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政黨惡鬥、人心焦慮,加拿大通膨創新高

作者:彭孟嫻 Jessica/海外法律人的生活觀點

近期,加拿大通膨創下 31 年來的新高。這幾個月,生活中更隨處都可感受到「停滯型通膨」(經濟成長緩慢、物價卻飆升)的苦澀:油價上漲、魚肉蔬果價格飆升,特別是由國外進口的食品,更是以兩倍至數倍飛漲。

在這多變的時代,疫情、戰爭、氣候變遷接連作用下,造成原油供應短缺、原物料上漲、農產品與家禽魚貨供應減低、貨運成本上升,當商品供應鏈中的每一段都面臨成本大幅上升的壓力,再加上部分不肖商人的哄抬、囤貨之下,自然而然地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面對這樣的「物價飛漲、薪水微調」,中產階級所受到的影響最深。因為在加拿大(和許多國家),金字塔頂端的有錢人,就算在這兩年內投資或事業受到影響,總資產額仍高,對於民生物資的價格波動更幾乎無感;而對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族群來說,自然也會受到衝擊,但由於加拿大政府是舉世知名的福利國家,政府長期給予各項補助金(面對疫情更有多項加碼),加上過去生活本就很難「享受」,因此也較不會感覺通膨帶來的生活水平落差。

反倒是加國賦稅比例最高、人數眾多的「社會中堅」們,受這波停滯性通膨的衝擊最鉅。近日我與過往在銀行工作的同事們交流近況,前同事紛紛表示目前略漲的薪資,早已無法跟上通膨的速度,在在加深他們對生活的焦慮感。

物價漲、利率漲,就是薪資沒漲——加國中產階級的夢靨

根據加國 CBC 新聞的報導: 加拿大通貨膨脹率近來不斷攀升,至 2022 年 5 月底已達 6.8% 的 31 年新高,報導並引述加拿大統計局報告指出,民眾感到生活成本攀升,主要是由於食品和住房成本的增加——過去一年,加拿大食品價格平均上漲 9.7%,而住房(包括買房與租房)成本上漲了 7.4%。

報導中並提到:烏克蘭戰爭擾亂全球穀物價格和供應,加上美國爆發禽流感和極端天候事件在內的國際性因素,共同推高了肉類和農產品的成本,通膨是現在全國各地都有的故事。愛德華王子島(Prince Edward Island)的通貨膨脹率,目前是加拿大最高的,年增已高達 8.9%。

另外,這裡也列出加國統計局報告中聚焦的食品細項價格年增,給台灣的讀者朋友們參考:

新鮮蔬菜,上漲 8.2%。

新鮮水果,上漲 10%。

肉類,上漲 10.1%。

麵包,上漲 12.2%。

咖啡,上漲 13.7%。

意大利麵,上漲 19.6%。

以我個人的生活觀察,加拿大統計局的這項報告,看似將通膨歸因於「國際問題造成食品價格上漲」上,實在是太淡化事情的嚴重性了:

尤其對北美許多中產階級來說,過去的生活方式,和亞洲老一輩們習慣的「省吃儉用、勤加儲蓄」截然不同,他們多半收入高、也樂於享受生活,所以食衣住行育樂樣樣講究,貸款買好 / 豪宅或刷卡分期消費等,都是常態。

然而如今,當這些中產階級們的薪資與過往一樣,或者僅是略漲、仍無法跟上加拿大的通膨率,和更重要的一點:加國政府為了控制通膨,採取的「升息幅度」時,問題就接踵而來——對許多加國中產家庭來說,通膨本身尚且可以忍受,但隨之而來的央行升息、銀行調高房貸利率,就是惡夢的來臨。當房貸利率上調一個百分點,對許多房貸族來說(尤其是貸款成數高、房屋總價高者),就是增加了一筆可觀的開支,中產家庭如今光是應付陡增的貸款利率、加上(遠比台灣高的)各項房屋持有稅費等等,每月收入的餘額頓時捉襟見肘,更不可能維持過往的吃穿生活水平。

尤其,有些行業在這兩年的疫情中仍無法恢復,再加上部分被裁員者到目前仍無法找到工作、或是「高成低就」,當中更有不少中產階級的頂樑柱夫妻,還要擔負家中老人與小孩們的照護,更是苦不堪言。

政府畫大餅治標,朝野互相抨擊

雖然加拿大政府推出被批評為「畫大餅」的 89 億加幣(約新台幣 2100 億元)的抗通膨計畫,並且不意外地依照慣例增加「老人津貼」與「兒童保健福利」,但這樣的計畫,難以分配在許多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例如,有些家庭根本沒有兒童,有些家庭的孩子已是青少年或成年,那麼這個「兒童保健計畫」根本就對他們毫無幫助。根據《Toronto Star》報導:加國副首相暨財長弗里蘭(Chrystia Freeland),公開為「89 億加元抗通膨計劃」背書緩頰,聲稱此政策能夠「幫助所有受通膨打擊的加拿大人」。結果此言一出,就被加國反對黨魁北克人政團(Bloc Québécois,法語)嚴厲抨擊,該黨政治人物指出,弗里蘭的這番言論「顯示她的嘴臉比所有(通膨的)東西都更膨脹」。

而執政的自由黨政治人物也立刻反擊,稱在野黨利用通膨民怨、對政治人物進行人身攻擊這種行為「令人無法接受」,雙方隔空陷入口水戰。

但身為一般人民的我們,姑且不論政黨立場如何、多半無心介入政治人物的口水之爭,因為如今人人都需要面對如何在這多變的時代,能夠減少經濟壓力、好好生活。事實上,因為目前強烈的經濟壓力,已經讓加拿大人民出現強烈的焦慮感與倦怠感。根據加拿大 CBC 的報導,學者專家研究表示,近期加拿大人對未來過於焦慮,已無法享受當下。

另一個政府企圖粉飾太平,民眾卻普遍「心累」的議題,是關於青年就業議題:例如政府官員近期不斷表示:加拿大 3 月份失業率降至 5.3%,創下歷史新低,顯示景氣漸入佳境。

但是這樣的說法,卻讓絕大多數的加國年輕人大表不滿:例如根據 CBC 新聞報導,如今加國大學生試圖尋找短期暑期工作,卻要面臨「激烈競爭」——因為同樣的工作,有許多因疫情失業、待業的職場人大肆爭搶。

以我個人的觀察來說,失業率降低,確實不能代表經濟「漸入佳境」——因為即使就業率提高,也要看是「什麼性質的工作」、「工作薪資多少」等等。目前實際的狀況是,多數職缺都屬臨時性質、薪資也多半低於過往行情,這些在在無法讓年輕世代對未來有更好的期盼。

加國政府官員說:「對於所有年輕人,尤其是那些處於(經濟環境)風險中的年輕人來說,進入職場是『改變生活』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他們自己,還可以幫助他們的家庭和整個加國經濟」。這一番「何不食肉糜」的發言,聽在許多拼命找工作、卻苦無好機會的新鮮人耳裡,免不了又是一陣批評嘲諷。

大通膨時代,我們可以如何自保?

其實不只加拿大,如今各國多半都面臨經濟成長緩慢(甚至衰退)、通貨膨漲卻快速提昇的窘境,在這就業市場高度競爭、個人或家庭的經濟壓力又增大的情況下,該如何度過困境?以下筆者提出三點,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1. 先有固定收入,再談其他收入

儘管就業市場不易找到理想工作,但不妨先把自己的(職場)強項列出,讓自己在經濟低迷的通膨時代,能夠增加得到薪資穩定的機會。同時,先求有個「穩定本業」、再尋找其他的斜槓工作收入。因為經濟衰退,許多人、甚至許多產業都處於不安的狀態,因此先顧好「本業」、而非直接開始零工經濟等,才不會本末倒置。

在職場無論是受僱或自僱,要站得穩妥,需要看得透測。這樣的「穩妥」不是指自己的職位或頭銜,也不是自己的資產淨值,而是自己能否以通透的「淨心」,好好定位這份職業對個人生命的意義。

這聽起來有點玄、但其實道理很簡單:人之所以會在生活中感到沮喪與失望,就是因為個人的內心被外界所干擾。專注於工作本身、同時對它對自己的意義十分清楚,就不會被外在環境的變化左右、過於擔憂,也能對職場上的種種現象感到釋懷。

2. 要「先儲蓄,後花費」

先儲蓄、後花費的理財觀,經常被視為「傳統」觀念,但它卻是如今我們面對通膨挑戰的必要觀念。因為如同文章前面所述,長期預支未來的消費模式,一旦面對經濟情況頓時改變,就容易出現周轉問題,更不用說透過投資「抗通膨」了。

除了改變理財觀念外,有餘裕進行小額投資的讀者,也可以參考閱讀我在《換日線》之前的專欄文章《為什麼加拿大政府即將調漲時薪,仍然換來民眾怨聲連連?》,此文當中有高通膨時期,「無存款的小資族」的理財三方向:其一,增加多元收入對抗通膨;其二,無存款的小資族仍要投資;其三,老生常談的節約,尤其是交通、外食花費等。

千萬不要因為工作中逆境與經濟壓力,就把自己所有的情緒搭了進去。更不要讓工作的不順遂影響了你的家庭生活與個人生活。人生是無盡的挑戰歷程,當中失望、傷心、沮喪、難過、生氣等,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內心持續糾結,無法把逆境當成常態,就會讓你產生對人、對事,都會出現「焦慮感」以及「放棄感」。

3. 無需完全犧牲生活,但需把每月花費總額減掉通膨率

最後,儘管經濟前景不明,生活仍然需要繼續、該花的錢也還是要花——畢竟除了個人日子要過,社會也需要經濟(通貨)流通,否則復甦更是遙遙無期。但是在花費之前,需要記得把預算減去通膨的百分比:例如兩人上館子用餐,過去預算是 1000 元;現在若通膨 10%,要有同樣的享受,等於要花 1,100 元——但此時我們要反向減少預算 10%,也許就少點一樣菜,花個 900 元左右就好。另外更要注意的部分是,小資族千萬留意,別再進行奢侈品的超能消費。

只要保持這樣的消費紀律,你仍然可以到餐館用餐、仍然可以買些新衣服鞋子,可以看場電影、也可以繼續買書。只要每個月先儲蓄,之後再按照過往花費適度減少預算,對原本生活的衝擊就不會顯得如此令人痛苦。

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儘管生活、經濟壓力確實存在,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仍然要對「生活」有所期待與熱情。若過度擔憂、或把負面影響過度放大,更會造成心理負擔過重等更嚴重的問題。因此不論外在景氣看似如何「糟糕」,我們只要做好準備,適度樽節的同時多方嘗試開源,無需因過度擔憂而犧牲了自己的生活。

衷心祝福大家,在大通膨時代能穩健地迎接挑戰,繼續充實而快樂的人生。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政黨惡鬥、人心焦慮,中產階級受創深──加拿大通膨 31 年新高,我的在地觀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加拿大政府即將調漲時薪,仍然換來民眾怨聲連連?

想要財富自由,除了強迫儲蓄,更應慎防「生活水平通膨」!

作者簡介:

彭孟嫻 Jessica Peng,目前從事法律調停工作(家事法&商業法),同時也是加拿大調停仲裁協會會員。曾任加拿大家事法庭諮詢部、加拿大市議員助理、加拿大皇家銀行、德商醫療研發加拿大總公司進出口部門。 畢業於約克大學法律調停(York University: Mediation)、森尼卡法律顧問(Seneca College: Paralegal)、皇后大學經濟系(Queen’s University: Economics Degree)。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