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李克強逝世,主流媒體沒說的事

作者:老清新/老清新在北京 Lost in Beijing

作者註:本文經採訪當地媒體人士撰寫而成。

2023 年 10 月 27 日早上 8 點整,央視新聞客戶端率先播報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逝世的消息,此時距所公布的去世時間(0 點 10 分)約 8 小時。

逝世消息在哪「先」發布,引發關注

和以往慣例不同,消息由央視新聞率先發出,而不是《新華社》或《人民日報》;《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人民日報》則是黨直屬媒體,二者都是隸屬於國務院和黨中央的部級機構。而央視,尤其是在成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通常簡稱「總台」)前,是屬於廣電總局下屬的副部級單位,合併後的「總台」才晉升為正部級。

從過往慣例來看,作為前任國家和黨政軍首腦的毛澤東、江澤民去世時,都是由《新華社》發布《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隨後透過央視等媒體播報。而上一位過世的總理李鵬,也是由《新華社》首先在晚間 6 點 56 分發布,隨後在晚間 7 點開始的央視新聞聯播中開始播報。鄧小平過世時,基本上也是遵循《新華社》發布、央視再播報的順序。

而這一次《新華社》正式發布消息的時間是 8 點 17 分,中國政府網站發布時間是 8 點 19 分,《人民網》的發布時間則是 8 點 21 分,後二者聲明轉自《新華社》。由此可見,《新華社》依然是官方主要出口,但時間上這次確實是央視在前,與往例相異。

「官宣」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結尾以括號形式標注(訃告後發);而以往(前任)領導人過世的消息往往都伴隨著訃告一起發布。訃告經常決定著政治層面對領導人的定論,在目前官宣稿件中,稱李克強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原總理李克強同志」,完全是常規的正面稱呼。而進一步的定性和定論則有待訃告的公布。

還有一點,就是此次消息在央視公布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外媒報導。與之相反的,是鄧小平在 1997 年去世前,CNN 以及部分港台媒體搶先公布了消息;而在 2022 年江澤民去世前,坊間也有過相關傳聞。就社群媒體來看,這次也是中國本地居民率先收到官媒推播的消息,反而國外社群媒體遲至半個小時後,才看得到一些大規模的反應。

而上述這幾點不同,確實從目前公布的消息來看,還是基於事件的突發性,因而邏輯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接下來,又有哪些輿論呢?

現場觀察:「官宣」之後,中國社群媒體的輿論

對於剛剛卸任的前領導人過世的消息,包括筆者在內,很多人第一反應都覺得是個「玩笑」。但是官媒的連結很快打消了疑慮,於是社群媒體瞬間被相關內容洗版,約早上 8 點 30 分左右,「李克強同志逝世」成為新浪微博熱搜話題榜第一。

中國網友轉載的首先當然是官宣的過世消息,基本上圍繞在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以及鳳凰網、澎湃新聞等一些主流媒體。但是在這期間,也有網友注意到相關官媒的微信公眾號並沒有刊載相關消息。與網站推播不同,微信公眾號每日發布是有次數限制的,而且往往要幾則新聞一起編輯發布,因此不排除是大部分媒體與機構都想進一步等訃告出來後再正式轉載。

不難發現,事發當天過了一半,無論官方媒體還是自媒體,幾乎沒有就李克強去世撰寫發布新的文章。而如中國國內目前較偏務實和改革的媒體《財新》,則在其網站和客戶端首頁置頂了此前報導李克強的文章集,作為懷念和肯定。

至於社群媒體上,在缺乏新的報導稿件的情況下,在 10 月 27 日早上緊接著官方悼念新聞稿的,是 8 點 30 分左右,一些網友開始轉發和李克強相關的舊文及過去的媒體報導。其中《人民日報》公眾號轉載的文章〈破壁者李克強〉,成為首選被轉載並且在整個上午持續被轉發的文章。

這篇文章首發於 2014 年 12 月 25 日的《博客天下》雜誌,是當期的封面文章,並且於 12 月 27 日被中國政府網全文轉發。全文長達 12,000 字,當時正是李克強就任常委滿 2 年、就任總理滿 1 年半的時間點。

文章回顧了李克強在就任總理期間的諸多行動,稱他「努力清理各領域當中的束縛和桎梏,推進中國和各國的貿易合作,去各國推銷中國的裝備製造。對國內,他致力於拆除各省市之間的貿易壁壘、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之牆。」並且以「破壁者、拆牆人」、「大中國的 CEO」、「市場經濟的鼓手」作為醒目標籤,對他進行政治定位,塑造了一個擁抱市場、務實、推進經濟領域改革者的形象。

除了內容本身,這篇文章當時獲得了中國政府官網的推薦,也展現了當時輿論尺度相較今天的開放,以及輿論風向的變遷。

類似角度的還有一篇,是 2016 年 4 月 27 日中國政府網發布的〈李克強夜訪成都寬窄巷〉,當中提到李克強對成都市民講了一個故事:

「成都的歷史很悠久啊!」總理對圍攏在身邊的人說,「後漢時的蜀郡,也就是今天的成都,有一個太守叫廉範,有一首紀念他的《五絝歌》,你們知道嗎?」

眾人皆茫然。李克強解釋道,當時蜀郡的前任太守不讓老百姓晚上擺攤、點火,怕引發火災。但新任太守廉範到任後,立刻廢除了這條法令,允許大家晚上做生意,不過同時要求每個小店旁邊必須建一個蓄水池,一旦著火可以及時撲滅。

「沒過幾年,成都就傳唱起出一首歌謠:『平生無襦今五絝』。意思是以前不讓做生意的時候,連一件短袖衫都買不起,現在有了這條『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政策,大家都可以買得起五件長衫了。」隨即,總理轉身對隨行的地方負責人說,「所以說,巷子可以窄,造福百姓的思路一定要寬。」

這兩篇文章放在近 10 年後的今天,重新審視中國經濟、政情甚至國際局勢,都讓人引發很多感慨。其中擁抱市場的改革者形象──無論此後他本人做得怎麼樣、無論中國經濟政策後續是否如他所倡導的,但在此刻中國的一大部分同溫層裡,還是獲得了呼應和懷念。

李克強逝世當天,同樣被廣泛轉發的,則是在 2022 年 3 月 11 日,李克強任內最後一次全國兩會國務院總理記者會上的發言,他宣布:「中國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這一金句後來在李克強於 2022 年 8 月赴深圳視察時,再次發表。這段發言有的是以當時的新聞稿形式、有的則是以短影音形式,在社群媒體上被廣為轉播,成為他任期後期留下的政治宣言,也在這幾天成為很多人產生共鳴的符號。

一則李克強畢業時寫給校友的致辭,其中提到了自己的志向和對同輩的期許:「純真而不欠聞達,善良而不失堅強,把生命高舉在塵俗之上,又溶化於社會之中,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的共同追求」。這段文字也打動很多中國網友,讓人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符合中國歷史上士人氣質的形象。這篇手寫致辭出現在李克強的大學同學陶景洲約 10 年前的回憶文章〈我的同學李克強〉中,文章也描繪了一個聰明、有理想、務實、低調的李克強形象。

還有一則廣為轉發的圖文集合文章,名為〈我們該如何告別〉。文章採用的圖片包含了他和總理夫人程虹女士自讀書和下鄉插隊期間的照片,回顧了他讀博士時期和改革派學者厲以寧合署的文章。文章的後半部分則著重用大量現場照片,反映了他從執政地方到中央期間,出現在各種民間場合,乃至各種事故現場一線(如 2015 年天津爆炸、2020 年初武漢疫情、2021 年鄭州水災)。這個敘事延續了朱鎔基和溫家寶時代(甚至上訴周恩來時代),總理作為政府首腦、偏重親民與具體解決問題的角色定位。

有意思的是,這篇文章彷彿「先知」一般,發布於 2023 年 8 月 22 日的上海,這個時間點在當時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或許文章的標題,是想以李克強為符號懷念一個時代,但是卻在兩個月後,成為了對他生涯的註腳,也成了今日中國網友懷念這個人物本身的憑藉。

社群平台上還有另一張照片,是上述文章沒有收錄的,應是某次兩會記者會前的抓拍,是擺著李克強名牌的空位,恰恰代表著「斯人去矣」的緬懷。

有意思的是,在 2022 年 10 月 17 日,李克強將卸任常委的二十大開幕第二天,中國較有影響力的思想學術雜誌《讀書》在其官方帳號上刊出了 10 月新刊發表的文章〈程虹:當女性與荒野相遇〉,文章的作者程虹,是李克強的妻子,也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外文系教授,在〈我們該如何告別〉一文開頭提到的《Yes Minister》中譯本就是由她翻譯。

這篇〈程虹:當女性與荒野相遇〉則側寫、評論了美國 19 世紀哈德遜河畫派中的女性作家。她寫道:「這些女畫家同樣被哈德遜河及其沿岸的風景所吸引,她們擺脫了時代對女性的束縛,脫下長裙,換上長褲,走進荒野寫生。她們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後的故事,同樣值得一書,值得讓世人知曉。」這篇文章在李克強逝世當天同樣被廣泛傳播。

可以說,中國歷屆領導人配偶中,不乏有高學歷者,但是這篇文章所展現的開闊視野,就如同李本人所展現的鮮活人性一樣,可能是少見的,因而被當地人們所懷念。

除了追念,還有哪些討論方向?

從這些輿論來看,其中有不乏對於權威領導人的懷念和崇敬,當然也有時移勢易後,人們藉由李克強對歷史其他可能性的抒懷。有意思的是,於李克強在任期間,尤其是除了他卸任之前的 2022 年,他幾乎從未在民間以及同溫層,真正被當作改革和開放的符號進行推崇。

類似的追念情緒,可能也曾發生在 2013 年溫家寶卸任總理之後(人們才開始不時回憶他對於政改的發言);但是就我和受訪者看來,這一次的整體情緒,甚至有點接近周恩來總理過世的狀況。當然,前任領導人卸任和現任領導人過世,給人們帶來的情感衝擊是完全不同的(而李克強雖然是前任領導人,但是距離他卸任太近了)。

當然,輿論層面不是只有一邊倒的懷念,也有一些網友藉由李克強本人的「心臟病突發」的敘事,討論新冠後遺症真實存在,並且帶有巨大的健康威脅。在中國長達 3 年的嚴格清零疫情管控後,針對新冠後遺症的討論,往往超越了醫學討論本身,成為支持清零政策與否的彈藥。

這些因為李克強離世而渲染 Long COVID(長新冠後遺症)、從而攻擊疫情管控開放的網友,恰恰和李克強生前振聾發聵的「中國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的宣言背道而馳──這提醒著人們,中國的輿論空間是複雜的,正如懷念李克強的這些情緒,到底有多少是習慣性對權威的追念?有多少是將自己所支持的理念藉由他而投射出去?其實都有待分辨。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李克強逝世,主流媒體沒說的事:「官宣」之外的輿論?來自中國的第一手觀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紅色滲透》:中資如何「從暗到明」入主台灣媒體?

同為白人眼裡的「有色人種」,你有發現自己正在「歧視黑人」嗎?

作者簡介:

老清新,在台灣和倫敦都念社會科學,由於影視江湖裡面有太多好玩的樣本可以觀察,邊學邊看邊玩不小心就定居在北京做影視開發。北京太大,讓人意識到從小對中國認識的疊加都只是瞎子摸象、片面又狹隘;但是中國又太重要,所有兩岸的矛盾以及愛恨情仇,都在影視產業中濃縮和放大。因為文化最能收買人心、也最能撼動人心。焦慮於海的另一岸,家鄉親愛的人們對這一頭的危機無感,希望寫下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兩岸的夾縫中,等到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