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是什麼讓法國警民衝突「永遠無解」?

作者:迷瑞 meRui/法生什麼事

2023 年 6 月 28 日當晚,法國各大城市砲聲隆隆、煙花四射,不明白所以的人,大概還誤以為是人們在慶祝哪一個節慶活動。

打開家裡窗戶,以往在電視上不陌生、在大規模抗議中經常會看到的縱火行為,竟然就在我家前面不到 10 公尺處發生。一群人聚集在附近的十字路口前,先是放鞭炮與煙火,持續了 30 分鐘;接下來開始焚車、焚燒垃圾桶,並陸續往天空發射花火。而警察則是在這熊熊烈火燒了 20 分鐘後,才不疾不徐、邊走路邊聊天地前來,彷彿見怪不怪。

隔日清晨,當我再次看到那輛車時,已經被燒得剩下破銅爛鐵與灰燼,看著拖吊車和清潔人員與剩餘的「殘骸」,心裡不禁默默替車主哀悼幾分鐘。突然發現樓下雙邊公車站的玻璃被整片砸爛,垃圾桶中的垃圾袋也全部被撤走,後來我才知道,那是為了防範垃圾桶被焚燒。

接下來數日,大眾運輸系統數度在夜間停止行駛,法國某些城市甚至宣佈了宵禁。但焚燒公共行政單位建築、攻擊市長的家等行為仍不時發生,不少商家的櫥窗玻璃被砸爛,甚至被洗劫一空,滿目瘡痍。

非裔青少年之死,引發法國大規模暴動

導火線發生在 2023 年 6 月 27 日,法國一名 17 歲非裔青少年奈爾(Nahel Merzouk)無照駕駛一輛黃色賓士,在巴黎西北郊南泰爾市(Nanterre)遭臨檢時,被警察開槍擊斃。

這段影片被上傳後,出現兩個解釋版本:警方表示是汽車強行脫逃撞上他們,因受到生命威脅才開槍射擊;另一版本則是控訴警方以槍瞄準了駕駛人,然後在汽車再次啟動時近距離開槍。而光從這段影片來看,完全無法看出警方開槍射擊的必要性,於是這名警察被大眾強烈質疑濫用公權力殺人,司法單位以故意殺人罪將涉案警察移送偵辦,全案進入全面調查。

死於非命的奈爾,引爆了法國反對警方暴力、認為警察種族歧視的民眾群起激憤,可與此同時,在網路募款平台 GoFundMe 上也出現不少支持警察的聲音:一位極右翼法國政治家和辯論家 Jean Messiha 主導,為被指控謀殺奈爾的警察家人發起募款,目前已超過 150 萬歐元(約新臺幣 5,081 萬元),遠高過其他人捐款給奈爾母親的 35 萬歐元(約新臺幣 1,185 萬元)。

Jean Messiha 認為這位有模範紀錄的警察,不過是盡忠職守,卻面臨可能入獄的命運,實在不公;但歐洲議會的法國左翼歐洲議員曼儂奧布里(Manon Aubry)在推特上生氣地發聲,此舉無非是在支持一名殺害阿拉伯青少年的罪犯,而政府竟然視而不見。

現在在法國,網路上出現各種應該立即撤除這筆募款活動的呼聲,關於警察是否執法過當、是否因種族歧視而殺人等議題,也成為各大媒體的新聞標題。

法國各界怎麼看騷亂現象?

許多讀者好奇,如今法國的大城市,如蝗蟲過境般陷入一片混亂,是為什麼?據了解,這些人的背景多數為年輕人、生理男性,尤其以對警察怨恨進行報復的人居多。以 6 月 29 日晚間在巴黎被捕的 150 人為例,有 100 人是成年人,其他則是青少年,最小的只有 13 歲。

他們絕大多數是青少年或青壯年,透過社群軟體溝通與買賣武器,國家警察聯盟組織發言人丹尼斯雅各伯(Denis Jacob)表示,與以往相比,這些暴動者的機動性更強,可以改變社區並「團結」地製造更多破壞。

警方也發現,抗議者們甚至裝備精良,包括煙花迫擊炮、自製炸藥或汽油罐等等。巴黎索邦大學資訊與傳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愛德華布特(Edouard Bouté)在《20 分鐘》(20 minutes)的節目中表示,社群網路的蓬勃發展加速了暴動區域的蔓延,強化並助長了這些人的情緒。

法國國家警察專員聯盟秘書長大衛勒巴爾(David Le Bars)在接受《巴黎人報》(Le Parisien)採訪時表示,「我們正聯合起來攻擊警察」的暴力訊息,不斷在網路平台上傳播,也同時鼓舞了不少人模仿,騷亂者們彼此效仿比較,甚至希望比其他城市做得「更好」。

法國極右派政治記者埃里克澤穆爾(Éric Zemmour)在《Europe 1》節目中受訪時,則認為騷亂與法國的移民問題有強烈關聯:「這次與 2005 年的騷亂不同的是,我們又引進了大約 400 萬移民⋯⋯而且他們分散在各地領土。我們正處於暴動和戰爭之間,種族騷亂可能演變成內戰。」

事實上,在高聲呼籲著平等、自由、博愛的法國社會,總是充斥著種族歧視和警察暴力現象。2005 年 10 月 27 日,法國那一場令人震撼的騷亂,也在此次暴動發生後被重新提起與比較。當年的起因是 Zyed Benna 和 Bouna Traore 兩名青少年於塞納-聖但尼省(Seine-Saint-Denis)在試圖逃避警方檢查時,躲進了法國電力公司(EDF)的變壓器中,不幸觸電身亡。

2005 年的抗議者和此次相同,進行各種破壞,法國多處陷入長達 3 週的大火,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共有超過 1 萬輛汽車被燒毀、300 多個城市受到影響,損失金額超過 2,000 億歐元。涉案的兩名警察因「未能協助處於危險中的人」被起訴,社會上出現一片反對種族歧視的呼聲。

而 2023 年的這一次暴動開始至今,根據 BFM 電視台報導,僅短短一週的時間,內政部估計有超過 5,600 輛被燒毀的車輛、超過 11,100 起垃圾桶火災、將近 1,000 座被燒毀或損壞的建築物、超過 250 起針對警察單位(police)或憲兵隊(gendarme)的襲擊,以及 700 多名執法人員和 35 名消防員受傷。據統計,超過 3,300 多人在這週的動亂中被捕,這些數據還在持續上升中。

根據《費加洛報》(Le Figaro),直至 2023 年 7 月 4 日,全法國有 200 間商店被搶劫、300 間銀行與 250 間菸草店遭破壞,法國企業動向組織(MEDEF)估計這些損失已超過 100 萬歐元。

事發至今,最新調查顯示,有高達 90% 的法國人認為奈爾之死不過是這些騷亂者的「藉口」,趁機為亂。不少年輕網紅發聲指責參與暴動者,例如 zoubir.off 在其 Instagram 上傳影片責備,「如果今天被燒的車是你母親的車、如果今天是你妹妹的學校被燒,難道對這些人公平嗎?」他呼籲騷亂者設身處地替人著想,影片被許多人分享,響應的大眾同意他的說法──即便被殺害的奈爾無辜,也不應當以這樣的暴力來破壞社區、搶劫商家,拒絕「暴民式的暴力」。

法國警察真的常「濫用公權力」執行暴力?

猶記得 2022 年春天,當時仍是從國外回臺必須居家隔離的疫情時代,我在回臺灣後的某個半夜,一邊調整時差、一邊看電視打發時間,無意間轉到公視正在播放的法國紀錄片:《國家擁有暴力的專有權》(The Monopoly of Violence),影片反思警察是否成了製造對立的暴力執法者,並探討法國特殊的「警方暴力」現象。

該片以 2018 年黃背心運動的警民衝突為主軸,以「民眾」和「警方」的雙重視角進行觀點的辯證,分析這個現象的起源與發展,質問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定義的「國家宣稱獨佔具正當性的實質暴力」的框架下,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正當暴力?又有誰能與國家爭奪暴力獨占權?誰又擁有敘事權?警察的職權是保護人民,但是當被賦予過高的威權、可以使用武器時,又該如何論斷警察執法的正當性?

《國家擁有暴力的專有權》裡的畫面令人驚心動魄,包括警察毆打人民、使用武器嚇阻示威民眾、造成有人倒地受傷流血。紀錄片提出一個疑問:法國的警察,應當為人民服務,還是為政府服務?

根據《20 分鐘》報導,社會學家 Sebastian Roché 於 2022 年 5 月在法國 5 台(France 5)的政論節目《C ce soir》中宣讀:「如果我們考慮到死亡人數與居民人數的比例,過去 20 年來,法國警察是全歐洲內殺害最多公民的人。」

這段話最近幾天再次被大量轉載,因為 2017-2018 國家警察總監察局(IGPN)和國家憲兵總監察局(IGGN)在年度報告中公佈,在 1977 至 2020 年間,法國共有 444 人被開槍射殺(其中包含 26 位恐怖份子);與鄰國相比,法國警察和憲兵的槍殺人數比德國警察多了 50%,甚至是英國的 377%。

法國「警民衝突」的近年趨勢

綜合法國電視一台(TF1)報導、《快報》(L'Express)的分析,在 2022 年 9 月發布的一項統計研究中,研究人員 Sebastian Roché、Paul le Derff 和 Simon Varaine 證明,自從 2017 年 2 月 28 日關於公共安全的法律引入了自衛的概念,警察可以向「可能對其生命、人身安全或他人實施攻擊」的車輛開槍之後,這類開槍致死的事件增加了 5 倍之多。

不過,2019 年的國家警察總監察局(IGPN)報告卻也顯示,針對警察執行任務期間受傷或死亡的人員進行調查,自 2016 年至 2019 年就增加 30%,單就 2016 年為例,法國共有 26 名警察和憲兵在執行任務中殉職、16,000 人受傷。換言之,警察在執勤過程中面臨危險和受傷的比例亦不斷上升,因此有一派人認為,賦予警察使用槍枝、射擊的權限,屬於警察捍衛自己的正當防衛權。

法國大量的示威遊行活動,也使得警方將暴力「升級」。警方表示,自 2016 年以來,由於犯罪和民眾抗議愈來愈多、愈來愈激進,因此警察只好以暴力鎮壓。暴動過程中,也發生過恐怖攻擊、襲警意外,例如 2016 年 10 月 8 日,在法國埃索納省(Essonne)的維利-夏迪雍市(Viry-Châtillon)發生過嚴重的襲警事件:兩輛執勤的警車被一群年輕人以手持式汽油彈(Molotov Cocktail)攻擊,其中 4 名警察遭受重傷。上述這些事件,成為警察強化自己得以使用武器的理由。

總結來說,不少人認為法國警察正走向「美國化」的趨勢──不僅放寬使用槍械的標準,還經常出現對民眾行使暴力的案例。同時也有許多法國人表示,面對愈來愈難控管的治安和安全問題,國家應賦予警察使用武器之權,才能真正保護人民,然而,如何定義「在正當的情況下」使用武器,卻也成為一個難題。

長久以來,法國的警民衝突是當地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社會學家兼政治家 Fabien Jobard 在法國新聞廣播電台(franceinfo)便下此結論:在法國,「警察暴力」這項議題永遠不可能消失在新聞中。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法國暴動現場直擊:「非裔少年之死」背後,是什麼讓警民衝突「永遠無解」?》,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關於法國,台灣人實在無法適應的 12 件大小事

當「法國人」不再棕髮碧眼──10% 移民人口如何改寫法國?

作者簡介:

迷瑞(meRui),著迷迷失在異文化世界裡的瑞。21 歲初次到法國交換後,意外開啟了與法國牽扯不斷的命運。 台師大華語教學所畢,在法國大學教中文。 堅持用沙發衝浪認識這個世界,喜歡旅行得像一場生活、生活得像一場旅行。寫實你想像外的法式生活,談談異鄉的寂寞與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