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為何韓國有吃狗肉的文化?

作者:陳慶德/現象・韓國

說到狗肉的起源,我曾經撰文言及,該習俗源自中華文化。據《周禮・秋官》記載,中國周朝開始就有人在吃狗肉,周王室甚至還有「犬人」官職,專司「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將狗作為祭祀的供奉,祭祀完的祭品則落入人口,最後成為餐桌佳餚。

但先不論當官養狗、祭狗、吃狗的文化,古代一般平民也「愛好此味」,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就記載「飛鳥盡,良弓藏;狡兎死,走狗烹」,描寫平民百姓吃狗肉的習俗。

但若說到與狗肉相關最知名的人物,首屈一指的非在楚漢相爭的鴻門宴上,護主有功的樊噲(BC. 242-189)莫屬。據《史記・樊噲列傳》描述,當時作為漢高祖劉邦左右手的樊噲,其人物形象就是從事「屠狗」一行,「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樊噲於鴻門宴上的英勇護主表現,就如同後來韓國人堅信吃狗肉能補足精氣神勇壯的「代言人」般。到了六朝時代(西元 3 至 6 世紀),屠狗這個職業消失,唐代人大多不吃狗肉;但來到 21 世紀,今日中國廣西玉林市仍會在夏季舉辦引人側目的「狗肉節」。

韓國狗肉文化起源

講完中華文化吃狗肉的歷史,接下來讓我們回到今天的主角──韓半島。據考古學家研究,朝鮮半島居民很早就開始食用狗肉,例如在慶尚南道遺址內,就曾發現舊石器時代的狗骨;咸鏡南道的高句麗古墳也存有古民食狗肉的壁畫。一直到新羅與高麗時代前期(西元 7 至 10 世紀初),由於民間佛教盛行,庶民吃狗肉的風氣式微,直至朝鮮時代(西元 14 世紀)才再度流行。

那麼,為何朝鮮時代流行起的狗肉料理,至今仍讓少數韓國人難以忘懷呢?據專家推測,由於朝鮮時代的律法明文規定禁止屠宰牛隻,人們為了日常的進補需求,才改用輕又容易易取得的狗肉作為補身滋養的方案。西元 1487 年,就有由朝鮮第 9 位國王成宗(1457 - 1495)的醫員全循義編纂、孫舜孝出版的狗肉料理方法《食療纂要》一書,但此書並非一本專門記載狗肉料理的食譜,而是一本醫書,書內提及可用煮熟的狗肉蘸濃「藍汁」(植物蓼藍的汁液)來治療患者肛門周邊的漏瘡,由此可見朝鮮時代已有狗肉料理的文字紀錄。

與此同時,朝鮮時代的官員愛吃狗肉的史實也拾手可得。舉凡第 11 位國王中宗(1488 - 1544),於《中宗實錄》一書中論及身為戚臣的金安老(1481 - 1537)嗜好狗肉鍋物,為了討好金安老的嫡子們,他也買了不少肥美的肉狗贈送;又傳當時知名成均館儒生,聽聞孔子也有吃狗肉之行,吃狗肉的風潮盛極一時;甚至到了記錄第 22 代國王正祖(1752 - 1800)的《日省錄》中,也提到獻給正祖母親惠慶宮洪氏的「狗蒸」(구증)佳餚,即是「狗肉燉煮而成的料理」,可見在 16、17 世紀的朝鮮半島,享用狗肉料理已成家常便飯之事。

各式烹飪食譜

傳統韓國人之所以對狗肉情有獨鍾,除了進補身體的需求,還得從 17 世紀興起的各式狗肉烹飪食譜說起,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由石溪李時明的夫人──安東張氏張桂香用韓文著述的料理書籍《閨壺是議方》(규곤시의방),該書除介紹現存的「狗肉湯」外,還介紹當時盛行的其他 5 種烹飪手法,包含烤狗肉串、狗肉湯烤肉串、燉狗肉、黃狗烹調法與灌製犬腸等,像是最後一項「犬腸」,就是將沾滿各式調味料拌勻後的狗肉剁碎後,灌入狗腸內蒸製而成的「血腸」。

此外,書中還詳細介紹饕客最喜歡的「黃狗」烹調法,即是將黃狗先餵食大量金黃色羽毛的黃雞,過了 5、6 天後,再宰殺消化完黃雞的黃狗,接著將黃狗去骨、將肉清洗乾淨,最後再跟清酒與芝麻油一同放入甕中,利用隔水加熱的方式將其煮熟,成為一道狗肉料理。當時「一狗多吃」的多樣吃法,加上各種鮮味調理手法,著實吸引不少食客上門。

到了 18、19 世紀,朝鮮半島的居民已經可以在市場上輕鬆買到狗肉、在酒館內喝到狗肉湯,市面上也有許多記載如何烹調狗肉的料理書籍,包括徐有榘編纂的《林園十六志》(1835),以及由他的嫂子憑虛閣李氏編寫,記錄有益女性身體健康的「蒸狗法(料理)」的《閨閣叢書》(1809)。此外,根據金邁淳的《冽陽歲時記》(1819)提及「烹狗為羹,以助陽」一言,可以知道狗肉湯甚至成為炎熱的「三伏天(삼복천)」下的一種「季節料理」。最後,談到狗肉湯,大家最常引用的莫過於洪錫謨(홍석모,1781 - 1850)的《東國歲時記》(1849)一書,書中引用前書《林園十六志》的內容為基礎,註解狗肉除了是三伏天佳饌外,亦補充「(食狗)發汗可以祛暑補虛,市上亦多賣之」,由此可知在洪氏生活的 19 世紀中葉,庶民經常食用狗肉。

醫學療效

以上這些歷史因素,造就了韓國人愛吃狗肉的文化,甚則韓國人喜愛在酷暑時喝「蔘雞湯」、「補身湯」(보신탕)或「四季湯」(사철탕,以上 2 種皆指狗肉鍋)增強體力的「以熱治熱」(이열치열)飲食觀,最早也可追溯至朝鮮時代。

另一方面,朝鮮時代有關狗肉的記載也多與醫學相關。如上述的《食療纂要》、許浚撰寫的《東醫寶鑑》(1610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書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提及狗肉功效為:「狗肉性溫,味鹹酸而無毒,有安五臟、補血脈、厚腸胃、填精髓、暖腰膝、溫腎助陽以及益氣力之效。」除了《東醫寶鑑》外,民俗坊間也流傳不少狗肉療法,如男性吃狗肉可促進體內的陽氣運行,達到進補效用,還可以治療瘡痂、肺結核或肋膜炎;產婦生完孩子後,若覺奶水不足,煮狗腳踝部分食用有催乳效果;甚則當時的人,還會把狗肉和中藥材放在一起釀成「狗燒酒」,他們相信體弱之人若能每天飲用「狗燒酒」(구소주),可以增補體力,可見韓國人深信狗肉醫學之療效由來已久。

不過,隨著時間流逝與社會文化變遷,狗肉湯近年來也被貼上「惡習」的標籤,如信奉基督教的韓國前總統李承晚(1875 - 1965),認為「狗肉湯」的名稱與他的宗教觀衝突,故下令將其改名為滋養身體的「補身湯」。不過在這之前,庶民對於補身湯的看法,普遍只是單純滋補身體的湯品,並非專指狗肉湯。就在李承晚政府下達此指示後,民風開始把「狗肉湯」與「補身湯」劃上等號。1988 年舉辦八八漢城奧運會之際,韓國當局考量到前來漢城(今首爾)的西歐人士眼光,下令城內禁售狗肉湯;奧運期間,狗肉湯的名字甚至被改為「四季湯」(사철탕)或「營養湯」(영양탕),避免落人口食。

韓國當地有關保留或廢食狗肉的爭論已久,如在上個世紀末,有不少韓國國民不定時在光化門處,自動發起抗議食用「補身湯」的示威活動。儘管韓國政府於 1984 年頒布「防止宰殺及食用狗肉綜合對策」,但該整頓方案並未強制國民禁食狗肉,僅限制開在繁華鬧區與路邊的狗肉攤必須遷移,以保「市容觀瞻」,成效相當有限;因此每當遇到重大國際賽事(如 2002 年韓日足球世界盃),總有不少動保團體出面強烈抗議。但另一方面,當地也有支持食用犬的人士、業者存在,其中以推廣韓國傳統美食的「大韓食用犬協會」(대한육견협회)為代表性團體。不過在我看來,該協會的勢力日漸薄弱,像是原本預計於 2011 年 7 月 1 日,在京畿道城南市牡丹市場舉行的「狗肉節」,最後也因動保團體與居民抗議,活動被迫取消。

至此,我們回溯韓國餐桌上狗肉的「前世」,從味美烹飪、醫學療效,乃至民間偏方等各個層面,探討韓國人千年來嗜好此味之起源,與外人抱持該國人士愛吃狗肉的刻板印象。不過,就在今(2024)年 1 月 9 日,韓國國會正式通過「金建希法」(김건희법),未來將以「法律」強制禁食狗肉,如今也在當地引起激烈爭論。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韓國立法禁食狗肉(上):具千年歷史的狗肉文化,為何至今仍讓少數韓國人難以忘懷?》,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這是韓服,還是漢服?傳統服飾,再次引爆中韓文化大戰

韓國必吃美食「醬油螃蟹」,竟是帝王死因的「陰謀論」關鍵?

作者簡介:

陳慶德,南韓國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西洋哲學博士、文化研究者、旅韓作家;雲林科技大學應外系、逢甲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長期關心臺韓年輕人與社會議題,善用「現象學」方法,分析文化現象與語言。著有熱銷《背包韓語》(聯經)、《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月熊)、《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逗點)等書,目前活躍於「關鍵評論網」與《遠見雜誌》等專欄。