人更願意買單。

而以心理測驗為例,通常人們願意分享的首要原因是「結果很準」或「感到有趣」;而測驗的視覺設計或主題若是夠吸睛,也會激勵大家更願意分享。

如同先前爆紅過的「動物人格」、「花卉人格」、「12 種顏色測驗」,以及本文聚焦談論的形狀測驗,共同具備的是精美的設計版面、構圖,能將身邊常見的事物包裝成有趣的主題,再透過別具新意的結果詮釋,讓人對這些簡單的概念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此外,這次形狀測驗的結果結合了文博會展覽會場主題,除了可以得到「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也推薦了適合個人前往的主題展區,例如:嘉義的客廳、寶島冰果室、媽祖的酒吧、環島運動場……,加上展區(旅行地點)本身皆與台灣在地元素結合,能讓人獲得一種「既熟悉又新奇」的衝突感受,進而對展覽活動本身產生更多好奇心,也更增加了未來參與的可能性。

三、加入「產生行動」的觸發器

每一個產品或是活動,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吸引消費者做出具體行動,例如願意掏出錢包、實際前往參加(行銷用語中稱為 Call to Action)。通常可能透過一張圖、一個按鈕或是一串文字,呼籲訪客可以依循網頁的設計有所「行動」。

而這個形狀測驗如何引導人做出行動呢?除了陳列出適合和你做旅伴的形狀,邀請你和這些人一起參加文博會,還加上了一段話:

出發前,別忘了先尋找蒐集旅伴

分享測驗,讓朋友知道你是什麼形狀

透過上述設計,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並建立受測者對測驗結果的「歸屬感」。

特別是當社群媒體上越多人分享時,「FOMO」(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就會更加明顯,讓人不自覺也想跟上這股潮流,以免錯過和他人交流的機會。所謂「FOMO」指的就是這種擔心錯過「加入群體」機會的心理,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現代人更可能有這類的不安感。

以我自己來說,也是因為看見朋友分享了形狀測驗而好奇前去試試。有趣的是,即使知道測驗的趣味性很可能大過真實性,我還是開始在朋友的限時動態上注意自己的類型,是不是其他人合適的旅伴;當看到其他人分享了和我一樣的類型時,也會默默在內心醞釀「我們是同類」的認同感。

雖然臺灣文博會的活動才剛開始(8 月 5 日開展),活動本身口碑尚未發酵,但就宣傳行銷、訊息流傳廣度的層面來說,儼然已是相當成功的操作。不過,做過測驗的人們是否會「產生行動」攜伴同行,也只有在活動現場才會知道囉!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你是什麼形狀的人?文博會「旅行心理測驗」爆紅原因分析──你也 FOMO 了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網路爆紅的 MBTI 到底是什麼?真的有那麼準嗎?──心理師現身說法
真的有不利於人際關係的人格特質嗎? 心理師解析網路瘋傳的「社交負面人格測驗」

作者簡介:

我是 Erica,一位曾經旅居歐洲的不務正業心理師。說自己不務正業有兩個期許,一個是不同的生涯道路(英文、諮商、行銷、銷售),和海外旅居的生活與工作經驗,發現人生還可以不只一種樣子。而另一個期望是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的總監,不是活成別人期望的樣子。分享生涯、自我、文化,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