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南韓「殺人預告」氾濫,因青年太孤獨?

作者:Laney Lin 林芳穎/韓妹不吃泡菜

韓國街頭近期不時看到員警全副武裝巡邏,瀰漫著一股肅殺之氣,原來最近接連發生好幾起「無差別攻擊事件」。先是 7 月下旬在首爾地鐵新林站附近,發生男子持刀亂砍行人造成 1 死 3 傷;接著 8 月初在京畿道城南市的地鐵書峴站附近,有歹徒開車衝撞行人後,下車持凶器隨機攻擊,造成1死 13 傷。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無差別攻擊事件發生後,引發了模仿行為,韓國警察廳國家調查本部表示,截至本(8)月 8 日上午 9 點,已經逮捕了 67 名在網路寫下預告殺人的文章作者,其中佔 52% 的 34 個人竟然是年僅 10 多歲的青少年。

如同日本翻版?南韓無差別犯案的背後原因

韓國媒體報導,針對不特定人士下手的「無差別犯罪」這個名詞,讓人聯想到日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2008 年的「秋葉原殺人事件」,當時一名 20 多歲男子駕駛卡車衝向東京秋葉原商店街,持刀隨機攻擊導致 7 人死亡、10 人重傷。另外, 2021 年一名無業男子扮成小丑,在東京地鐵車廂無差別砍人甚至縱火,造成 17 人受傷。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類似的無差別攻擊事件。

《韓國日報》專訪兩位日本犯罪心理學家,從日本經驗來分析韓國的案例。兩位專家都認為,韓國的「新林站事件」與日本的無差別犯罪非常相似,例如,嫌犯都選在行人多、會造成很多死傷的車站周邊作為犯罪場所;犯案者可能飽受社會自卑感折磨等

東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桐生正幸表示,日本法務省曾對犯下無差別攻擊的嫌犯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外在犯罪動機多半是失業和失戀等等,嫌犯通常自尊心很強,但是對「沒有人認可自己」感到不滿,所以「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是無差別犯罪共同的內在動機。

立正大學犯罪學教授小宮信夫指出,在社會、經濟上落後的男性犯罪動機,經常是因為「世界只對我不公平的感覺」,社群媒體上的「比較」更助長了他們的挫折感,這種扭曲認知會引發他們尋找「我無法享受的幸福象徵」

以「秋葉原事件」為例,人們聚在一起購物的週末秋葉原,就是嫌犯認為的幸福象徵;「東京地鐵縱火案」的嫌犯則是鎖定「享受萬聖節的人們的幸福」。至於韓國「新林站事件」,身高僅 163 公分的趙姓嫌犯供稱,他因為個子矮所以感到自卑,或許是因為這樣,他只挑選個子比他高的男性下手犯案。

遭社會孤立、對處境不滿,青年犯罪求關注?

日本將無差別攻擊的犯罪原因之一,歸咎於社會、經濟孤立和長期經濟停滯導致的結構性問題。根據日本法務省調查,這類型的歹徒大部分是 20 到 40 歲的低學歷男性,犯罪當時沒有特定職業,或是和親友疏離的情況較多。由於被社會孤立、經濟貧困,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悲觀,因此向社會展現攻擊性。

最近韓國的情況和日本相似,新冠疫情大流行助長了青年被孤立的情況。2019 年時,孤立青年佔青年人口的 3%,約 34 萬人;到 2021 年增加了近 20 萬人,佔整體青年人口的 5%。他們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持續累積,將其他族群當出氣筒來刷存在感。據說「新林洞事件」的嫌犯向警方聲稱,「自己日子過得很苦,想讓他人也痛苦,所以犯下罪行。」

慶熙大學醫學院精神健康醫學科教授白鍾宇直指這些人,與海外稱為「孤狼」的恐怖主義份子是同一類型。韓國國有犯罪學與司法研究所犯罪分析與研究部主任尹貞淑表示,最近發生的案件顯示,越來越多年輕人心懷不滿,對自己的處境持有扭曲看法,這對社會帶來了嚴重風險。

韓國警方去年 1 月將「無差別犯罪」的官方用語定為「異常動機犯罪」,其中犯案原因最多的是「社會生活中的相對剝奪感」, 讓人聯想到近期 Netflix 韓劇《絕世網紅》裡,那位經常在網路爆料、攻擊網紅的黑粉酸民,她被人揪出來後,不但堅稱自己沒做錯事,還憤怒地說:「那些在社群媒體炫耀的賤人,完蛋都是活該的,他們吃一頓飯就花了我一個月的薪水,就算我一輩子拚命工作都賺不到的錢,他們一天就花掉,炫耀那些名牌奢侈品和超跑,讓其他人更覺得自己生活在污水坑裡」。

「孤立青年」成社會弱勢,連不出門的理由都選不出來

所謂孤立青年,是指沒有與他人有意義的交流、沒有遇到困難時可以請求幫助的「支持體系」的青年。

根據統計,韓國每 10 名孤立青年中,就有 4 名對生活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佔 17.2%,不滿意則佔 26.8%。在非孤立青年中,對生活不滿意的佔 23%:非常不滿意佔 4.7%,不滿意佔 18.3%,相較之下高出近兩倍。孤立青年中,只有 8% 的人對生活「非常滿意」,回答「有點滿意」的也只有 8.3%。

孤立青年外出頻率相對較低的理由也引人注意。當問到他們不出門的原因時,最多人回答「其他」,也就是連隱居的明確理由都難以選擇。再來是「就業差」、「人際關係」和「中斷學業」等等。

孤立青年在教育或收入等方面,也比非孤立青年來得弱勢。孤立青年中,高中以下學歷的比例佔 28.9%,高於非孤立青年的 16.5%。53.1% 的孤立青年表示,過去的一星期內沒有參與經濟活動,高於非孤立青年的 41.5%。在主觀收入水準方面,32.8% 的孤立青年回答「非常不足」,比非孤立青年的 16.9% 高出近兩倍。

研究人員解釋,「孤立、隱居的青年,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後產生的新弱勢族群,支援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擺脫脆弱狀態,與地區社會居民融為一體,成為健康的民主市民。」

韓國社會歧視精神疾病,病患不敢求診釀大禍

韓國警方透露,「書峴站事件」的崔姓嫌犯過去在精神醫學科被診斷為「分裂性人格」,但當時沒有得到良好治療,目前也沒有服用相關藥物。在警方調查過程中,嫌犯出現「有人想僱兇殺人」、「有人正在關注自己的私生活」等被害妄想症狀。而他在犯罪前一天到超市購買兇器,先開車衝撞行人進行第一次犯罪,再用兇器進行第二次犯罪,很可能是「憤怒犯罪」,但他的罪行是否源於精神病史,還要深入調查才能定論。

2020 年有齣韓劇名為《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電視劇官網簡介寫道,「根據統計,80% 的韓國國民患有精神病,其中 20% 的人需要吃藥。在這樣的時代,究竟誰能區分正常和非正常呢?」

接連幾起無差別攻擊事件的嫌犯,大多是 20 或 30 歲出頭的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受挫的情況,有韓國心理學家認為,韓國社會對精神疾病帶有偏見,尋求心理健康治療被視為一種社會恥辱,治療門檻也高,使年輕人錯過治療黃金時間,演變成社會一大隱憂。

韓國國民力量黨議員安哲秀主張,應該導入「全民精神健康檢查制度」,今年完成修法後,預計 2025 年新法將適用對象擴大,優先導入 20 到 34 歲族群,頻率也提高為 2 年一次。但這只針對預防憂鬱症,能否預防犯罪令人存疑。

韓國民間也在討論,是否用提高刑責來遏止無差別攻擊犯罪。依照韓國現行法律,即使被判無期徒刑,服刑 20 年後也可以假釋,國民力量黨和韓國法務部表示,將討論引進「沒有假釋的終身監禁」。然而專家認為,這類無差別犯罪的嫌犯並不害怕處罰,「新林站事件」的嫌犯稱自己是「沒有用的人」,像這樣悲觀、以自暴自棄的心情犯罪,提高處罰力道不會有效果。

日本學者建議韓國可以參考日本,推測可能犯下類似罪行的場所,提前加強警備,同時組建地區志工巡邏隊,因為這類型歹徒不怕監視器,但可能在巡邏隊前對犯案猶豫不決。日本 2002 年引進利用高齡志工等的地區防範巡邏制度後,犯罪率的確大幅下降。

當然,這些預防都有侷限性,更重要的是建立社會安全網,對貧困、孤立的青年提供經濟援助,或強化職業教育、提供諮詢窗口,幫助他們走入人群,降低與社會對立,希望能減少憾事發生。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南韓「殺人預告」氾濫成災:無差別攻擊事件之下,是「孤立青年」的不滿?》,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甲方的特權」:從頂級女團霸凌事件,一窺七成韓國人曾受過的霸凌

《夫妻的世界》不只是韓劇:在通姦除罪的韓國,性文化卻依舊壓抑

作者簡介:

Laney Lin 林芳穎,北一女中,政大廣電系畢業,現職資深國際新聞記者。因追星開始學韓文,意外開啟海外工作契機,曾任韓國 Shakr 科技新創公司行銷經理,喜歡韓國的一切除了泡菜。長期關注韓國脈動、韓流文化、熱愛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